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裏,到底能藏多少錢?
你可能想不到,抖音一位男子在牆縫裏藏錢,幾年之後撬出來,居然買了一套房。
當然,我們今天要聊的 " 細節 ",不是牆縫。
你關心的細節,可能在車間生産線上、可能在經營流程上,甚至聚焦在海報上的排版、菜單上的小圖标。
比如,一家港股上市的智能終端顯示器供應商,2016 年将生産線相鄰兩個環節調整一下順序。
這個舉動,讓該公司每年節省了數百萬的材料成本。
再如,一家火鍋店将菜單上的葷素重新分區,并且貼上了一些大拇指、必點、招牌等标簽。
你估計會懷疑,這麽小的細節能有多大改變?最終,這家店打标簽的菜品銷量翻了一番。
細節裏真的藏了很多很多的錢。
一、中國公司最缺的就是講細節
商業的本質除了增長,還有效率。
經濟學概念說,個别勞動生産率大于社會必要勞動生産率,生産者才能夠在市場競争中處于有利地位。
在此前的工業發展階段,商品生産者能夠通過改進技術、改善管理等方式,提高個别勞動生産率。
但當下,你的技術可能短期内無法改進了,你的管理方式也在一段時間裏形成穩定。那麽,我們該如何持續提升效率?
答案就是摳細節。
《小米生态鏈戰地筆記》裏就談到,小米的本質隻在于兩個字:效率。效率隐藏于每一個細節當中。通過對每一個環節的改造或創新,把一個企業的效率做到極緻。
但可惜的是,大多數中國公司都 " 不拘小節 "。
不管是中國的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每個都是顯得野心勃勃,不滿足于現狀的。
這樣的狀态,導緻他們更加看重實際結果,而不願意在錯綜複雜的細節工作上浪費時間,更很少想到如何去精心包裝自己的企業和産品。
或許,這也可能是中國很少能出知名品牌的原因。
原《Elle》雜志品牌市場主管馬晶就曾說,在瑞士人看來,中國人做生意的秘密是講 " 關系 ",而 " 關系 " 都是直接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之上,他們看重的是 " 利益 " 而不是 " 人 "。
在他們看來,如果中國人願意多重視一些細節,憑借一些過硬的中國産品加上較低的價格,是很容易和瑞士人做生意的。
細節決定态度,細節決定成敗。
比如一家連鎖泰式餐廳,在某商場裝修時發現,其後廚格局與其他門店差異有點大,過道顯得狹長,且要經過一個小斜坡。
經過推演,他們感覺這個細節沒啥問題,最多是傳菜員慢 15 秒鍾,平時走路小心點。
但在實際的經營中,一個小斜坡上幾乎每周都有潑灑的菜品,狹長的過道也顯得擁擠。之前預計的 15 秒鍾,最終讓這個門店的上菜時間大大拉長。
你可以想象,你的用戶在 A 店吃飯的體驗非常好,然後看到 B 店想都沒想就進去了。結果,B 店的上菜時間遠遠長于 A 店。
最終反饋到的,其實是你的品牌價值感在用戶心智中的降低。
二、不放過任何一個 15 秒
從那個泰式餐廳的案例不難看出,15 秒,可能會稀釋一家企業多年沉澱的品牌力。
而撿起那被看輕的 15 秒,你可能會創造出超乎想象的價值。
前些年聽過一點中國重汽橋箱公司的故事。當時,公司從韓國引進了自動化鑄鐵橋殼生産線,從毛坯投入到産品下線,能一次性完成。
但這其中有一個問題。即 A 産品加工完成,到 B 産品進入該工序時,需要等待自動滾動架将 A 産品先轉入下個工序。
這個等待時間大約是 15 秒。
15 秒,其實是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時間。但當時的班組長老韓提出了建議,在每台機床的電器系統加裝交流接觸器。這樣一來,加工完的産品,就能夠與等待加工的産品同時運轉。
每一個 15 秒這樣節省下來,該生産線 1 天可以多加工 40 件産品,一年下來能多創造 36 萬的淨利潤。
這個小細節的優化,往大了說,放到 2021 年可以幹掉近 700 家 A 股上市公司。
15 秒,在商業領域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
北歐航空公司前 CEO 詹 · 卡爾松,就曾在他的暢銷書《關鍵時刻》中提出了著名的 15 秒鍾理論。
卡爾松發現一個細節,即 2005 年北歐航空公司總共運載 1000 萬名乘客,平均每人接觸 5 名員工,每次 15 秒鍾。
