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 2023 年廣東 GDP 首破 13 萬億之後,2024 年廣東 GDP 再破 14 萬億,經濟總量連續 36 年排名全國第一。
GDP 長居全國首位之外,廣東還有這些亮眼指标:外貿進出口總值全國第一,常住人口全國第一,财政轉移支付淨貢獻全國第一,區域創新能力全國第一,登記在冊經營主體數量全國第一,31 個制造業大類中有 15 個行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 ......
梳理經濟第一大省 " 發家史 " 會發現,廣州從 3 世紀 30 年代起已成爲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便成爲中國第一大港;幾百年前,廣州十三行富可敵國;改革開放之後,作爲我國對外開放的最前沿,廣東率先融入全球加工貿易體系實現迅速崛起,從農業省發展爲牽動全球的 " 世界工廠 ",制造業集聚發展創造大量資本、技術和人力資源累積,推動了廣東經濟産業的轉型升級,從加工制造不斷向微笑曲線兩端行進,也成爲全國經濟發展的先行者、領頭羊。

廣東省會廣州 圖源:圖蟲創意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産業版圖,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成爲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高國際競争力的關鍵之舉。
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将 " 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 " 作爲 2025 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
經濟大省挑大梁。廣東如何依托現有産業基礎和發展優勢,做好探路者?
廣東實力
坐擁我國南部出海口、中國第二大通航河流,廣東經濟發展具有天然地理優勢。
即便是在明初、清初海禁時期,廣州也都處于 " 一口通商 " 局面,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曆史上最重要的港口,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的 2000 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清朝時期," 廣州十三行 " 富可敵國,粵商群體 " 敢爲人先 "" 一諾千金 "" 順勢而爲 " 的務實風格也被津津樂道。
更重要的轉折點是上世紀 70 年代,改革開放後,以加工貿易爲主要業态興起的世界工廠産業集群率先落地珠三角,廣東也由此完成從農業大省向制造大省的轉型。
其後數十年,不斷聚集的制造業産業集群,爲廣東積蓄大量資本、技術和人力資源,進一步推動廣東搶占産業轉型先機,由 " 制造 " 向 " 智造 " 邁進。
當前,廣東已經是全國範圍内先進制造業高地。從數據層面看,2024 年,廣東擁有全部 31 個制造業大類,電子信息制造等 15 個行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其中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别提高到了 56.7% 和 31.2%,占到了全國的 18%。
制造業蓬勃發展背後,科創能力、對外開放水平、營商環境和區域協同等提供了關鍵支撐。
具體來看。科創方面,公開資料顯示,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八年居全國首位,全省研發經費支出、研發人員、高新技術企業、發明專利有效量、PCT 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國首位。
對外開放作爲廣東發家最重要的推動因素之一,還在持續深化。近年來,廣東立足粵港澳大灣區 " 一點兩地 " 定位,着力打造全國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在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而粵港澳大灣區作爲全球灣區第一梯隊,更是爲廣東發展持續賦能。
近年來,在規模經濟的作用下,城市群越來越成爲一個國家創新要素集聚、人口密度高、産業競争力強、經濟效率最優的地區,也成爲國家參與全球競争的關鍵所在。據公開資料,截至 2023 年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規模約 2 萬億美元,超過紐約灣區的 1.8 萬億美元、舊金山灣區的 1.38 萬億美元,與東京灣區旗鼓相當,登頂全球灣區第一梯隊。

交通建設,縮短粵港澳大灣區時空距離 圖源:圖蟲創意
不過作爲經濟外向度較高的省份,外部環境變化對廣東的沖擊也相對更加明顯。廣東對此積極應對,持續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并在 2024 年推進 " 五外聯動 ",實現外貿總量連續 39 年居全國首位,吸引新設外資企業 2.6 萬戶、增長超 20%。
廣東的開放性,還體現在争創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創新體制機制,爲各種所有制企業及外來企業打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态。
在此背景下,廣東現有登記在冊經營主體突破 1900 萬戶、數量穩居全國第一,民營經濟主體總量達 1837.87 萬戶、占經營主體總量的 96.48%,不僅成爲全國民營經濟第一大省,省内的深圳還是全國民營經濟第一城。
重注科創,賦能制造
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将 " 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 " 作爲 2025 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
今年以來,包括廣東在内的多省市 " 新春第一會 ",都将 " 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 "" 科技創新 "" 新質生産力 " 等作爲關鍵詞。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時代周報記者指出,10 多年前,廣東率先提出建設現代産業體系,現在提 " 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 ",更多的是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相聯系," 其中,又以新質生産力的培育爲重要标識,因此,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的打造成爲主要方向 "。
在此背景下,廣東現有的制造業基礎、科創實力、對外開放水平和營商環境等,都成爲廣東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肥沃土壤。
具體來看。彭澎指出,廣東的優勢是已經形成 " 世界工廠 " 的産業集群體系,同時又明确堅持 " 制造業當家 ’的方向;同時廣東又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第一外貿大省,綜合實力強大,與世界市場的聯系緊密;廣東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産學研合作有比較完善的體系,與港澳以及其他國家的科技合作廣泛;而且廣東已有 20 大産業體系的落地規劃,也有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對高科技企業、上市公司、專精特新企業、獨角獸企業、小巨人企業等都有輔助政策。

" 創客之都 " 深圳 圖源:圖蟲創意
不過廣東也存在改善空間。
" 比如新質生産力培育方面,AI+ 産業的應用有些被杭州、上海、北京甚至成都等地搶了風頭;低空經濟、智能汽車、氫能等方面投入巨大,還沒有找到市場突破口,尤其是低空經濟在空域管控、操作人員培訓、資質管理等方面沒有明确清晰方向。" 彭澎表示。
事實上,今年廣東 " 新春第一會 " 也提到,當前正處在爬坡過坎、動能轉換的過渡期,結構性、周期性因素疊加碰頭,面臨的困難比較多。廣東要以新的生産力理論爲指導,堅持實體經濟爲本、制造業當家,推動産業科技互促雙強,推進高質量發展。
知不足而奮進,短闆也能變跳闆。
面向未來," 先進制造 "" 科技創新 "" 現代企業 "" 營商環境 " 等都是廣東接下來一年發展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