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醫曜
國慶節期間,又一家互聯網醫療标的公司東軟熙康登陸港股市場。可與熱烈的節日氛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軟熙康上市首日就迎 42.86% 的暴跌,并在随後幾個交易日持續下跌。截至目前,東軟熙康市值已經僅約 20 億元,這已經低于東軟熙康 2014 年從東軟集團拆分時的 A 輪估值。
曾幾何時,互聯網醫療是資本市場中最火熱的風口,大批熱錢湧入到這一新興産業,從而引發了一場資本虹吸效應。大批醫療相關公司看到互聯網醫療有利可圖後,紛紛有意識地向這一概念靠攏,争食這塊蛋糕。一時間,互聯網醫療就好像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筐,什麽樣的企業都可以裝進去。
互聯網醫療概念固然火熱,但短期内整個市場的蛋糕也就那麽大,如此多企業如餓虎撲食一樣湧入,勢必造成資金的分流與熱度的回落。
無可奈何花落去。這已經不是互聯網醫療企業第一次翻車了,近年上市的互聯網醫療公司幾乎都經曆了暴跌的洗禮,這足以表明互聯網醫療這塊金字招牌已然褪色,中國互聯網醫療的相關公司正在進入拼能力的黑鐵時代。
01 互聯網醫療外衣下的 " 體檢機構 "
東軟熙康的招股書透露出一股濃濃的互聯網醫療味道。從業務介紹,到相關經營數據披露,東軟熙康都在強調自身的互聯網醫療屬性,雲醫院平台、互聯網醫療服務是被提及最多的兩條業務線。
盡管東軟熙康極力将自己描繪爲一家互聯網醫療公司,但實際上它的核心業務卻是傳統的體檢業務(健康管理服務業務)。無論是業務營收構成,還是公司毛利率,都可以看到體檢業務對于公司整體業績的重要性。
聚焦公司業務營收構成,體檢業務是營收占比最高的業務,除受疫情影響較大的 2022 年外,東軟熙康的體檢業務營收占比都在 40% 以上。互聯網醫療服務業務雖然占比逐年提升,但也并未超越體檢業務的營收占比。從營收角度考量,體檢業務依然還是東軟熙康最核心的護城河業務。
圖:東軟熙康毛利率,來源:招股書
在毛利層面,體檢業務的重要性被進一步放大。2020 年、2021 年和 2023 年 Q1,東軟熙康體檢業務在公司毛利中的占比分别高達 53.8%、51.9% 和 56.9%,爲公司貢獻了半數以上的毛利潤。而近年營收提升迅速的互聯網醫療服務業務,其毛利率卻不足 15%,所貢獻的毛利潤與體檢業務有極大的差距。
這些數據足以表明,即使東軟熙康在互聯網醫療方面做了諸多努力,可真正能夠貢獻利潤的依然還是傳統的體檢業務,業績增速高低也要着重考量體檢業務的經營狀況。這其實也解釋了爲何東軟熙康近年業績不佳,畢竟疫情對于線下體檢還是沖擊嚴重的。
02 資本幻滅
現階段對于東軟熙康而言并不是一個好的上市機會。互聯網醫療本就是新興産業,再加上核心體檢業務遭到疫情影響,因此東軟熙康一直處于連續虧損的漩渦之中,且在上市之前公司淨資産爲 -5.4 億元。
如此境況之下,股價下跌其實并沒有太多意外,但估值一下子跌破 2014 年水平還是讓人大跌眼鏡,不禁讓投資者驚歎互聯網醫療泡沫之大。
如果等待經濟完全複蘇後再考慮上市,那麽或許東軟熙康上市後會有更好的股價表現,但可惜的是公司的管理層已經等不了那麽久了。
在 2014 年東軟熙康從東軟加團拆分進行 A 輪融資時,曾與投資方簽訂了對賭協議,要求在 6 年内完成東軟康熙上市要求,否則資方有權要求東軟集團回購股權。在 2019 年底的時候,東軟熙康再次進行新一輪融資,東軟香港、通和毓承、東控第五投資以共計 5.56 億元對熙康增資,這次融資同樣包含對賭條件,隻不過時間縮短爲 4 年。
