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沙漠中的城市
近年來,國内企業與個人資金出海尋求全球化的業務拓展與資産配置機會已經成爲趨勢,其中一個目的地就是作爲新興市場以及 " 一帶一路 " 交彙點的中東地區。
最近筆者與幾位國内企業家朋友們一道走訪與考察了中東地區的沙特、阿聯酋、阿曼等位于阿拉伯半島的不同國家,帶回來了一些感悟分享給大家。
從曆史資料看,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南爲阿拉伯海,面積約爲 320 萬平方公裏,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半島内地大部分爲燥熱的沙漠,間或夾雜着可供遊牧或農耕的小塊綠洲。隻是在西南的也門地區,雨水相對充沛,因此存在着相對發達的農業文明。
公元最初幾個世紀,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尚處在文明世界的邊緣。當地人逐水草而居,以遊牧爲生,但因自然環境惡劣,經濟基礎相當脆弱,駱駝和椰棗是貝都因人經濟生活中的兩大支柱。
後來,半島的不同地方陸續發現了石油,讓當地人富裕起來了。然而,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和阿曼等海灣國家的經濟現狀存在明顯差異,這些差異源于多種因素,包括資源禀賦、政策導向、經濟結構、曆史背景和地緣政治等。
以下是筆者對這幾個國家經濟現狀差别及其成因的分析:
1. 沙特阿拉伯
沙特經濟高度依賴石油,沙特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産國,石油出口占國家收入的約 90%。豐富的天然資源使國家在财力上具有強大的底氣。但也面臨石油市場波動的壓力。因此,沙特正在實施 "2030 願景 " 計劃,旨在推動經濟多樣化,将重心轉向非石油行業。
在政策導向上, 政府長期以來依賴石油收入,未能有效推動其他産業的發展;近年來,政策開始向多樣化和私有化轉變。
2. 阿聯酋
阿聯酋的石油儲量與産量有限,而在較早的階段就開始進行經濟多樣化的投資,特别是在迪拜,由于長期堅持發展優勢産業,經濟相對多元化,金融服務、房地産、旅遊和航空等行業發展迅速。
在政策導向上,一直堅持打造開放的商業環境,鼓勵外資,并創建自由區和免稅區,吸引了大量國際企業落戶。加上地理位置優越,已經成爲全球金融中心、貿易和物流中心。
3. 阿曼
阿曼的經濟規模相對較小,雖然也依賴石油,但石油占其财政收入的比例較低于沙特和阿聯酋。而近年來,阿曼緻力于推動農業和漁業等非石油行業的發展。
政策導向上,阿曼近年來實施了 " 阿曼 2030" 計劃,着重于經濟多樣化和可持續發展,以減少對油氣收入的依賴。

總體來看,以上三國中,沙特的條件最優越,擁有最多的人口,也占有最大的土地以及資源儲備、具備最大的影響力,但阿聯酋的經濟發達程度最高,根據國際貨币組織 IMF 的估算,阿聯酋 2024 年人均 GDP 超過 5 萬美元,在全球排名靠前,而沙特人均 3 萬美元左右,阿曼則是人均 2 萬左右。
海灣國家的經濟現狀和發展路徑受多種因素影響。沙特的資源豐厚使其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石油,而阿聯酋通過早期的多樣化和開放的政策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阿曼則在努力尋求多樣化的過程中,由于資源限制和較小的經濟規模,面臨更多挑戰。
我此行之後的思考與感悟有以下幾個方面。
社會世俗化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正相關
上述三國都是以君主專制爲主要政治體制的伊斯蘭國家,但各國的具體情況和治理方式有所不同。
走訪的過程中,社會的世俗化差異肉眼可見。我從落地沙特首都利雅得機場到城市及郊外的尋訪,均能得到當地人友好對待,隻是遇上的男性在服飾上幾乎一律爲阿拉伯白袍加上格子頭巾,而很少能見到女性在外面轉悠,即使遇上也是絕大多數是典型的全身黑色袍罩、僅露出兩隻眼睛(據說近來對女性的這種要求有所放松,但社會的習俗的轉變絕非一朝一夕能見明顯效果),整個國家嚴格禁酒、電影與其他文化娛樂活動 ……
