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河一級支流秃尾河北岸的黃土梁峁(m ǎ o)上,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矗立着一座距今 4000 年左右,規模宏大的石頭城——石峁。
在石峁正式考古發掘之前,當地一直流傳着一種說法:石峁的玉器是夾在城牆牆縫裏的。很多隻見過石峁出土的玉器的人持懷疑态度,因爲那裏的玉器薄的隻有一兩毫米,将這麽薄的玉夾在牆裏,不會被壓碎嗎?
爲什麽要把玉藏在牆裏?
然而事實不容置疑。考古人員在石峁外甕城的牆體裏發掘出了平行 " 插 " 在石頭縫中間的玉鏟,它和兩側石壁之間都有草拌泥填充,也就是說,這件玉器是在外甕牆的修建過程當中,有意壓在牆體裏面的。而且這塊玉鏟不是孤例,在後續的考古發掘中,大量從城牆中發現的玉器也證實了這一點。
圖源:石峁博物館
考古學家将這一現象命名爲 " 藏玉于牆 "。在新開放的石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裏,你可親眼目睹這一現象,石峁博物館内也有專門闆塊介紹石峁文化裏的這一現象。
在專家們眼裏," 藏玉于牆 " 這一現象是極其特殊的。
首先,石峁的用玉觀念和做法與其他地區大爲不同。由于優質玉料的稀有性,玉器在古代一直是頂級奢侈品。譬如說在比石峁更早的良渚文化中,玉器是占有獨特和突出的曆史地位的,集神權、王權、兵權于一體。良渚先民圍繞對神的崇拜,設計出了以琮、璧、钺爲中心,用以區别階層、标識身份、反映等級的玉禮器系統。
石峁外城城牆被雨水沖刷之後暴露了一件品相非常完整的玉钺
如此對比,石峁在城牆中穿插玉器是十分罕見的。玉多見于祭祀與高等級貴族墓葬中,後代很多普通人的墓中都不一定會發現玉器,而 4000 年前的石峁人竟将其大量應用于城建之中。
其次,石峁人會反複改制玉器。從石峁牆體發掘内的玉器中,考古人員還發現改制玉器在這裏是一個普遍現象,這導緻石峁玉器體系樣式複雜。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陝西曆史博物館收藏的一件玉鏟,該玉鏟體爲扁平長條形 , 兩邊有多處陰刻線 , 與良渚文化的多節型玉琮十分相似,明顯是從玉琮改制而來。
石峁文化玉鏟
玉琮是史前環太湖地區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 被良渚人視爲信仰,用來敬天禮地——如此重器在石峁竟被切成了薄片。石峁人隻取用玉琮外側,将内側弧形部分去掉,将其改成片狀,将其壓入牆中。
如果這些被改造的玉琮真的是良渚來的,那就非常有意思了。玉琮在良渚文化中心區之外的地點也多有出土,但在石峁發現的玉琮卻屈指可數。良渚文化與石峁文化這兩種文明是此消彼長的關系,石峁人這樣做,到底是在暴力毀壞他族信仰,還是僅僅出于對片狀玉器的偏愛呢?
第三,這些玉的來源與加工工藝也頗爲引人注意。現今石峁考古發掘的區域隻是整個石峁城的冰山一角,就已經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可想而知,石峁整座城池建設時所需要的玉材數量非同一般。要知道,批量産出玉石,要麽是就地取材,要麽是外地輸入。但目前爲止尚未發現陝北本地有玉礦資源。
良渚文化玉琮式管。圖源:石峁博物館
如果是外地輸入,奢侈品生産、物資開采、貿易、運輸、加工等一系列事項,放在史前時期會是一個巨大的工程。" 藏玉于牆 " 的背後不僅表明石峁王國的雄厚實力,還暗示着史前文化交流網絡的頻繁與通暢。
除此之外,石峁遺址玉器的加工工藝也遠超現代人想象。重新切割的玉器最薄處僅 0.03 厘米,從橫切面上來看,推測古人采用了片切割技術,這種工藝即使現在仍然費時費力。石峁許多大型器物的器體也很薄,既與玉料的缺乏有關,也與當時先進的玉器加工技術密切相連,隻可惜石峁遺址考古暫未發現玉器加工工具。
玉門瑤台、聖物堆砌?
