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屆的網友,有事直接發瘋。
看人家發瘋。
《黑暗榮耀》妍珍的瘋批表情包大賞。
教人家發瘋。
真誠發問的網友:6 個領導隻有 5 杯酒怎麽辦?
看熱鬧不嫌事大網友:直接幹掉一個。
以及熟練運用 " 發瘋文學 "。
發瘋,講道理不如發瘋。
是當代互聯網沖浪選手理直氣壯的宣言。
發瘋文學的幾大要點:
1、字數要多且重複。
2、沒有邏輯。
3、進攻性強、場景化。
主打的就是一個狂人日記、野馬脫缰。
Sir 無法勸誰正常點。
隻是恰好想起,發瘋這件讓人無法理解的事,其實很符合理性。
01
你說的 " 瘋 " 是什麽瘋
如果要追溯發瘋文學的源頭。
打響第一槍的,估計是豆瓣踩組的一則 " 我不發瘋我說什麽 " 的帖子。
聽聽。
但這邊不建議您聽得懂:
我不發瘋我說什麽?你以爲我像你們一樣都讀過書?都上過學?都知道字怎麽打?我從小自閉症,現在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完,看到大家都能打字,我也羨慕,所以隻能發瘋大家說過的話,證明我也會說話,連發瘋你都要有意見?你不如把我殺了。
通過大段咆哮宣洩式文字來模拟癫狂狀态下的語言,邏輯完整,循序漸進,以 " 自閉症患者 " 自居,仿佛在控訴這個世界的不公。
後來,不知道哪個人才發現 " 發瘋文學 " 居然有其實用之處。
原本開不了口,拉不下臉的事。
一發瘋,感覺整個世界都變得簡單了。
大家用這些文案催發貨,客服以爲真的遇到不好惹的顧客。
發瘋使人自信。
發瘋給人力量。
在那篇帖子發布後的這兩年來,發瘋文學雖然蒸蒸日上,但荒誕的程度,似乎仍然追不上現實的狂飙。
疫情的窒息、封閉的不可預測、工作的危機 ……
而網絡上又先後誕生了讓人眼花缭亂的 " 廢話文學 "、"emo 文學 "、" 猴子文學 "、" 鼠鼠文學 "、" 瘋四文學 "。
好像風馬牛不相及。
其實也互爲鏡像。
大家真的很容易被一些小事搞瘋。
調休,瘋了。
早八瘋。
上班瘋。
封校期間的大學生中間,一種神秘運動迅速興起,又很快因爲校方的禁止而消失不見——
爬。
在夜晚的操場,成群結隊地爬。
還有極具行爲藝術感的遛(紙)狗大賽。
多年的社會毒打讓年輕人意識到這樣一個 " 真理 ":
每天清醒又克制有什麽用,不如抛棄一切社會期待做個瘋子來得舒适。
以前,那些在影視劇裏不受待見的人物。
演技浮誇的可雲、惡毒小三艾莉,還有最新的妍珍,都成爲瘋人的精神 icon、互聯網嘴替。
曾經最讨厭最不屑的瘋癫樣子,卻成爲高壓之下的最舒适的狀态。
這又是 " 垮掉的一代 "?
02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瘋
說得好像誰沒瘋過一樣。
00 年代的瘋,是火星文、殺馬特。
90 年代的瘋,是股瘋、彩票。
80 年代的瘋,是特異功能、氣功熱。
縱觀全世界的文藝," 瘋人 "、" 狂人 " 還是創作者手中的重要 " 道具 "。
《狂人日記》裏的 " 狂人 ",有被迫害妄想症。
" 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 "
走哪、看誰,都覺得要吃他。
最後他以爲自己早夭的妹妹已經被吃,而發出 " 救救孩子 " 的呐喊。
而咱們最熟悉的《藥》裏,身爲 " 革命者 " 的夏瑜,卻也被茶館裏的看客指認爲 " 瘋子 ",充滿着鄙夷。
最後,他的血還被蘸了饅頭治病。
在魯迅的理解中,那個時代,正是需要 " 狂人 "、" 瘋子 ",再加上 " 革命者 ",來發現、控訴、反抗時代的糟粕。
所以,這些瘋子,多多少少都都有着 "先知"、"先鋒" 的成分。
導演裏。
姜文大概是特别喜歡瘋子的一個。
《陽光燦爛的日子》裏騎木棍的傻子,《太陽照常升起》裏周韻飾演的瘋媽,以及《鬼子來了》從一開始就不被大夥當成正常人的花屋小三郎。
他們雖瘋。
卻更像在嘲笑正常社會裏集體的愚昧和荒唐。
經曆過一次又一次動蕩的第五代導演,似乎對瘋有更徹底的感悟。
他們一出手,就 " 瘋 " 成了經典。
馮小剛的——
陳凱歌的——
△ 《百花深處》
還有張藝謀。
《大紅燈籠高高挂》,接受過現代思想的女學生頌蓮,進入到 " 落後 " 的中式封建家庭。
重重大院代表着是一層層的壓抑。
頌蓮也反抗過,壓抑過,最終還是裹入院子裏的争鬥,并主動去争寵。
後來,她和身爲 " 戲子 " 的三太太掏過一次心窩子,好不容易,在大院裏有了個能說話的人。
可因爲頌蓮的一次酒後失言,暴露了她和外人的私通,三太太被殺死在大院裏。
而頌蓮再也支撐不住,最終瘋癫。
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場景:
三太太私通後,狀态前所未有地好,在院子裏高聲唱戲,頌蓮在高台上盯着她,多少有些羨慕、甚至嫉妒的成分。
當時,她說:
在這院裏,人算什麽東西?
