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意外的翻紅,當屬董潔。
突然間,她成爲小紅書直播帶貨第一名。
有人說,她是把《金粉世家》的冷清秋,直接帶進了直播間。
曾因爲婚變被萬人唾罵的她,演藝事業一度陷入低谷。
沒想到,42 歲這年重新翻紅,讓人大呼意外。
恰好,《金粉世家》也在前段時間迎來開播 20 周年。
主題曲《暗香》一響,瞬間勾起了無數人的童年回憶。
即便過去了 20 年,這部劇依然是許多人心中的民國愛情劇 NO.1。
今天,魚叔就和大家再聊聊,這部經久不衰的民國愛情劇——
《金粉世家》
要說當年《金粉世家》有多火呢?
平均7.28%的收視率,打破了央視那幾年的播放紀錄。
成爲當年現象級的大爆劇,一舉捧紅了三位主演。
連主題曲的演唱者沙寶亮也因爲這部劇一炮而紅。
導演李大爲曾說過,他把《金粉世家》定義爲「青春劇」。
現在提起「青春劇」,最先沖進人們腦海的應該是些鮮肉小花的臉龐。
這種感覺好像和現在陳坤、董潔、劉亦菲不太能畫上等号。
實際上,當年在播出之前,媒體确實也以「批發偶像」四個大字來定義《金粉世家》的。
16 歲的劉亦菲,23 歲的董潔,26 歲的陳坤。
從《金粉世家》走入人們的視野中,最先打出的就是顔值牌。
放到今天,那也是妥妥的顔值天花闆。
身着藍色學生裝,兩條黑黑的辮子垂在胸前,望着手中的百合花微笑。
董潔飾演的冷清秋,從此成爲了「白月光」的代言詞。
時至今日,也很難再找出第二個冷清秋。
一絲不苟的油頭,整潔服帖的西裝,總是挂在嘴角若有似無的笑。
宛如混血兒般的深邃五官,再加上青澀的少年感。
陳坤飾演的金燕西,也讓小說中的公子哥有了現實想象。
而劉亦菲的白秀珠更是叫人驚豔。
據說,因爲劉亦菲太美了,劇中但凡是她的鏡頭都沒有删減。
《金粉世家》的制片人遊建明曾這樣形容劉亦菲:
美貌讓所有已知的明星黯淡無光。
彼時的劉亦菲還不是大家口中的「神仙姐姐」。
作爲備受寵愛的千金小姐,嬌憨豔麗才是當時她的殺手锏。
當然,隻是顔值滿分并不足以讓三人受到衆人的喜愛。
雖然年紀尚小,他們對于人物的成功演繹與塑造才是最吸引人的。
首先就是金燕西與冷清秋這對怨偶。
少男陷入一見鍾情,無處擺放的愛情,通過金燕西讓人眼花缭亂的追人手段釋放出來。
而少女滿溢的甜蜜,也藉由奔跑在向日葵花田中發散的笑聲表露無遺。
前期的故事,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頗有些狗血做作。
無非就是偶像劇裏常用的「霸道總裁愛上我」戲碼。
不過,憑借着兩人自然的表演、純真的氣質,這一段落雖極爲誇張,卻絲毫不讓人覺得尴尬。
而在魚叔看來,陳坤與董潔對角色诠釋的精彩之處,并不在前期的甜蜜時刻。
當二人的愛情通過婚姻的形式開始走入現實,階級的差異導緻的價值觀的錯位,使得兩人越走越遠。
冷清秋被現實與愛情相互拉扯。
她在這個時候總是眉頭輕蹙,抿緊嘴角。
看向金燕西的眼神中,除了失望與難過,還存了一些難以置信。
這種複雜又隐秘的情緒,被剛 20 出頭的董潔表達得恰到好處。
而金燕西的頹廢與擺爛,更是被陳坤表現得淋漓盡緻。
二人的情感糾纏與對失敗婚姻的展現,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來,是白秀珠。
當時劉亦菲還未成年,卻也很好地把一個千金小姐的癡情、傲慢與執着,演繹得十分到位。
也正因爲如此,當時很多人都十分讨厭白秀珠。
可是在金冷婚禮當天,身穿婚紗獨自流淚的畫面也着實讓不少觀衆心碎。
這樣年歲的三個人,在如夢如幻的民國愛情故事中糾纏,各自動情的訴說着自己的感情,怎麽能不叫人癡迷。
