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間隙的說教和控制,會把孩子逼得叛逆,甚至成爲 " 仇人 "。
而恰到好處的愛意,以及無條件的支持和理解,才是教育好孩子的 " 必殺技 "。
01
自從兒子進入青春期後,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我跟他隻要一說話,就會吵架,尤其在說到學習時,最後的結果總是不歡而散。
我看不慣他都初二了,身上還有一堆影響學習的毛病:
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有機會就抱着手機看;
喜歡拖延磨蹭,寫作業效率不高;
對成績不上心,别人還說不得,一說就吹胡子瞪眼;
......
就這樣,在我管教,他不聽——我更加用力,他更不服的惡性循環中,期末考試迫在眉睫。
就要考試了,兒子的成績卻不斷下降。
02
班主任給我發來微信,讓我多跟孩子溝通,多用點心,努努力。
可一談學習,兒子就特别反感,我和兒子的關系也愈發緊張。
那天,在先學習再看手機,還是先玩會兒手機再學習的話題上,我和兒子互不相讓,激烈對峙起來。
我要求兒子必須先把今天所有的學習任務完成,剩下的時間再放松;
可兒子堅持要先看手機,說我 " 毛病多 "、" 别扭 ",就是喜歡幹涉他,見不得他舒服。
兒子的情緒在争吵中失控,開始口不擇言。
我一氣之下,狠狠扇了兒子一個耳光。
雖然事後我後悔了,也跟兒子道了歉,可兒子卻徹底對我封閉了心門。
從那天之後,隻要我一對兒子開口,不管是叮囑他吃飯穿衣,還是學習,兒子都會很不耐煩地關上房門,什麽都不肯跟我說。
在這樣的親子關系和學習狀态下,兒子的成績也越來越差。
那段時間,焦慮的情緒讓我徹夜難眠。
我想不通,爲什麽小時候我說什麽就是什麽的兒子,現在我說一句,他就頂我一句。
再這麽下去,我倆快變成仇人了不說,兒子的學習也徹底廢了。
面對這個 " 油鹽不進 "、自我意識強烈的孩子,我到底該怎麽教育他,如何跟他相處?
後來一位當老師的朋友和我說,我要學着把自己從當下的母子關系中退出來,日常相處隻需提供基本的保障:吃、喝、住、行。
也就是說:" 從現在開始,你别把他看成是你的親生兒子,也别把自己看成是他的親生媽媽。你把他當成是朋友家的孩子,拜托你照顧。你會怎麽對待朋友的孩子,就怎麽對待他。"
試着執行了兩個禮拜後,我竟從兒子身上看到了無法想象的改變。
03
首先,面對兒子下降的成績,我不再像往常那樣發脾氣,指責兒子不用心、不努力。
而是态度平和地詢問原因,聆聽他的計劃。
如果有需要我幫助的,比如報課,買資料等等,我就全力支持;
如果是我解決不了的,就交給兒子自己處理,我絕不催促幹涉。
04
其次,放下對兒子密不透風的全方位包辦。
那天,因爲突然降溫,我在路上吹了風,一回家就開始發燒。
要是過去,哪怕再不舒服,我也會掙紮着給兒子準備好營養豐富的晚餐。
但是爲了兒子能夠變得更好,我放過了自己,也放下了對兒子無時無刻的監管。
反正一頓飯吃不了四菜一湯,也沒什麽大不了的,家裏有很多吃的,兒子也餓不着。
兒子回家後,絲毫不在意沒有準備好的飯菜,而是急急忙忙地給我找起了藥。
倒了水,看着我吃完藥,又告訴我,想吃東西了告訴他,他給我下面條。
然後,自己抓起兩個面包,就回房間學習了。
這一幕讓我感慨很深。
05
其實,兒子的内心還是那個像小時候一樣,是個喜歡關心、照顧媽媽的小暖男。
可爲什麽我要用錯誤的教育方式,把他逼丢呢?