也就是說,這 1000 萬名乘客每人每年都對北歐航空公司有 5 次接觸,每次 15 秒鍾,全年總計 5000 萬次。
這 5000 萬次乘客與一線員工的接觸,将是北歐航空公司扭虧爲盈的關鍵。畢竟,要讓一位乘客感知到航空公司的服務,不是飛機、維修基地、辦公室乃至高效辦事流程,而是唯一能與之接觸的一線員工。
爲此,卡爾松提出,在與乘客交往的 15 秒鍾内,所有人都有權力自己決定爲乘客個性化服務,而非依賴上級的指示或者死闆的辦事規定。
有一次,一位美國商人乘坐北歐航空時發現,自己的機票落在了飯店裏。按照慣例,不管你是誰,你都不可能登上飛機了。
但北歐航空對票務人員賦予了 " 自作主張 " 的權利。票務人員爲這位商人打印了登機牌,并出具了一張臨時機票,讓乘客安心候機。
之後,票務人員聯系到了飯店,并立刻派人趕往飯店,在飛機起飛之前爲乘客取回了機票。
顯然,這位票務人員的 15 秒,讓北歐航空又收獲了一位高價值忠實用戶。
當然,在商業領域還有不少 "15 秒定律 "。
比如一家店鋪,陌生用戶停留的時間平均爲 15 秒,也就是說,給你成交的機會就隻有 15 秒。
再比如電話銷售,開局 15 秒被稱爲黃金 15 秒,也就是說,你至少要在 15 秒内打開客戶的心扉。
這些細節的把控,不需要多精益的技術,也不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但能夠爲你帶來不少的增長。
三、每一個細節都值得重做一遍
從原料到研發,再到生産、分裝、物流、品牌管理、市場銷售、電商或線下渠道 …… 每一個環節,都藏着一個個細節。
比如在直面消費者溝通時,一張海報的設計,都充滿細節。
時下不少 9.9 元的理财課、編程課很火,當你仔細去看他們的海報時,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一定要對外公布," 已經有 ××× 人報名學習 "。
無論這個數字的真假,據稱其轉化率好的時候,也能提升 1 倍。
這甚至被英國稅務局用到了。當時,英國稅務局有高達 6.5 億英鎊的稅款沒有按時上繳。
于是,他們請來了一家商業咨詢公司爲納稅人設計通知函。函裏,這家咨詢公司隻添加了一個數字,即已經有 ××× 人按時納稅。
據說,很快這些稅款都征收回來了。
摳細節,做大事。
比如在正常銷售中,沃爾瑪超市收銀員就發現了一個細節,結賬時消費者的購物車裏,啤酒和紙尿褲在一起的頻率很高。
這是上世紀 90 年代的經典案例。後來沃爾瑪通過這一細節發現,奶爸出去買紙尿褲,會順便帶一件啤酒回來。
後來,沃爾瑪大膽地把紙尿褲擺放在啤酒旁邊。結果,二者的銷量雙雙上升。
這不是全部,根據這一細節的發現,沃爾瑪還研發了商品關聯關系的計算方法—— A prior 算法。通過算法,他們找到了更多其他 " 啤酒 + 紙尿褲 " 的組合。
消費者溝通、市場銷售,再往上遊走就是供應鏈——這個充滿更多細節的地方。
談談目前正火的社區團購,他們大多數互聯網公司跨界而來,以生鮮爲主要内容進行規模複制。
但你可能不知道,生鮮的行業損耗率達到 30%,這裏面有太多的細節可以去重構。就從簡單的收菜來看,什麽時候收菜,才能保持更長時間的新鮮度?
有人回答可能是淩晨,有人可能覺得是晚上。
永輝農業公司林忠波之前則介紹,經過永輝買手多年試錯發現:四五月份要在淩晨收菜;六七月份趕在天亮前收菜;八九月份必須要在前一天晚上收菜。
這隻是非常籠統的細節處理,聚焦的不同的菜品、不同的地域,相應的溫度變化、物流便捷度都不一樣,這要求收菜時間也不一樣。
這些,都需要從一個個細節中彎腰撿鋼镚。
四、寫在最後
之前我們看到互聯網公司幾個傳言:騰訊總裁劉熾平要求全公司打印從彩印變爲黑白雙面;快手的食堂,冷凍蝦仁替代了活蝦;貝殼公司領一包面巾紙,需要 2.3 虛拟積分。
還有網友說,樓下餐廳的叫号盤,已經一個月沒裝電池了。
不難發現,每一個小細節裏,我們可以摳出來很多錢。
隻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大部分人還沒有意識到細節的重要性。就像那些瑞士人所言,中國看重實際結果,而不願意在錯綜複雜的細節上浪費時間。
不注重細節,那麽你永遠無法在細節優化中獲得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