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福特和長安汽車的整合既是勢在必行,也是迫不得已。
撰文丨 JR
責編丨 MANGO
設計丨 PinZow
近一段時間,跨國車企一改過去的 " 傲慢與偏見 ",紛紛放下身段,主動尋求締造新的合資關系。繼福特電馬被重新劃入長安福特後,近日有公開信息顯示,長安福特與長安汽車将新設合營企業——長安福特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
這條新聞多少還是有點出乎意料的,特别是長安福特與長安汽車這種全新的合作模式。有評論稱,長安福特淪爲生産基地,新公司由長安汽車主導。這個說法可能顯得過于樂觀,但長安福特在新模式下更多是賺代工的錢,能不能賣起來就是長安的事情了。總而言之,這次長安福特和長安汽車的整合既是勢在必行,也是迫不得已。
長安福特由長安汽車主導?
衆所周知,長安福特近年來在中國市場發展略顯疲态,其年銷量已從最高峰跌至去年的 25.1 萬輛。作爲燃油車時代的巨頭,福特汽車在汽車行業整體轉向新能源車的背景下,亟需一個重振中國市場的利器。與背景雄厚的長安汽車開啓新的合作模式,是一條不錯的捷徑。
首先,從股權上看,雖然新的合資公司長安福特将持股 60%,長安汽車持股 40%,雙方共同控制合營企業。但由于長安汽車持有長安福特 50% 的股權,長安汽車實際上在合營企業擁有 70% 的股權。這也意味着,長安汽車在其中擁有更高的話語權和控制權。
其次,新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從事主流品牌新能源乘用車供應業務以及長安福特已投資的福特品牌車型的分銷業務。這裏面有兩個關鍵信息是:" 賣福特品牌的車 " 和 " 代工長安的新能源車 "。這也意味着,長安福特将轉變爲一個以生産爲主的制造基地,而産品規劃、營銷規劃則由長安汽車全權把控。
對于福特來說,這次新的合資成立無疑是一則利好消息,也是其從重資産模式走向輕資産模式的重要節點。從全球視角來看,福特仍牢牢把握着品牌前進的舵,面對新能源技術的落後,福特做出務實操作——選擇性放棄,削減不必要的支出,但同時也沒有放棄最熱門的市場。
要知道,福特在電動化轉型上投入巨大,但并未取得預期效果。就以福特電馬在中國市場表現爲例,其去年累計銷量僅 4860 輛,今年上半年銷量進一步下滑至 1182 輛。另外,福特電動車業務上半年虧損 18 億美元,每售出一輛電動車平均虧損 3.8 萬美元。福特目前預計,其電動汽車部門 2023 年将虧損 45 億美元。
福特在看不到經營層面有所改善的情況下,隻好将福特電馬并入長安福特渠道,并且和長安汽車成立新的合資公司,尋求更大的突破。說明福特還沒有要放棄掉中國市場,而是希望借助合資夥伴轉變産品投資策略,來一場破釜沉舟式的自我拯救。作爲一家跨國車企,這一勇氣便值得我們肯定。
" 反向合資潮 " 正席卷着汽車行業
除了福特在中國市場的轉變之外,從豐田攜手比亞迪,到吉利扶持雷諾,再到現在的大衆牽手小鵬,都可以看出外資企業高高在上的姿态已經轉變,自主品牌和外資品牌的角色實現了攻防互換。
不過,長安福特和長安汽車的合作與大衆、豐田等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之處在于福特和大衆都是爲了中國市場電動化轉型加速,以穩固在中國汽車市場的地位,不同之處在于福特把自己能把控的,收益确定的業務留下,把自己不擅長的業務交給中方。福特與大衆可謂各取所需。
随着中國汽車品牌的集體向上,外資企業已經深谙中國的合作夥伴的重要性,希望用合作的方式來實現共赢。而他們之間的合作也是雙赢,比如福特獲得具有競争力的新能源技術,長安也在合資企業上獲得更多利潤分配比例。所以說,中國市場對于外資車企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看誰能從中突破自我。
盡管長安福特和長安汽車的合作,并不能同時解決雙方一切發展問題。但雙方合作爲未來發展提供足夠遐想的空間。整個汽車市場,已經開始由過往的跨國車企主導,逐漸變成由中國牽頭。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跨國車企與中國車企開展更多形式的合作,中國汽車品牌也會加速走出去。
銷量|合資電動車爲何突然熱賣?大衆、别克銷量暴漲 2-3 倍
增程車越來越香,原因何在?
姗姗來遲的小米汽車,過得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