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女歌星黴黴(泰勒・斯威夫特)一則說中文的短視頻在各社交平台火了起來,有的播放量已超 600 萬。
視頻裏,黴黴和蔡明互換語種,表達流利、地道,和原版語種對比,音色幾乎一緻,神情自若,卡點、口型幾近完美,毫無早期外語影片那種 " 譯制腔 " 的感覺。據作者稱這居然是通過一款國産 AI 生成工具輔助制作的,隻需上傳一段視頻即可實現。
在我們驚歎 AI 進行視頻二創如此神奇之餘,新聞業也在 AI 的驅動下正醞釀一場新的産業革命。今年以來,多國均推出了本國的第一個 AI 新聞主播:印度有 Sana 和 Lisa,希臘有 Hermes,科威特有 Fedha。AI 新聞主播現象越來越普遍,AI 可以替代人類的新聞主播嗎?AI 和人類主播如何搭檔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
一、AI 新聞主播崛起
2018 年,新華社在中國率先引入人工智能(AI)新聞主播:推出了兩個 AI 主播在網絡平台上播報新聞,其中一個播報中文稿件,另外一個播報英文稿件。新華社稱,虛拟新聞主播旨在在其網站和社交媒體平台上 " 工作 "24 小時,以 " 降低新聞制作成本 "。
四年前,The Journal 的研發主管弗朗切斯科 · 馬爾科尼曾說,人工智能對新聞業來說已成爲必需品," 我認爲很多新聞工具很快将由人工智能驅動。"
時至當下,在 ChatGPT 的時代,全球新聞編輯部都開始思考如何将這項技術融入他們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場所。
以亞洲爲例,該地區目前正見證 AI 新聞主播的崛起,通常旨在滿足多樣化的文化和語言需求。
今年 4 月,印度媒體推出了南亞國家的第一個 AI 主播,名爲 Sana。Sana 是今日印度媒體集團旗下的 "Aaj Tak" 新聞頻道的一名主播,在其問世之初主要是偶爾進行一些新聞短訊的播報,并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而後 Sana 在 "Aaj Tak" 頻道的黃金時段用法語進行了一次完整的新聞播報後名噪一時,成爲了印度廣電史上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其他印度媒體也緊跟潮流,推出了自己的 AI 主播。如印度東部的奧裏薩邦的一個付費頻道的 AI 主播名爲 Lisa,她除了會用英文播報外,還能用本地語言進行播報。該頻道的領導人 Jagi Mangat Panda 稱這一時刻爲 " 電視和數字新聞傳媒的一個裏程碑 ",并表示 "Lisa" 的角色将涉及執行重複性工作," 以便新聞從業人員可以專注于做更具創造性的工作,提供更高質量的新聞。"
許多印度地方媒體的 AI 主播也具備這種本地語言的溝通能力,有的 AI 主播在外觀方面也極具本土化特征。Maya 是一個印度泰盧固語媒體 Big TV 的 AI 主播,她具有南印度女性的典型外貌。Maya 的創造者非常注重細節,她在播報時身着粉紅色的印度傳統服飾紗麗,眉心繪了紅點,戴上了金色的耳環、項鏈和手镯。Maya 在播報時時不時點點頭、眨眨眼睛,看上去就像真人一樣自然。
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在陸續推進 AI 新聞主播的研發及應用:
韓國:韓國媒體公司韓聯社推出了名爲 Kim Ju-ha 和 Lee Ha-yu 的 AI 主播。這些虛拟主播被編程爲全天候準确快速地傳遞新聞。它們因其逼真的外觀和自然的聲音而受到贊賞。
日本:日本的日本電視台創建了一款名爲 Erica 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機器人,用于擔任新聞主播。Erica 以其精緻的外觀和在傳遞新聞報道時模拟人類手勢的能力而聞名。
英國:英國廣播公司(BBC)實施了一個名爲 "Cue" 的實驗項目,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根據個體觀衆的偏好創建自動化新聞簡報。Cue 通過使用語音合成技術分析用戶數據來生成個性化的新聞摘要。
二、AI 新聞主播應用優勢
相比人類主播,AI 主播可以實現快速播報,特别是在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上獨具優勢。通過 AI 視頻生成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技術,AI 主播可以立即分析不同來源的大量數據,實時生成突發事件事态發展的追蹤更新報道。這種定制的主播形象和 AI 視頻生成的融合能夠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報道突發新聞,讓觀衆不斷地了解新聞動态并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在緊急情況下,如遇惡劣天氣時 AI 主播能夠快速向觀衆展示視頻和内容,這比傳統主播快得多。AI 主播能夠根據新聞視頻立即生成文本,在遇到突發新聞時至少能節約 10 到 20 分鍾的時間。
