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 11 月 6 日消息,以色列國防軍 5 日表示,以軍已全面包圍加沙城。巴勒斯坦方面消息,以色列 4 日晚轟炸加沙地帶中部的邁加齊難民營,造成數十人死亡。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 5 日呼籲立即停止沖突,并表示以色列需對當下局面負全部責任。
另據央視新聞 6 日消息,據巴勒斯坦衛生部 11 月 5 日消息,本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加沙地帶死亡人數超過 9700 人。約旦河西岸死亡人數達 153 人。另據以色列媒體援引以色列衛生部的消息稱,本輪沖突中,以方已有超過 1400 人死亡。
以軍稱已全面包圍加沙城
據新華社援引以色列媒體報道,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哈加裏 5 日說,以軍已全面包圍加沙城,并将加沙地帶一分爲二。
《以色列時報》援引哈加裏的話說,以軍部隊已到達加沙地帶海岸沿線并将該地區控制住。自當天起,加沙地帶分爲北部和南部兩部分。同時,以軍仍将允許平民從加沙地帶北部向南部撤離。以軍 5 日發表聲明說,自以軍在加沙地帶開展地面進攻以來,已襲擊 2500 多個屬于巴勒斯坦武裝組織的目标。
這張以色列國防軍 11 月 5 日發布的照片顯示,以軍地面部隊在加沙地帶内部繼續進行軍事行動。圖片來源:新華社
據央視新聞報道,以軍對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目标的打擊仍在繼續,包括前哨、軍事陣地和地下基礎設施,以軍在行動中打死多名武裝人員。以軍還稱,在加沙地帶北部拜特哈嫩的一處民宅中發現了大量武器,包括槍支、彈藥、自殺式無人機和制導武器,并摧毀了附近一個用于制造爆炸物的實驗室。
據巴勒斯坦媒體報道,當地時間 5 日晚,以軍對加沙城北部和西北部地區發動了 " 前所未有 " 的空襲,有媒體稱以軍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裏,對加沙地帶發動了數百次空襲。哈馬斯稱,以色列當晚對加沙地帶北部多家醫院附近區域進行了猛烈的轟炸。
哈馬斯下屬武裝派别卡桑旅稱,4 日、5 日在加沙地帶多地與以軍作戰,完全或部分摧毀超過 20 輛以軍車輛,包括坦克、裝甲車等。卡桑旅還稱,同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傑哈德)下屬武裝派别 " 聖城旅 " 一起,打擊了位于加沙城西南部塔爾哈瓦南部地區的以軍車輛。
5 日,包括特拉維夫在内的多個以色列城市持續遭到火箭彈襲擊并拉響防空警報,有目擊者稱,特拉維夫市區傳來爆炸聲,目前暫無人員傷亡的報道。
黎以臨時邊界地帶持續交火
據央視新聞 11 月 6 日消息,當地時間 11 月 5 日,黎巴嫩真主黨武裝與以色列國防軍在黎以臨時邊界一帶繼續展開交火。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稱,向以色列境内發射防空導彈、火箭彈等,并稱以色列的襲擊造成黎巴嫩平民死亡。以色列軍方稱,當天攔截了一架從黎巴嫩靠近以色列領空的無人機。
黎巴嫩真主黨稱,在交火中使用了防空導彈等武器打擊黎以臨時邊界東段以色列一側米斯加夫阿姆及阿維維姆等地的軍事目标。同時,黎巴嫩一側穆海比蔔、蔔利達、艾泰龍等多地遭以軍襲擊。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黎巴嫩真主黨還稱,以色列當天襲擊了黎南部邊境地區的平民車輛,導緻 3 名兒童和 1 名老人死亡,真主黨随後向以北部城鎮發射多枚火箭彈作爲回擊。
以色列軍方稱,5 日早些時候,一架從黎巴嫩靠近以色列領空的無人機被 " 鐵穹 " 防空系統攔截,無人機沒有進入以色列境内。
以色列軍方還稱,一名以色列人當天在黎以臨時邊界附近被反坦克導彈擊中身亡。此外,阿維維姆及馬勒基亞等地也遭到黎巴嫩方向來的襲擊,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以軍随後進行反擊。
阿巴斯呼籲立即停止沖突
據新華社 6 日消息,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 5 日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會見到訪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阿巴斯呼籲立即停止 " 毀滅性的沖突 ",并加快向加沙地帶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包括醫療、食品、水、電力和燃料。阿巴斯表示,以色列需對當下局面負全部責任,并強調軍事手段不會給以色列帶來安全,隻有通過結束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領土的占領才能實現和平。
加沙地帶衛生部門 5 日發表聲明說,以軍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已造成 9770 人死亡,24800 餘人受傷。另據巴勒斯坦衛生部聲明,以軍 5 日淩晨起在約旦河西岸多個地區和巴勒斯坦人發生沖突,至少 4 名巴勒斯坦人被打死。
11 月 4 日,在加沙地帶南部城市汗尤尼斯,人們在遭以色列襲擊後的建築廢墟中實施救援。圖片來源:新華社
據央視新聞援引巴勒斯坦通訊社 5 日報道,以色列 4 日晚轟炸邁加齊難民營,造成 51 人死亡,遇難者大部分爲婦女和兒童。另據巴勒斯坦加沙地帶衛生部門一名發言人 5 日消息,有超過 30 人在以軍對邁加齊難民營的轟炸中喪生,另有數十人受重傷,受傷者已被送往醫院救治。
哈馬斯 5 日在一份聲明中說,以軍直接對難民營内民居進行轟炸,死者大部分爲婦女和兒童。以色列尚未對上述消息發表評論。
本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加沙地帶已經有近 150 萬民衆被迫流離失所。除了在聯合國下設機構臨時落腳或者投親靠友之外,不少民衆選擇前往當地醫療機構所在地,以尋求一處安全的庇護所,但這也給本就處境艱難的醫療機構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