從沙特到了阿聯酋,馬上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迪拜與阿布紮比等大都市的觀感與歐美等地大都市無異,雖然伊斯蘭文化仍然是社會的重要部分,但社會自由度比較大,來自全球各地的男男女女自由享受豐富的夜生活和文化活動,大型購物中心午夜依然人流熙熙攘攘,沙灘上的比基尼美女泳裝在陽光下争妍鬥豔 ……
顯然,世俗化程度與其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明确正相關關系,國家的世俗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其經濟結構的靈活性和發展潛力。隻有先解放思想,才能有效實行改革開放從而推動經濟發展。
阿聯酋作爲最世俗化的國家,在經濟多樣化和開放程度上具有明顯優勢。而沙特阿拉伯因其宗教傳統,對經濟發展的某些領域限制較多,但近年來正在嘗試改革。
阿曼在世俗化和經濟發展之間走在一個中間道路上,試圖平衡傳統與現代化的需要。
寫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四十多年前的 1978 年底,我們的偉人正是以 "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切向前看 " 爲起點,把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度推上以改革開放促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自由度以及法治是開啓國際金融中心的鑰匙
阿聯酋的迪拜,除了擁有目前世界第一高樓——高 828 米、樓層總數 162 層的哈利法塔、最早的七星級 " 帆船酒店 "、世界最大的人工填海别墅區等世界知名地标外,還有幾百座風格迥異、各具特色的、由全球各地知名設計師設計的高樓,作爲一個全球金融中心所需具備的硬件(充分條件)一應俱全。
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顯示,迪拜國際金融中心目前已跻身全球前十的金融中心之列,擁有全球前 20 位銀行中的 17 家、200 多家資産管理公司和專業全球顧問,以及全球前 25 位财富和資産管理公司中的 13 家。還有 60 多家重要基金落戶迪拜國際金融中心。中國的五大銀行也全數在迪拜開立了分支機構,并積極發展業務。
迪拜國際金融中心正通過金融科技加速變革金融服務,目前,超過 1000 家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在迪拜設立總部,總市值超過 155 億美元。全球最大的兩家數字資産交易所目前均在迪拜,助力迪拜一躍成爲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排行榜的第六位,預計到 2026 年,數字資産交易規模将達到 10 萬億美元。
" 迪拜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标是向紐約、倫敦、香港靠齊。" 這是迪拜國際金融中心網站上的一句标語。
迪拜金融中心對金融機構和個人最大吸引力還在于其無外彙管制的制度,這使得迪拜成爲不折不扣的自由港和國際金融中心,彙率管制的開放降低了機構和個人面臨的政治風險,增加了資本的流動性,從而形成積極的虹吸效應。
除此之外,對于金融機構和企業來說,迪拜的 50 年 " 零稅率 " 政策也是其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競争力。迪拜公司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自貿區轉口貿易增值稅均爲 0%,平均關稅也極低。
迪拜國際金融中心作爲加強法律框架和促進商業友好環境的努力的一部分,采用了國際上流行的英美 " 普通法原則 ",并通過政府層面的密切配合,克服了與阿聯酋原有的法律體系——民法和伊斯蘭法的混合體與普通法原則可能相沖突的挑戰,從而确保法律框架的一緻性和連貫性。
資本與資金進出的自由度,極爲優惠的稅率,以及法治與法律體現的國際化,是讓這座城市成爲國際金融中心所必備的軟件(必要條件),這已經在世界很多國家反複驗證,而迪拜是最好的證明。

城市的吸引力來自開放、包容、多元化
迪拜在 2000 年左右起步建設,目前已經成爲公認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旅遊中心、航運中心,也因其冬天溫和的氣候而成了歐美人的後花園。
