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龍詩慧
編輯 / 蘭雨
" 以前升級或加裝的配置,都含在包牌價,或者要用積分去兌換。現在不需要,把這部分直接折換成現金優惠,所以優惠幅度就大了點,每家打價格戰都這樣。"
走訪廣州一家主流合資 4S 店時,銷售人員勸說筆者打消廠家繼續降價的念頭," 廣州的價格體系都有一條線,廠家也會守着這條線,疫情三年,車價确實比之前便宜了些,但短期内繼續下探,也不太可能。" 類似的說法,筆者也在走訪其他日系合資品牌 4S 店中聽到。
這究竟是想促單還是真實情況呢?從數據上,今年上半年 " 合資降自主升 " 的勢頭明顯,尤其是在插混、純電市場建樹不多的 " 日系三強 ",上半年銷量均下跌的信息一出,更坐實日系敗退的境況。根據官方公布,今年 1-6 月,豐田在華售出 87.94 萬輛,同比下降 2.8%,本田售出 52.97 萬輛,同比下降 22%,日産售出 35.85 萬輛,同比下降 24.4%;如果說豐田同比的小幅微降,是受去年購置稅減免、同比超高基數的影響,那麽本田、日産銷量的雙位數下滑,日系 " 被抛棄論 " 就越演越烈了。
這不禁讓人聯想起早前的消息:日系合資品牌,今年在華南大本營過着舉步維艱的日子。但利好消息也是有的,就在 7 月 7 日,廣州出台增加節能車(即普混,油電混合動力)增量指标的政策,在今年下半年額外增加 2 萬個節能增量指标配置額度,而且 90% 的增量指标面對個人用戶;非本市戶籍人員申請期間的節能指标,臨時取消有關繳納職工社會醫療保險的條件要求。
與其他特大城市相比,位居華南腹地的廣州,是對油電混合動力非常友好的城市。從 2021 年以來,廣州市就多次出台額外增加節能指标、臨時放寬申請條件的措施。這次的增量,政策層面想傾斜、扶持一把主流日系合資車型的銷量,也是肉眼可見的,畢竟後者占據了普混的 87.94%(6 月數據)。
誠然,擴大節能指标,遠不如 " 購置稅減半 " 的刺激立竿見影,在市場上沒激起多少水花,但當下适逢三年管控後的首個暑假購車小旺季,小推一把的廣州本地車市,真實的日系車行情究竟如何?
價格 " 崩盤 ",誰說的?
這應該是三年來,筆者看過最暢旺的合資 4S 店工作日下午,平均每家店都有 2-3 桌客戶,談論到價格細節階段,但從每輛車 " 花團錦簇 " 圍繞着促銷牌子,不難看出庫存的巨大壓力,但說 " 合資被後來者打趴 ",暫時在華南市場仍是僞命題。
面對筆者的詢價,日系品牌銷售人員都保持适當熱情,就連多加了節能指标,也不見作爲促單的手段。日系油電混合系統的可靠性、長續航、質量口碑,依然是他們對客戶推銷時最大的談資,可見護城河足夠深。特别在一些高溢價車型的幫襯下,對進門挑選的用戶,仍能維持多年賺下來的門面,但以前不降價的強勢日子是不複存在了,細枝末節都展現出 " 松動 "。
之前有深圳網友反饋,凱美瑞雙擎市場優惠可以到 4.5 萬元,其實稍詢價在廣州也可做到優惠 4 萬元,但前提條件也很多,這 4 萬是包含舊車置換、選擇高配新車,在店裏買保險、上牌等一系列手續後的優惠價格。
而早前年度大改款的漢蘭達,推出 " 嶺南版 " 車型維持應有利潤,其實就在原車豪華版、精英版基礎上,升級了消費群體喜歡的真皮座椅、大屏等配置,在優惠 " 包牌價 " 做文章。
至于 5.20 上市的廣汽本田雅閣,目前插混已有 8 千元的現金優惠,而銷售更樂意推薦清庫存的第十代雅閣 HEV," 有 4 萬的優惠,但也要在店買保險、上牌,賣得很好。" 而像皓影、型格的實際行情,也跟網上的報價相差無幾。
在政策傾斜新能源車的大背景下,又接連受到 " 價格戰 "、" 油電同價 "、市場消費意願低迷的疊加影響,沒有哪家品牌能不降價,就輕松把車賣出去。但至少在華南地區,日系車憑借過去的省油、耐用口碑,在潛在客戶中價格能 " 企穩 " 陣腳,推出眼花缭亂的套餐,也是優先保證渠道賣車能獲得合理利潤,也不會傷了高溢價車型的根本;但如果市場競争再激烈一點,就有了開篇銷售人員與筆者探讨肉搏 " 價格戰 " 一招,廠家短時間内,會追加促銷力度,保證上量速度,而市場行情回穩,促銷力度自會回軟。
