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楊玲玲
華爲在手機業務全面回歸之後,智能汽車業務也迎來銷量起勢。
十一長假最後一天,履新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的餘承東,在朋友圈發布新款問界 M7 銷量戰報:10 月 6 日,新款問界 M7 大定(交了定金、購車意向極高的訂單)達到 7000 輛,10 月 5 日爲 3500 輛,假期最後兩天大定量超過 1 萬輛。
圖源:網絡
同時,華爲相關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自 9 月 12 日發布至今,短短 25 天,新款問界 M7 累計大定量已超過 5 萬輛。
" 起死回生,真不容易!" 對于新款問界 M7 的爆單,餘承東如是說道。不久前,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以下簡稱 " 車 BU")剛發生人事調整,華爲光産品線總裁靳玉志接任車 BU CEO 一職,餘承東改任董事長。
銷量提振和人事變動背後,是華爲車 BU 對盈利的渴望。餘承東曾提出,華爲車 BU 要在 2025 年實現盈利。" 起死回生 " 後,華爲如何走好接下來的路?
銷量起死回生?
2022 年,華爲與賽力斯(601127.SZ)合作的 AITO 品牌,接連發布問界 M5、問界 M7 以及問界 M5 EV 三款車型,累計交付量超過 7.6 萬輛,一舉成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匹 " 黑馬 "。
在這個過程中,老款問界 M7 作爲華爲與賽力斯合作推出的第二款車型,于 2022 年 7 月上市。汽車之家數據顯示,2022 年 9 月,老款問界 M7 銷量上漲至 4746 輛;并于 10 月突破 5000 輛達 5226 輛,2022 年四季度單月銷量均破 3000 輛。
但進入 2023 年後,受特斯拉大幅降價等影響,問界系列銷量開始連續下滑。1 月,整個問界系列的銷量僅 4475 輛,環比下跌 56%;2、3 月銷量則一度低至 3000 餘輛。
到 5 月,問界系列整體銷量慢慢爬升至 5000 餘輛,但 7~8 月,在 " 蔚小理 " 等造車新勢力車企銷量出現環比大幅上漲的情況下,問界系列的銷量再次出現下滑。
其中,老款問界 M7 的銷售情況更是冷清。2023 年 1 月,老款問界 M7 銷量爲 1737 輛,環比下滑 56%,到 4 月以後,老款問界 M7 月銷量更是連續低于 1000 輛,最低時僅 432 輛。
7 月,餘承東與渠道商、供應商進行了一次内部交流。在被問及如何看待問界的銷量時,餘承東表示,過去一年多,華爲踏入了全新的領域,取得了一些成績。同時也因爲經驗不足和閱曆不夠,走了一些彎路。
" 面對外部沖擊,我們會快速改進,今年會在零售、服務、交付等領域全面優化,同時優化機制,增加門店暗訪等手段,提升整體服務能力,讓用戶有更好的購車、用車體驗。" 餘承東表示,銷量隻是某一發展階段的結果,明天的能力是基于現有的技術積累,華爲将始終保持研發高投入,不斷用創新技術提升用戶體驗。
在此背景下,9 月 12 日,華爲發布新款問界 M7,作爲賽力斯汽車與華爲聯合設計的最新車型,新款問界 M7 被寄予了厚望。
圖源:企業供圖
售價上,新款問界 M7 的指導售價爲 24.98 萬 ~32.98 萬元,較此前的 M7 起售價下調了 4 萬元。此外,新款問界 M7 還推出限時 6000 元優惠活動,起售價進一步下探至 24.38 萬元,比老款車型起售價低 4.6 萬元。
不僅如此,新款車型還得到了更多來自華爲的支持,比如,華爲高階智能駕駛系統 ADS2.0、鴻蒙座艙等。新款問界 M7 上市之前,餘承東就多次在微博爲新款車型站台,直言該車型 " 花了 5 個億全新升級打造 "。
根據餘承東介紹,問界 M7 将承擔起今年三成以上的銷量任務,同時年底還将發布旗艦車型問界 M9,助力品牌以及銷量再上一個台階。
在常年關注終端市場的車 FANS 創始人孫少軍看來,新款問界 M7 的主要競品爲理想 L7 和 L8。此前部分客戶流向理想汽車,但受智駕能力和性價比因素影響,理想汽車客戶開始回流至問界新 M7。
