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到頭,看了太多綜藝,從戀綜到職場到教人演戲,每檔節目都有屬于它自己的 " 爆點 "。
恨不得每一集都有噱頭與沖突。
尤其喜歡在下集預告處吊足人胃口,滿滿的套路。
到了年底,反而有這麼一檔節目,既直接,又治愈。
一沒宣傳,二沒流量明星,三沒 " 挑戰任務 ",四沒主持人 cue 流程,甚至都沒有流程。
和如今熱鬧的娛樂綜藝節目相比,它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卻是一劑治愈人們精神内耗的良藥。
在廠長看來,它的制作絲毫不遜色于,甚至是超越了各平台自制 SSS 級的綜藝。
它就是史上首檔聚集文壇大佬的慢綜藝——
《我在島嶼讀書》
是的,雖然沒有影視明星坐鎮,但該片的陣容可比明星們來頭兒要大得多。
看看海報上那三位常駐嘉賓的名字,個個都是大佬級别。
餘華,蘇童,西川。
餘華老師應該不用多做介紹了,《活着》就是最好的招牌。
蘇童老師,其實就是張藝謀指導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挂》的原著《妻妾成群》的作者。
而西川則是和海子,駱一禾并稱 " 北大三詩人 "。
節目組将他們聚集在一起,共同前往一座遠離喧嚣的島嶼。
島上有一間書屋,他們在這裡聊讀書,聊寫作,聊人生,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和意義。
" 與其說這是一檔讀書節目,倒不如說是一出大型文壇‘老友記’。"
而這出‘老友記’,一出手就拿到了 9 · 1 的高分。
在這裡,他們并沒有高高在上的文人架子,也有人會擔心,這些文學大佬的聚會可能太過于高逼格與高深度。
我們普通人可能與他們不在一個維度上。
但看下來你會發現,他們好可愛,在節目裡絲毫沒有任何架子,餘華,這個活着的傳說,直接就穿了個大褲衩子慢悠悠的走來。
是的,他完全就是公費度假來了。
在這座島嶼上,這些向往 " 詩與遠方 " 的文壇大佬們也同普通人一樣訴說着生活百态,他們的經曆一點一滴地累積成日後創作的堅厚食糧。
他們沒有顔值,不懂節目,沒有技巧,卻坐在那一張嘴就能把人吸引住。
有人說:我能看他們唠嗑 100 集!能不能永遠更新下去啊!
這些,或許就是閱讀的意義。
他們一開口就能讓人感受到文化的質感,當看到書屋面朝大海時,90 後姑娘房琪自然而然地念出海子的那句名詩:"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而文學大佬蘇童的意境則是:
" 倒也不必春暖花開,秋雨蕭瑟也是美的。"
再比如,當看到海浪拍打礁石,激起的浪花泛着淡藍色的琥珀光芒,房琪會感慨道:" 顔色是透明的,像果凍一樣,很好看。"
而西川看了一眼,說道:
" 海浪拍打在石頭上,形成一次相見。每一天,它們都要不停的重複這種相遇。"
" 腹有詩書氣自華 " 說的就是他們這類人,出口成章,開口就能将人征服。
看這檔節目,其實對我們來講,是一種享受。
看文人巨匠回歸普通生活的模樣,看他們鬥嘴何嘗不是一種樂趣,官方吐槽,最為緻命。
蘇童評價餘華可謂是一針見血:
讀者看完《活着》是這麼一本書,再看餘華竟然是這麼一個人,會有一種 " 喜悅的崩潰 " 吧。
是的,有趣的靈魂相遇,總能發生許多趣事。
關于為書屋起名字,詩人西川馬上就有了靈感,取名為 " 轉念書屋 "。
而餘華則是對這個名字滿滿的嫌棄,他說:" 我要是一轉念就不想看書了怎麼辦,這書屋不就白蓋了嗎?"