" 藏玉于牆 " 這一現象令人費解,石峁人這麽做到底有何深意呢?
說到此,那就必須提到石峁王國的另外兩大特色:一是城牆上頗具辨識度的大型石雕,二是在牆根和城門下發現人頭奠基。這三種情況放在一起,再加上層層拱衛、高不可攀的王城格局,表達了石峁人對他們的城牆有着一種精神期許。
人頭坑
一些中國古代部族将玉石作爲聖物來崇拜,石峁人可能也是其中之一。在中國古代神話中," 瑤台 " 是神仙居所,而 " 玉門 " 是神仙出入的大門,都是用美玉建造而成。
史書《竹本紀年》中記載,夏朝最後一個統治者夏桀曾仿照神仙待遇 " 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 ",而現實世界裏所謂的玉質建築,并非能夠完全由玉料所砌,而是隻能如石峁這樣将玉質器物砌入建築物之内,以期望辟邪禦敵。
除了玉片之外,石峁城牆的牆體裏還有大量的碎羊骨,它們又會不會隻是保護城牆的巫術載體?我們不得而知,更進一步的結論需要更多的證物來支持。
石峁石雕
另一種可能性則是受北方遊牧民族文化影響,後者有将小部落的聖物砌入城牆之内,作爲精神寄托的習慣。
有學者對石峁城址外城東門址祭祀坑和後陽灣地點 104 具出土頭骨進行了體質人類學分析,外城東門址祭祀坑中頭骨多屬壯年,種族特征與内蒙古長城一帶的土著居民具有高度的一緻性。這些頭骨上的創傷表明石峁人群與該地帶人群可能爲争奪資源而戰争頻繁,而這隻是窺探石峁王國被 " 群狼環伺 " 的一扇小小窗口,石峁或許就是在頻繁的戰争中完成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源遠流長的玉文化
中華玉文化源遠流長,石峁文化占有獨特的曆史地位。我們不能用今天 " 玉石翡翠 " 的觀念看待史前時代的玉器。那個時期,玉器是中華精神文明甚至是制度文明的物質載體和符号象征,發揮着美化身體、溝通天地、建構秩序、祭祀人神、象征權力、昭示地位、代表财富、蘊含思想等多方面作用。
" 夫玉亦神物也,又遇聖主使然 ",其大意是說,被視作神物的玉,又被黃帝這樣的神聖之人使用,以此展現統治力。在良渚文化時,玉是反映神權、王權和兵權的象征物,并且這種含義長遠廣泛流傳;在石峁文化中," 藏玉于牆 " 給玉增添了精神屏障或者其他更不一樣的文化内涵;在後世中,玉又走下神壇、走出王室,進入百姓家中,成爲中國人的精神标識。
皇城台
在考古人的不斷努力下,玉所代表的意義也呈現出越來越鮮活真實面貌。正如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言:我們的考古學界正在以玉器的研究作爲切入點,從更深刻的層面上闡述玉器在中國文化中所包含的意義,把考古學的研究同精神文明的研究深刻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 1 ] 徐峰 . 石峁與陶寺考古發現的初步比較 [ J ] . 文博 ,2014 ( 01 ) :18-22+69.
[ 2 ] 央視新聞 .《尋古中國》玉石記 · 玉耀古國
[ 3 ] 孫周勇:4000 年前的石峁古城,閃耀夏朝前夜的文明星空
[ 4 ] 陳靓 , 熊建雪 , 邵晶等 . 陝西神木石峁城址祭祀坑出土頭骨研究 [ J ] . 考古與文物 ,2016 ( 04 ) :134-142
[ 5 ] 孫周勇 , 邵晶 , 邸楠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 J ] . 中原文物 ,2020 ( 01 ) :39-62
策劃制作
本文爲科普中國 - 星空計劃作品
出品丨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雍倩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考古博物館)
審核丨王弘治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策劃丨徐來
責編丨曹睿 一諾
相關推薦
5.沖上熱搜!女子生完二胎腸子内髒往外凸!這種病,每個人都需要知道……
點亮 " 在看 "
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