巧合的是,老款問界 M7 上市時,理想汽車 CEO 李想就曾表示 "2022 年三季度,問界 M7 的發布和操盤,直接把理想 ONE 打殘了,我們從來沒遇到過這麽強的對手,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毫無還手之力。"
如今,随着華爲完成前期的銷量突破和轉化,壓力給到了賽力斯,它需要盡快完成定單交付。
網傳的一張供應商截圖顯示,賽力斯正在就提升問界新 M7 的供應能力聯系各大供應商合作夥伴。10 月 5 日前,新款問界 M7 将完成第一階段每天 450 輛車的供應能力建設。
同時,根據市場需求,賽力斯二工廠将于 11 月 1 日按照每天 750 輛車進行生産,要求全供應鏈供應能力在 10 月 30 日前提升至同樣水平。
針對上述供應商截圖内容的真實性,時代周報記者聯系賽力斯相關負責人,截至發稿前未獲回應。
盈利仍是難題
新款問界 M7 銷量備受關注,智能汽車也崛起成爲華爲重要的業務部門之一。
新款問界 M7 發布前不久,華爲内部剛發文,華爲光産品線總裁靳玉志接任車 BU CEO 一職,而原 CEO 餘承東則轉任車 BU 董事長。
調整後,靳玉志成爲車 BU 自 2019 年 5 月成立以來的第三名 CEO,此前兩位分别是王軍與餘承東。此次調整中,餘承東升任車 BU 董事長,王軍則擔任車 BU 首席戰略官。
資料顯示,靳玉志現任華爲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華爲光産品線總裁、華爲候補董事,旗下的智能車載光業務産品包括 AR HUD、智能車燈等,與華爲車 BU 有業務交集。
接近華爲的業内人士表示,靳玉志帶領的光産品線是華爲明星業務之一,成績頗受内部肯定。旗下光網絡、接入寬帶等業務在全球市場份額保持第一。在今年 3 月舉行的華爲董事會選舉中,靳玉志也入選成爲候補董事。
同時,有華爲内部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此次變動是基于當前業務做出的正常調整,不算是重大變動。随着華爲手機業務回歸,餘承東會将更多精力聚焦到手機業務上。同時,也有内部聲音提出,此次調整後,華爲會加大對智能汽車相關領域的業務投入,進一步幫助車 BU 實現商業成功。
對于新任 CEO 來說,眼前最重要的任務當屬盈利。
去年 7 月,餘承東公開表示,華爲車 BU 是目前華爲旗下唯一一個虧損的項目,一年花掉十幾億美元,直接投入 7000 人,間接投入超過 1 萬人。去年年底的華爲内部會議上,餘承東又稱,華爲車 BU 要在 2025 年實現盈利。
華爲發布的業績報告顯示,智能汽車業務在 2022 年營收 21 億元,2023 年上半年營收 10 億元,但對于盈利情況并未提及。
" 要實現盈利,(意味着)華爲要幫車企賣 100 萬台車,這個壓力很大,但我們有信心實現。希望智選和 HI 模式的量都能起來,智選的量可能會更大。不管哪種模式成了,我們都能成。" 餘承東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目前,華爲與車企的合作主要分爲三類,垂直零部件供應、HI(Huawei Inside)模式和華爲智選模式。其中,HI 模式已在極狐阿爾法 S HI 版、阿維塔 11 上搭載;華爲智選模式,最爲外界熟知的就是 AITO 問界品牌,如今,奇瑞、江淮、北汽等車企也加入進來。
圖源:時代周報記者攝
在 9 月 25 日舉辦的華爲秋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上,餘承東宣布,将于 11 月發布首款轎車智界 S7,并介紹智界 S7 是華爲智選車與奇瑞聯合打造的首款純電轎跑;12 月,華爲還将發布問界 M9,餘承東稱 " 問界 M9 将不僅是 1000 萬以内最好的 SUV,也是馬路上能看到的最好的 SUV";此外,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此前發文提出,華爲正與江淮汽車合作開發售價約 100 萬元的問界 MPV 車型,預計 2024 年二季度量産,銷量目标爲上市首年交付 5 萬輛。
華爲車 BU 要實現盈利并非易事,随着新産品密集推出,車 BU 能否真正走出銷量困境,實現盈利目标,依然需要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