原來,文壇大佬其實也和我們一樣,讀書也是會分心的。
于是他起名為 " 分界書屋 "。
原因是因為這個地方原本就叫分界洲島,雖然是因地名而起的書屋名稱,但是也别有一番寓意。
餘華說:
" 進入分界書屋以後,把你的生活分出兩部分來,一部分是你的物質生活,另一部分是你的精神生活。"
在島嶼讀書,就是在另一個世界以另一種姿态處世。與喧嚣的世界隔絕,心靈是通透的,在這種安靜的環境下更能看清一些事物的本質。這也沒有過高的門檻。或許,我們也可以像蘇童說的那樣:" 你捧起一本書來,哪怕看三頁,看十頁,那都是一種分界的姿态。"
首先,我們得行動起來,這檔節目給人最大的收益應該就是培養我們的閱讀習慣。在節目裡,他們談唐詩宋詞、談馬爾克斯、談萊昂納德科恩、談汪曾祺、談海明威、談魯迅、談塞林格 ...... 聊《月亮和六便士》,《老人與海》,《白鲸》,《安娜 · 卡列尼娜》······ 閱讀雖然沒有貴賤之分,但他們還是言語間引導我們多去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
因為隻有多讀經典,才能更快速成長,更精準攝入營養。在蘇童看來,書籍的營養成分是不同的。" 你讀瓊瑤的時候,召喚的是走了 5 米,但你讀托爾斯泰的時候,對你的召喚可能走上 50 米或 100 米。"所以,每個人都不該去拒絕經典。
在節目中,提到了一個很好的問題,人們越來越依賴于碎片化的知識,大家大多都靜不下心來去仔細多幾頁紙質書籍。反而喜歡靠刷視頻,在短暫的時間裡汲取知識。所以,人為什麼一定要讀書呢?
蘇童說閱讀的好處是讓你有一個内心生活,可以讓你比别人活的稍微豐富一點。有層次,有想法。
而餘華則說:" 讀書讓我知道自己是誰,讓我知道自己内心深處的寬廣,讓我接納各種我所沒有過的經曆和沒有産生過的情感,但前提是一定要和一本書相遇。你認為沒有共鳴的那本書,可能是一本非常好的書,但是不要着急,你還沒和他到相遇的時候。"
而在廠長看來,讀書的意義則在于潛移默化。文學早已滲透到他們的生活中,無論談什麼總能繞回文學。當他們看到守望山海的 " 雙面石 " 雕像時,腦海中立馬想起了電影《雙面維羅尼卡》。
是的,文學與電影也是始終不分家的。電影最主要的靈魂就是靠劇本,而絕大多數劇本都是由小說改編,餘華的《活着》被張藝謀搬上了熒幕。該片不僅獲得了第 47 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而且還讓葛優憑借此片成為中國内地首位戛納影帝。
張藝謀同樣也把蘇童的 《妻妾成群》搬上了熒幕。
就連張藝謀都公開表明:文學馱着電影,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
戛納影後金敏喜的電影《之後》中就有這麼一句台詞:" 讀書對生活有幫助嗎?"" 應該有一點吧。"
是的,任何時候,你所讀過的書都會在合适的時機反饋給你。沒有一本書是被浪費的。講真,文化類節目并不好做,就連西川老友,詩人歐陽江河來節目之前,還有些疑慮,很擔心收視率。但群衆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島嶼上讀書》名副其實是檔綜藝,但本質又不是單純的娛樂綜藝。看完以後你不會一笑而過,相反,它會給你帶來内心的充盈,給你的生活帶來持久的細小的積極的影響。就像網友所言:請多制作一些這樣的文化節目,而不是娛樂節目。綜藝節目的下限也許很低,但總有一些節目在拉高國産綜藝的上限。
畢竟在如今這樣娛樂至上的時代裡,能夠出一檔以書會友,沉靜心靈的節目,難道不比那些總是不知所以然的傻樂綜藝要強百倍千倍嗎?在大家都沉浸在手機刷短視頻的時代裡,通過多種渠道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強調閱讀的意義,這也是在拯救已經被不良娛樂腐蝕化的風氣吧。至少,它已經喚起了一部分人讀書的欲望。這就是這檔節目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