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說又劇透了
無意冒犯,但我一直不是特别喜歡《心跳文學部》。
作爲一場同樣以 " 打破第四面牆 " 爲主題的美少女騙局,它與首次在視覺小說載體中引入 MATE 概念的業界老前輩《你與她和他的戀愛。》,有太多情節和構想上的雷同。而論及深度,又少了一些對哲學的探讨和思辨,反倒更加傾向于純粹的獵奇體驗。
仔細想想,将一幫業界老逼和來自日語地區外的獨遊開發者,放在同一個天平上比較,本就是個流氓行爲。奈何,人家的确在缺少參照物的前提下技高一籌,而一旦明了了騙局的本質,你就會明白:屏幕那邊看似超越邊界的女主角,依然隻是在按照事先編排好的代碼行動——事到如今,依然沒人能在 " 将玩家和遊戲角色放到對等位置 " 一事上,超越 Nitro+。
而諷刺的是,如果放在今天,要是開發者還想在遊戲裏安插自動運行的後門,那大概率會先被你電腦裏的殺毒軟件攔下,這反倒進一步增加了程序拟人的難度——即使抛開技術難度不談,遊戲角色也隻能變得越來越同質化。再者,你可以選擇從一開始就預設某種箱庭情境,将 " 第四面牆 " 罩在故事當中,給予玩家和自己絕對的安全。
《米塔 MiSide》的情況大概屬于後者。作爲電子遊戲,它的一切信息都過于坦誠,從事前的宣發到線下的 DEMO 試玩,不停地向玩家明示着自己 " 戀愛模拟風恐怖遊戲 " 的身份——在這裏,一切對 " 美少女戀愛遊戲 " 的反向解構都是爲了凸顯主題所刻意設計,雖然算不上吓人,但新鮮勁足夠。
《米塔 MiSide》的故事非常簡單——每日碌碌無爲的 " 玩家 " 出于某種原因,誤闖了女主角 " 米塔 " 所在的戀愛遊戲世界。在這裏,本應作爲 " 戀愛對象 " 存在的米塔,表現出異樣的瘋狂和暴力,爲了活着回到現實," 玩家 " 在米塔的追殺下,開始了跨越程序世界的逃亡之旅。
它有一個略顯老套的科幻恐怖故事外殼,關于 AI 取得自我意識後,它們會對人類做些什麽的。隻是《米塔 MiSide》的特殊,恰巧也是載體的特殊," 電子遊戲 " 的交互和多樣性,恰巧打破了單一視覺風格的壁壘,将玩家的現實拉入了其中,整個故事也活活被講成了一連串獨特的奇觀旅程。
即使拿掉噱頭,這在恐怖遊戲的品類下,也近乎是一種離經叛道的體驗:動畫渲染的畫面風格,幾乎不可避免地沖淡了大部分場景下的恐怖氛圍,但在另一方面,它又試圖通過加入更多玩法,來彌補遊戲功能性的不足。
所以,《米塔 MiSide》沒有拘泥于類似于追逐或躲藏這樣的傳統恐怖戲碼,也沒有寄希望于 " 步行模拟 " 之類的獨遊最愛,或者說,它什麽玩法都摻了一點兒——比如,在 "P.T." 的無限回廊裏加入最低限度的生存壓力;再比如,用 " 後室 " 的背景帶入 " 收容失效 " 的木頭人玩法;而在更加講究沉浸感的 " 步行模拟 " 環節,它又會加入大量人畜無害的小遊戲,使你懷疑自己到底在幹些什麽。
這要是換了一般恐怖遊戲,大概率會被安上了 " 縫合怪 " 的罵名,可《米塔 MiSide》卻能大大方方地告訴你,自己本來就不是什麽正經遊戲,塞進來的這些東西,比起吓唬玩家,反倒和故事背景中,對遊戲程序版本叠代與正反兩面混沌性的描述,産生了奇怪的化學反應。老實說,這種體驗确實過于古怪,以至于我也說不清這到底是有意爲之,還是無意間的弄拙成巧。
就結果而言,這些東西沒被縫出什麽破綻,大量難度極低的輕度玩法,最終成了彌補故事合理性的手段,連貫且時刻變化的 ACG 式奇觀,也基本能夠滿足你對 " 戀愛模拟風格 " 加 " 恐怖遊戲 " 的所有融合幻想——隻是,作爲一個具有 META 屬性的故事,它實在太過顯得太過溫和了。
《米塔 MiSide》構建了一個箱庭空間,将故事的主角困在了其中。爲了還原 " 美少女遊戲 " 裏玩家與女主角的互動過程,還預設了一名有着清晰自我人格的男主角——可惜的是,和其他刻意削弱主角人格的 META 故事相比,這名主角被賦予了過多的人格,他有完整的身份背景、過多的台詞,以及過于情緒化的性格表達,有時甚至會讓人感到有些啰唆和煩躁。
最後的結果是," 我 " 很快就會從故事中脫身——你沒有被追殺,玩家也自始至終都處于一個絕對安全的區域。
在這個過程中,主角不再是玩家的化身,整場遊戲的沉浸感也僅僅隻能止步于此,之後無論怎樣的反轉,都難以重新将玩家拉回到故事中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可能比我與俄羅斯開發者在美少女遊戲審美上的不合,還要緻命。
當然,這也可能是對遊戲玩法和叙事做出平衡後的結果。但不管怎樣,它都讓遊戲止步于遊戲,僅此而已了。
3DM評分:7.5
優點
有趣的設定與展開
貼合主題的叙事模式
填充式的内容補足
不足
玩家始終處于遊戲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