按照 4 年對賭期限計算,東軟熙康必須在 2023 年底完成上市,否則東軟集團就必須回購股份。對于公司管理層而言,隻要能夠上市完成對賭協議,股價高低其實并沒有太大關系,這也是爲何東軟熙康如此急迫上市的核心原因。
一直以來,東軟熙康所做的工作都是爲了 IPO 而努力。首次融資的 2014 年,互聯網醫療是最熱的資本風口,因此東軟熙康才極力向互聯網醫療方向轉型,再加上本就穩固的體檢基本盤,或将有不錯的二級市場收獲。但誰也沒有想到疫情摧毀了公司的體檢業務基本盤,從而讓公司 IPO 計劃一拖再拖。
東軟熙康上市即暴跌,這已經成爲資本市場中互聯網醫療公司們的一個縮影。目前資本市場中的互聯網醫療标的公司,幾乎都出現嚴重的破發情況,叮當健康、醫渡科技更是較當初發行價暴跌 84% 以上。
圖:互聯網醫療概念股股價一覽(截止 10 月 6 日收盤),來源:錦緞研究院
這種集體性的股價破發顯然是值得警惕的。它一方面意味着互聯網醫療産業并未如預期般爆發式發展,另一方面則表明資本對于互聯網醫療過熱的預期正在糾偏。去泡沫化、去杠杆化,投資者們過往熱切的期盼已然不再,互聯網醫療公司門短期内難以再回到高融資、擴規模的發展黃金期,剩下的就是如此依靠現有資源尋求進一步的持續的增長。
在資本市場中,互聯網醫療正在駛入黑鐵時代。
03 黑鐵時代
經濟本身就是一個大的周期,任何産業都無法逃脫周期的命運。由過熱到滞漲,這是經濟周期發展的必然階段,所有産業在享受黃金時代的輝煌後,都必須經曆黑鐵時代的洗禮。
過去十年,互聯網醫療從無到有,再到疫情時達到頂峰,這一産業的發展其實已經超出了很多投資者的想象。但經過這一輪高速發展人們的醫療習慣發生了本質變化嗎?其實并沒有。究其原因,之前資本重注的互聯網醫療更多在于醫療外圍産業,如健康管理、醫院管理,這些其實都是一種流程上的優化。互聯網醫療最核心的遠程醫療模式,其實并沒有實現快速落地,即互聯網醫療發展并沒有看上去那麽美,核心賽道并沒有碩果。
互聯網醫療的底層本質,在于通過遠程醫療提供醫療資源的再分配,讓很多醫療欠發達地區也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同時,這種遠程醫療方式還能有效降低醫療成本,節省患者負擔。最後,才是關于醫療産業數字化、信息化的發展。
可在現實中,由于資本的過熱預期,吸引了大量相關企業入局,但這些企業中真正具備提供遠程醫療相關服務能力的少之又少,大多數做的還是産業信息化相關的事情。這裏我們并不是看衰醫療産業信息化,隻不過它并不應該與最核心的遠程醫療畫上等号。
在過去,互聯網醫療這個概念被放得太大,所有沾邊的企業都被看成是互聯網醫療标的,但實際上隻有很少一部分企業設計到真正的遠程醫療。資本的這種做法是有失公允的,也是必然會被糾偏的。
資本對于互聯網醫療意興闌珊是一種必然,可并非是一件壞事情。現階段,參與産業信息化處理的标的太多,參與核心遠程醫療服務的公司又太少,太多的資源流入到邊緣的流程優化企業中,太少的資源留給了真正做事情的公司。
基于此,在即将到來的黑鐵時代中,因爲投資者預期的降低,固然所有的互聯網醫療企業都會受到影響。但在這種預期降的足夠低之後,那麽真正做事的公司必然會重新吸引投資者們的目光。
互聯網醫療的黑鐵時代中,那些因預期而吹起的泡泡終将破滅,核心資源最終會流向那些真正優質的、參與到醫療産業升級的核心公司中。對于投資者而言,且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籠統的看待互聯網醫療,而且應當更細緻的觀察公司,尋找到真正幫助中國醫療産業數字化升級的優質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