AI 主播也能夠提高新聞視頻制作的效率。新聞媒體利用 AI 主播後就可以不用再承擔昂貴的人力資源成本,省去主播、記者、攝像、制作人員的費用,并且減少演播室使用的損耗。AI 主播可以全天候在崗工作,不用休息和換班。另外 AI 視頻生成技術能夠自動完成重複的任務,如文本播報、提詞器操作和視頻編輯,實現簡化制作流程和優化資源配置。AI 主播能使新聞媒體節省成本,并将資源投入到其他新聞生産的關鍵領域中去。根據國外媒體的一個測算,一個新聞媒體使用 AI 主播後每年至少可以節省 40 萬美元費用。
AI 主播還能做到準确無誤的新聞發布。即使是最熟練的人類主播也會犯發音錯誤,或者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表現出驚訝。但是 AI 主播在準确無誤地傳遞信息方面表現出色,不會發生人類主播可能會無意中讀錯單詞、在播報時結巴,或傳達不正确的信息等狀況。AI 主播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和先進的語音合成技術,以完美的語音、清晰準确、持續性地傳遞消息,這能确保觀衆以精确可靠的方式獲得準确的信息,建立對新聞媒體的信任,并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誤解的風險。
三、AI 新聞主播對新聞業的潛在影響
引入智能化的新聞主播,媒體行業可能會面臨職業置換和自動化的問題,同時也提供了更加先進的新聞傳遞和個性化服務。
根據高盛的一份報告,人工智能有可能在美國自動化 25% 的工作,影響到包括媒體在内的各個行業。麥肯錫公司預測到 2030 年,全球約有 4 億到 8 億個工作崗位可能因自動化而被取代。随着人工智能工具變得越來越先進和能幹,傳統的部分新聞播報場景有可能被智能化産品所取代。
這引發了人們對新聞業就業前景,和工作者在這個不斷發展的領域中适應和獲取新技能的需求的問題。盡管一些人可能擔心大規模的失業,但專家們認爲,盡管人工智能技術取得了進展,但人類的創造力、洞察力和解讀能力在媒體行業中始終是必要的。
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新聞主播有潛力改變新聞傳遞方式,爲每個觀衆提供個性化内容。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新聞可以更快速、更高效地傳遞。
人工智能算法能夠實時處理大量信息,以便即時更新突發事件和進展情況。這就意味着觀衆無需等待預定的廣播時間,就能随時掌握最新的新聞。
AI 新聞主播可以根據個人偏好和興趣進行内容的個性化服務。通過分析用戶數據和行爲模式,人工智能算法可以策劃最相關和吸引人的新聞報道,以滿足每個觀衆的需求。這種個性化程度确保觀衆獲得與其特定興趣相符的定制化新聞體驗,可以提高其新聞消費的參與度和滿意度。
四、AI 主播應用的倫理考量
責任制和透明度是對 AI 主播進行倫理考量的一個重要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新聞媒體必須爲這些人工智能系統所做出的決策負責。透明度包括 AI 技術需要說明其潛在的價值觀和算法規則,确保新聞發布的過程可以被理解和審查。責任制與透明度都很重要,因爲這會讓新聞媒體對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産生的任何偏見或錯誤負責。
AI 主播也有可能在實現個性化服務時引發隐私侵犯的問題,由于人工智能技術收集和處理大量數據,個人信息可以未經同意而被收集并用于意想不到的目的。人工智能技術在監測信息、分析和解釋個人數據方面的能力引發了人們對保護個人隐私權的思考,因而必須建立健全的個人隐私保護規則,并确保人工智能系統如何收集、存儲和利用數據的透明度。保護用戶隐私應該是 AI 主播在進行新聞播報時的重要任務。
可信度也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一個重要倫理問題,雖然 AI 主播可以高效地、持續地播報新聞,但人們也擔心報道的準确性和可靠性。算法偏見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以确保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不會延續錯誤信息或傾向于某些偏激觀點。随着社會繼續追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倫理影響,尋找相關辦法來确保 AI 主播的可信度以及維護行業标準是至關重要的。
結語
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新聞主播提供的增強型新聞傳播和個性化服務正在改變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可否認,在新聞界引入人工智能驅動的新聞主播無疑是一場改變遊戲規則的革命。AI 主播可以高效地播報新聞簡報,但複制人類經驗和觀察力以進行逼真的臨場發揮仍然是一個挑戰。
AI 新聞主播崛起正在倒逼媒體人直面底層能力的挑戰,媒體人将更加專注于需要創造力、洞察力和解讀力的工作,大寫人工智能時代新聞事業的 "1",由 AI 來爲我們的事業續寫無數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