像狗,像貓,像耗子
什麽都像,就是不像人
這時的大院,空空蕩蕩,色調陰冷,不管是對話還是唱戲都帶着詭異的回音。
不像人的出場方式,倒像電影裏慣常表現鬼的鏡頭。
在此之前,頌蓮剛懲罰了屋裏偷藏燈籠觊觎太太之位的丫鬟,從不屑于 " 老爺定下的規矩 " 到主動維護這規矩。
她信仰的一切,其實已經崩塌。
Sir 猜,這個階段的頌蓮,打從心底已 " 瘋 "。
再往後,頌蓮又 " 瘋了 " 一次——發酒瘋。
也是由于這次假瘋,造成了日後的真瘋。
在目睹三太太被殺之後,頌蓮徹底瘋了,她梳着糟亂的辮子在院裏走路走去。
可此時,卻再也沒人用 " 規矩 " 去要求她。
就算是做出常人不可理解之事,也會被解釋成 " 是個瘋子 " 而原諒。
瘋了的頌蓮,反而獲得了之前從未有過的 " 自由 "。
瘋,難道隻是一個人的颠倒錯亂。
Sir 還是想起福柯的話:
" 瘋癫不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是一種文明的産物。沒有把這種現象說成瘋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種文化的曆史,就不會有瘋癫的曆史。"
用 " 瘋癫 " 這種極緻對狀态來描繪社會、揭示本質,通常,會比平常的叙述來的更加深刻。
03
被壓抑的 " 瘋癫 "
Sir 猜,以上這些角色,你們大多數是在 Sir 說了之後才恍然大悟。
哦,原來他們也在發瘋。
在更大衆更娛樂的層面,美國電影走的要遠得多。
對于瘋癫人物的刻畫,中國電影注重 " 反思 ",美國電影注重的,是 " 心理 "。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電影産生了一大批心理片。
那時,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正流行于西方文藝界。
以劇情片見長的美國商業電影,融入精神分析的理論,制作出不少叫好又叫座的經典。
開山大師大家都熟:
希區柯克。
《愛德華大夫》是驚人首作,記憶缺失、精神病、醫生,日後讓觀衆喪膽的元素初具雛形。
《精神病患者》更是經典。
也是第一部引入精神分析理論的心理片。
再往後,《邦尼和克萊德》《發條橙》《飛越瘋人院》《天生殺人狂》《緻命 ID》《沉默的羔羊》《黑天鵝》《小醜》……
一部部,奠定了大衆心中瘋癫角色的樣态。
他們暴戾狠辣;
他們血型殘忍;
他們沒有正常人的情感。
或者,又處于極端弱勢:
自我拉扯、憤怒無力 ……
可隻表現這些,影片可以是賣座的血漿片,但成不了經典。
之所以被歸爲 " 心理片 ",是因爲它們不光說了瘋癫的表現,還講了 " 瘋癫 " 的背後。
理論支撐,就是弗洛伊德等人的 " 精神分析 "。
弗洛伊德認爲:
童年的經曆對個體性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當兒童難以消化巨大的或持續性的精神刺激時,他們的精神世界便會發生變異,許多精神病患者均存在着不幸的童年經曆。
所以我們看到《天生殺人狂》裏,兩個主人公,沒有一個是在正常家庭長大的。
男主角米奇生在一個暴力的家庭。
女主角梅勒莉從小就被父親性侵,而母親熟視無睹。
兩人的犯罪之路,就是從殺死梅勒莉的父母開始。
從此,兩人徹底釋放出心底的暴力因子,在逃亡路上濫殺無辜,留下滿地血腥。
而現在,美國電影中的 " 瘋子 " 偶有佳作,比如《小醜》。
中國電影裏的 " 瘋子 " 形象卻基本絕迹。
大衆反響更多的,是電視劇裏的 " 瘋批 " 形象。
從嚴肅、正式的 " 瘋癫 ",到略帶戲谑的 " 瘋批 "。
大家再也不敢嚴肅、正式地探讨 " 瘋 " 這個現象。
劇裏的 " 瘋批 ",陰晴不定、脾氣暴躁、殺女主全家,可沒有一個角色願意放到現實中,反思當下。
是大家不想嗎?
文藝作品永遠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其中的表達性和演繹感,也是大衆情緒宣洩的一個渠道。
一定意義上,大家愛看 " 瘋 "、表達 " 瘋 ",也是源于一個 " 爽 " 的需求:
你的癫狂和變态有人替你說,完全不用自己動嘴。
讓觀衆能 " 借他人的瘋癫,澆自己胸中塊壘 "。
娛樂産品的意義就在這。
隻是。
到我們這代,瘋癫已無人替我們訴說、替大家追問。
大家的 " 瘋 " 也沒人會多投一點眼色。
隻能 " 瘋 " 了的互相抱團,把複制粘貼的無邏輯文字四處轉發,聊以慰藉自己那些 " 前路無明 " 的小小痛苦。
可就連這點宣洩,也得找對場合。
在社交平台,是無傷大雅的玩笑,如果誤入現實世界,可能會帶來更深的失望。
一位網友曬出學校老師的 " 忠告 ":
爲了抵抗,大家在評論區發明了 " 開朗版 " 發瘋。
老師怕家長會誤會,所以直接扼殺了學生 " 發瘋 " 的權利。
在這裏,瘋癫、陰暗 、痛苦,都是不被允許的。
它可以作爲一個 " 梗 " 活躍在互聯網上。
但如果有人想求你追問一句。
抱歉。
你們隻能開朗地發瘋。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北野武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