盡管有地理位置上的優越條件,當地開明管理者着力推動的開放、包容與多元化,卻是讓迪拜成爲真正國際大都市的關鍵。
文章前面已經提到,阿聯酋的世俗化是在伊斯蘭世界裏面領先的,由于世俗化程度較高,阿聯酋在藝術、文化和娛樂等領域發展迅速。而迪拜的資本與資金自由度以及法治與法律體系與國際接軌,形成了對國際資本的強大吸引力。
除此之外,當地專業人士告訴我,爲了與國際市場更好對接,當地政府特地把原來傳統的周五的禮拜改爲周日,而來自世界各地的酒在迪拜也是能購買得到的(隻是因爲稅率高而價格比較貴),與澳門與拉斯維加斯類似的博彩行業也在加緊建設中,預計 2028 年開業。
迪拜展現的對外開放的姿态,積極吸引世界各地的優質企業、投資者、人才和遊客。它設立了數十個自由貿易區,對外國企業提供一系列激勵措施,包括允許 100% 的外國所有權、零關稅、免除出口和進口稅、完全資本和利潤彙出自由和簡化商業注冊流程等。
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國企業在迪拜設立區域總部和運營中心,促進了經濟增長和就業。這種開放策略不僅促進了經濟多元化,還幫助迪拜建立起了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環境,成爲全球人才的彙聚地。
時至今日,人們都可以在迪拜看到基督教堂,佛教寺院,印度教、錫克教廟宇。在這裏,有 360 多萬居住人口,來自超過 200 個國家和地區的外籍人士和當地居民和諧共處,共同構建了一個融合東西方文化的獨特社會。
迪拜通過舉辦各種國際節日和活動,鼓勵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展現了其作爲一個全球都市的包容精神。
迪拜的中國人有三十多萬,筆者走訪全球數字資産交易所,所見大部分員工都是中國人,工作語言爲中文,而城市的許多餐廳、酒店、出租車等服務行業的不少員工,無論膚色白與黑,皆能用中文做簡單的交流。
迪拜經濟和文化的多元化,顯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經濟上,迪拜不再單一依賴石油,而是發展了旅遊、金融服務、房地産和高科技等多個行業;文化上,迪拜通過建立博物館、藝術畫廊和文化節,促進了藝術和文化的繁榮,成爲中東地區文化交流中心。
近年來,世界地緣政治問題,尤其是俄烏戰争和中美博弈,對中東地區的國家(如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在經濟、貿易、金融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正面影響。
比如,俄烏戰争導緻全球能源供應鏈的緊張,從而推動了油氣價格的上漲。這對産油國的财政收入是一個利好;由于全球經濟的不确定性,一些投資轉向能源輸出國,尤其是在安全和穩定方面表現良好的國家;随着資金流入會刺激這些國家在基礎設施和多樣化經濟項目上的投資,旅遊和服務行業也将進一步受益。而中美博弈對全球經濟可能造成的不穩定性引發資本市場的波動,中東地區因此能吸引更多資金流入。
還有一個顯著的一個現象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全球富豪(包括中國富豪)選擇将資産和投資轉移至迪拜。
根據公開的信息,國内某大型電商平台的老闆 " 劉先生 " 與家人就長期生活在迪拜。富豪們選擇迪拜是基于資産保護與财富管理安全性強,幾乎沒有個人所得稅而企業稅率也相對較低,具備多元化投資機會( 迪拜的房地産市場一直吸引大量國際投資),金融和創業環境優( 迪拜作爲金融中心,爲創業者和投資者提供了豐富的金融服務和投資機會,如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和初創企業);國際化與全球連接便捷,生活環境優質(先進的基礎設施、優質的醫療和教育體系)等等。
總而言之,位于傳統伊斯蘭世界的迪拜,能成功地在中東這樣的一片 " 不毛之地 " 打造成爲國際經濟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證明了開放、包容、多元和創新的力量。
這些理念塑造了迪拜的今天,也爲其未來繁榮奠定堅實基礎,其經驗更值得其他正在積極打造和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國家與地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