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台劇,開播前就備受矚目。
吳慷仁+柯佳嬿+林心如的頂配陣容,
《我們與惡的距離》制作團隊出品,
改編自日本 " 懸疑女王 " 宮部美雪的同名推理小說,
講述一位檢察官不懈追蹤一起連環殺人性侵案真相的故事。
上線後,網飛照例将全部 10 集一口氣放出,鋪子也在第一時間刷完。
緊張刺激的案情,輔之對人性、體制弊病的大膽揭露,
還有網飛懸疑劇裏從不缺席的重口味與大尺度——
《模仿犯》
故事背景設置在 90 年代的中國台灣。
1997 年,松延市的一座公園裏,一名路人撿到一個紅色禮盒。
打開盒子,裏面是一隻塗着鮮紅指甲油的女性斷手。
該斷手上有特殊勒痕,并伴有拇指脫臼,警方推測是被拇指拷勒出的痕迹。
這一罕見特征成爲案件突破口,檢察官郭曉其(吳慷仁 飾)很快将它與一樁三年前的舊案聯系起來:
1995 年,無業男子田村義将一名廣告公司女職員殺害後,将屍體藏匿于老家偏遠山區,就地草草掩埋。
手段之殘忍令社會震驚:
被害者江某舌骨骨折,下體遭到刻意清洗,身上多處瘀傷、擦傷,拇指有特殊勒痕并伴有脫臼現象,生前還被拍攝了許多不雅照片。
案發後不久,田村義到警局自首,對殺害江某的罪行供認不諱。
他在口供裏稱:當時見江雨萍獨自夜歸,便謊稱自己是攝影師向其搭讪。
還聲稱兩人合意拍攝裸照,并發生了性行爲。事後江雨萍反悔,以報警威脅向他索取報酬。
于是他憤而囚禁江雨萍數日,後将其殺害……
彼時警方行事散漫,
雖然未将案情徹底厘清,還是草草結了案,将田村義投入監獄。
再翻出卷宗,郭曉其發現田村義的口供裏,還存在不少漏洞。
許多細節他都交代的極其模糊,連埋屍地點都指錯了好幾次。
那個綁住受害女孩雙手的拇指拷,他都不太會用。
而且既然是自首,又爲何要大費周章湮滅證據?
如今田村義正在服刑期間,又出現了特征相同的受害者。
兇手究竟是模仿犯,還是當年的共犯?
與此同時,警方收到報案,一名叫怡君的女孩已失聯多日。
與怡君相依爲命的外公,成日成夜在街上發傳單尋找外孫女的下落,卻始終一無所獲。
這天晚上,他接到綁架者的來電,對方讓他到平時發布傳單的那條街上扮狗,如果扮得夠逼真,就讓他見外孫女。
老人照做,引得路人媒體紛紛圍觀。
回到家,家裏的電視開着,裏面放映着怡君和外公一起過慶祝生日時的錄像。
外公心中一喜,以爲怡君真的回來了,四處尋找,卻隻找到了一個擺在家裏神龛上的紅色禮盒。
打開盒子,裏面是怡君血迹斑斑的内衣……
相同的紅色禮盒,意味着怡君也卷入了與斷手相關的同一宗案件。
而那隻手與怡君的 DNA 不符,則說明被害者另有其人。
而怡君的屍體,也在不久後被人發現。
死狀十分慘烈,身體被橫挂在十字架上,臉上有一條被口紅劃過的痕迹,像一種獻祭的儀式……
很快,又有另外兩名女孩失聯。
通過比對行蹤,郭曉其很快将目光鎖定在了一間名爲KINK的夜店。
女孩們消失前,都曾在那裏出現過……
一張臉逐漸在郭曉其腦海中清晰起來——
電視台職員胡建和。
兇手曾兩次打電話到電視台,恰巧都是他接聽的。
并且郭曉其曾幾次在 KINK 夜店撞見他在形迹可疑地偷拍。
更有目擊者證實,他曾與一名被害者搭讪。
不過最可疑的一點是,他曾有過案底。
國中時期,他曾對一個女同學施暴。
而那個女孩子的驗傷照片顯示,她的臉上,有着跟怡君一樣被口紅畫過的痕迹……
郭曉其将調查對象鎖定爲胡建和,
卻又從他身後扯出一連串複雜駭人的陰謀……
作爲一部重人物、輕推理的社會派懸疑劇,《模仿犯》的懸疑感更多來自錯綜複雜的人物關系與層層揭秘的故事前史。
各種刺激感官的畫面,黃暴獵奇的元素,讓人一口氣刷完十集不費勁。
指甲鮮紅的斷手、變聲的面具人、鬼魅陰森的廟堂、滾下滑梯的頭顱等,都給整部劇增添了幾分邪典氣質,将驚悚清涼的的氛圍感拉滿。
與原著一樣,台劇版《模仿犯》也将大量篇幅放在了除了案件本身以外的,對當今社會怪象的反思上。
比如看到關于女性被性侵、被殺害的新聞,不少網民的第一反應便是 " 受害者有罪論 ";
而對于那些事業成功的女強人,看客們關注的隻有她們的私生活。
對于女性議題的探讨,之後又延展爲對于權力關系的解構——
所謂一部着重探讨犯罪心理的作品,劇中展現了兇手的不少惡趣味。
除了讓老人當街扮狗,用特制的大紅禮盒包裝屍塊。
他還會開一輛紅色面包車載着受害者們故意在她們的至親面前停留一會兒。
但車窗玻璃是單向的,受害人能看見外面的親人,親人卻看不到裏面。
他得意地輕敲方向盤,吹着口哨,任憑她們喊破喉嚨、頭撞玻璃直到鮮血直流,享受着她們求救時的崩潰絕望。
再比如把熱愛漫畫的死者,擺成漫畫人物的姿勢拍裸照;
把有宗教信仰的死者,橫挂在十字架上;
将兼職手模的死者的左手殘忍砍下。
此外,還會主動聯系記者,爲自己炮制新聞……
種種行爲都側寫出他典型的自戀表演型人格,與對話語權和關注度的極度渴慕。
這場連環兇殺案,更像是他自導自演的一場大型沉浸式真人秀。
他用殘忍的手法、吸睛的包裝,将罪行打造成了一個 " 爆款 ",登上聲量的巅峰,操弄輿論與權力。
劇中媒體對于整個事件的追蹤報道,也引出對于新聞正義的探讨。
從這個維度看,變态殺人魔,更像是一個隐喻。
它像是一個對當今網絡現狀、媒體亂象的濃縮。
越誇張的越易于傳播,越煽動情緒的越受追捧。
真相是什麽,已經不重要了。
模仿犯,也是烏合之衆。
不過整部劇看下來,邏輯Bug也是不少的。
比如明知道田村義受到了真兇脅迫,卻沒把他當成調查的重點;
再比如最後檢察官都好幾次跟兇手正面對峙了,卻愣是放任他對自己的身邊人下了手……
檢警查案看起來力不從心,一些情節的推進也比較生硬,
關鍵性證據就靠反派自曝,大大減少了推理解謎的燒腦快感。
再看罪犯,簡直像開了挂一樣,一個人打三份工,時間精力能頂一個小分隊。
這種人物角力上的失衡,似乎爲反派帶來了不太合理的光環,也讓最後的破案顯得有些懸浮。
但總體的來說,十集看下來,網飛台版《模仿犯》的看點不少,對社會議題的讨論也能引發觀衆的一些思考。
少量與《華燈初上》《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偷偷聯動的小彩蛋也讓人會心一笑。
感興趣的朋友,還是可以一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