也是從那一天開始,我們冷戰的氣氛徹底被打破了。
逐漸地,我說的話兒子願意聽了,他的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升。
從厭學、逆反到積極、融洽,兒子的變化讓我無比喜悅,但我明白親子關系轉變的背後,其實也蘊含着接下來我需要持續調整的兩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從不停地跟孩子發脾氣、講道理,到平和,接納的相處方式。
很多家長在跟孩子溝通時,都在兩種常見的方式中反複橫跳:先是見縫插針地跟孩子講道理;
如果孩子不聽,或者效果不好,家長就開啓指責模式,對孩子發脾氣。
可不管是哪一種,最後都無法換來父母想要的結果。
這是因爲,人和人溝通時,說的内容隻占交流總效果的 7%,剩下的全部由你的語氣和态度來決定。
當父母跟孩子溝通時,如果父母的表情是失望的、生氣的,聲調聽起來是尖銳的、斥責的,那麽,孩子感受到的,隻有噪音和怒意。
哪怕父母的初衷是爲了孩子好,道理也十分正确,最終都起不到任何效果。
孩子最多說一句:" 好,知道了!" 其實根本沒有聽進去。
我想起了之前自己跟兒子溝通的場景,通常都是這樣的:
我先是對兒子的狀态感到不滿,于是開始催促、說教,他充耳不聞;
兒子的對抗狀态讓我感到生氣,于是提升管教力度,開啓指責、訓斥模式;
兒子煩了,嘶吼着 " 出去 "、" 能不能别來煩我 "、" 你别說話了!"......
現在想想,兒子的逆反心理,其實是被我錯誤的溝通方式給激發出來的。
每天我一看見他,三句話就開始問學習,哪怕吃飯的時候也是如此:
" 吃完飯趕緊寫作業,别磨蹭。"
" 得抓緊了,你心裏得有緊迫感,馬上就初三了。"
……
單一匮乏的溝通方式,讓孩子每天從早到晚,感受到的隻有質疑和說教,耳朵裏被灌滿了分數、學習,承受了太多負能量,躲無可躲。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見,父母的 " 講道理 " 和 " 發脾氣 " 不僅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會摧毀親子關系。
這時候,如果家長能放下焦慮的心态,采用平和的語氣和神情來面對孩子,就能發現,道理和暴力換不來的,包容和接納卻可以。
第二個方向:從眼中隻有考試成績,到把親子關系放在第一位。
有一個 " 水管理論 ",可以借鑒到親子關系中來。即,想要水順暢流動,首先要确保水管是通順的。
同樣的,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就像是水管和水。如果親子關系親密、和諧,那麽父母說的話,孩子才願意聽;如果親子關系緊張、對立,那無論父母開口說什麽,孩子都會排斥。隻有親子關系好了,教育才有作用。
以前,在接兒子放學的路上,我總會利用這半個多小時,見縫插針地教育兒子。
叮囑學習習慣,和别人家孩子比較,說教好好學習對未來的意義 ......
常常換來兒子不耐煩的一句:" 能不能讓我安靜會兒!"
現在,這路上的時間,我隻跟兒子無目的地閑散聊天。
有時候說說自己在單位遇到的難事兒,讓兒子幫我拿拿主意;或者家裏什麽電器該換了,選什麽品牌,問問兒子的意見。
讓我感動的是,走在路上,兒子還會主動來幫我拎東西了。
在跟兒子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事情他都有自己的觀察和主見,也能頭頭是道地分析出原因。
原來,我的孩子其實挺優秀的,隻是當我把注意力鎖定到學習成績上時,自動忽略了他身上的閃光點。
當我放下了 " 功利 " 的唯成績論,而是全面地接納兒子時,兒子也放下了戒備心理,母子倆關系越來越融洽。
我深深地意識到,孩子對于被看見、被接納、被認可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隻看見了孩子的缺點,關注如何讓他糾正、改變。
卻忽略了孩子身上的亮點,忘了及時給予鼓勵和誇贊。
而想要走入孩子的心,發揮父母的影響力,最好的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給他想要的認可和尊重,給他信任和成長的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
自大、執拗的家長,隻會不停指責孩子,卻從沒想過是自己不懂教育,導緻親子關系斷裂;
而清醒、智慧的父母,在看見孩子出現問題之後,會積極學習,通過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去治愈孩子,改善關系。
記得一位親子教育專家說過:" 親子關系,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值得依托的關系。這個關系破壞了,孩子将來真遇到什麽事情,家長會撐不起來。因爲孩子不會找家長訴說,家長想幫忙卻幫不上忙,那才是我們做家長的失敗。"
當我們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而是朋友托付給我們的 " 任務 " 時,反而會驚奇地發現:放下控制,孩子會在自由中自發成長;放棄批判,孩子會在欣賞中進步。
父母的身份,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開始了;但想做好這個角色,卻需要我們一生的修行。
現在,我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反省改進,不僅和兒子的關系變得越來越親密,也一步步喚醒了他内心對學習、對人生的熱情。
也希望和我一樣爲了孩子的學習、成長焦慮的家長,都能做出改變,讓孩子自由熱烈地成長。
本文内容來自網絡版權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