對燃油車、油電混合動力等 " 長闆 " 采取靈活的銷售方式,目前在廣州這樣成熟、且巨大體量的一線城市依然奏效;上半年我們多次探訪廣州的主流品牌 4S 店,即使在特斯拉亂降價擾亂正常價格最嚴重的時期,廣州的日系主流車型遠沒有崩盤,而是找到一條盈利和銷量相對自洽的道路。
尋找 " 第二曲線 ",沒人會坐以待斃
就是這樣,日系合資品牌在既有的強勢市場,仍能保持清晰的定位。但放在更大的國内市場,日系車傳統的 10-20 萬主戰場,油電混動對打内卷至極的自主新能源車,仍沒有還手之力,至于純電動車,更是沒找到自己新能源 " 第二成長曲線 "。
乘聯會的統計數據,反應這一問題。今年 6 月,日系品牌以 -3.7% 領跌合資品牌,相反德系(-1.6%)、美系(-0.9%)的跌幅沒太明顯;而新能源市場,今年 6 月國内零售滲透率 35.1%,較去年同期 27.3% 的滲透率提升 7.8%,但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 3.7%。而在主流合資品牌中,南北大衆遠遠領先,6 月新能源車批發 18,174 輛,占據主流合資純電動 58% 份額,進一步證明日系在純電的徘徊不前。
筆者在探店時發現,日系合資品牌 4S 店的銷售人員,對自己電動化産品的優勢(包括油電混合動力車型),重複的依然是内用、續航、電動化曆史等要素,這點對傳統消費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反過來說,越看重汽車的智能化和科技感的新群體,越不會把日系品牌納入到新能源備選名單之列。
這應該是主流日系品牌萬萬沒想到的一點,疫情三年,插混崛起、高端新勢力的介入 ,反而讓中國消費者選車心态變得更開放,盡管日系車在電動化産品的營銷上,已經喊出了新口号,但能進店的消費者,依舊沖着過去的口碑而來。
如果日系品牌想要把純電動車賣過萬,在份額上有所提升,憑進店基盤客戶裏轉化是不夠的,吸納該細分市場觀望人群,甚至要動到屬于新勢力、自主品牌的細分市場蛋糕才夠,但就目前日系擺出的純電陣營、配置、價格,都不太能追平後者戰鬥的實力。
而從終端市場看,德系、美系的反撲,的确要比日系淩厲;早在一周前 " 南北大衆 " 就推出限時優惠,實打實給純、電 ID. 家族降價,比如說降完 3.7 萬的 ID.3,就 12.59 萬元起步,與 A0 級的比亞迪海豚、AION Y、哪吒 V 同在一條起跑線了," 敢說 15 萬内價位的純電小車,ID.3 競争力比誰家都強 " 上汽大衆的銷售人員對這波降價能促進的銷量,似乎胸有成竹;美系品牌處理這問題也非常進取,别克 E5、E4 上市的價格,就是主動擠掉了一波行情降價水分,而凱迪拉克銳歌因調整權益全系 " 自降身價 "6 萬,但這何嘗不是對蔚來、理想最有力的反撲?
寫在最後
汽車是一個強周期的産業,它的每一次變革,都會推翻舊秩序,建立新秩序和玩法,也總會波及到一些既定利益的品牌。現在國内的汽車市場,對德、日、美哪家合資品牌都不舒坦,但爲了給對手更不舒服的環境,大家越來越喜歡玩零和博弈,幹掉多一個對手,我的生存空間就會有提升。
這也是筆者看來,主流日系有在新能源賽道完成反撲的機會,燃油車龐大的基盤給到 " 消耗戰 " 的基礎,缺審美嗎?不缺,本田的 "e:N SUV 序 " 造型不也很新勢力嗎;缺技術嗎?不缺,第一個造出 " 固态電池 10 分鍾充滿,成本和重量都減半 " 的是豐田。不過現在看,日系賣新能源多了點不必要的固執,第一批車的智能表現也差強人意,何妨多讓利給市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