《金粉世家》的大火,在當時可以用「突出重圍」來形容。
21 世紀的初期,國内的電視劇行業與民國時代的題材正處于蜜月期。
從 2000 年的《人間四月天》開始,每年至少都有 1-2 部的精品出現。
陳坤的電視劇出道劇《像霧像雨又像風》,是在 2000 年播出的。
劇中錯綜複雜的感情關系,跌宕起伏的家族興衰史,讓這部劇成爲許多人的心頭好。
2001 年,《情深深雨濛濛》不必多說,陪伴了一代人的夏天。
2002 年,則有《半生緣》和《橘子紅了》。
後者是周迅與黃磊的二次搭檔。
周迅在劇中新婚當天穿的秀禾裝更是影響至今。
再往後還有《京華煙雲》與《傾城之戀》,再到 2010 年的《來不及說我愛你》。
這一系列口碑不俗的民國劇,也像《金粉世家》一樣捧出了不少當紅演員。
這些演員在當時青春靓麗,到現在不少人也成爲了演技的代表。
民國愛情劇,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力圖打造出一種糅合史詩、滄桑、浪漫的高級精緻感。
現在我們看很多年代劇時,人們總是将服化道是否考究作爲一個标準。
這時候,濾鏡就有了很大的公用。
可是這些對于當時那些劇來說,就是基礎。
不論是《像霧像雨又像風》還是後面的《傾城之戀》。
劇中不論是人物的服裝,還是場景道具的質感,都非常符合那個年代的樣子,不會讓人有跳脫之感。
而這其中的佼佼者,當屬《金粉世家》。
這部 20 年前的電視劇投資已經接近2000 萬元。
實景搭建的總理府,量身定做的華服,占地十幾畝的向日葵花海 .......
無一不是把精緻和華麗做到了極緻。
導演李大爲和整個劇組在一起,爲觀衆打造了一個浮華的美夢。
除了這層外在的精緻,民國劇還有一層内在的書寫。
人們對民國一直有一種獨特的想象:
時代動蕩、中西交融、悲苦、浪漫 ……
上面我們提到的那些故事,都無法跳脫大的時代背景。
政局的動蕩、戰亂的離散都是不能回避的要素。
正是因爲有了這樣的故事土壤,才會讓名爲「愛情」的這朵花開地更加美麗。
但是無法避免的就會出現過度美化的現象。
尤其是像《金粉世家》這種由文學作品的改編而來的故事。
作爲「鴛鴦蝴蝶派」的代表,在張恨水的原著中,金燕西與冷清秋的愛情,少了些理想主義,多了很多現實主義。
與電視劇中金燕西對冷清秋一見鍾情,苦苦追求不同。
小說中的金七爺就是典型的浪蕩公子,還是一個實打實的渣男。
從他追求到結婚,金燕西身邊的莺莺燕燕從未斷過。
世家小姐、電影名伶、丫頭戲子都他帳中香客。
冷清秋也不是電視劇中那般徹底的高潔。
面對金燕西用錢收買人心的行爲,冷清秋私底下是十分受用的。
就像她自己所說的:
她想,到底是被他用錢買了這顆心了。
而兩人的婚姻,其實和冷清秋的懷孕大有關系。
沒錯,你沒聽錯,他們是先上車候補票的關系。
清秋紅了臉道:" 我不是早對你說了嗎?一之爲甚,豈可再乎?你總說是不要緊的,而且又舉出種種的理由來,上次我也說了,總要防備一點,你也是不在乎。你瞧 ……"
燕西道:" 怎麽樣?伯母說什麽了嗎?"
清秋道:" 她還是不知道,但是不想法子補救,就該快知道了。我今天不能客氣了,我問你一句,你到底願意什麽時候公開?"
燕西道:" 就爲這個嗎?反正在今年年内。"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真的按照原著這樣來拍,《金粉世家》估計不會有這樣的成就。
編劇通過一定程度的改寫與美化,将美好的愛情裹挾在家族的命運之中。
再配上無法掙脫的曆史使命感,形成一種獨特的美感,從而捕獲了觀衆的心。
因爲文化的特殊性,民國愛情劇本該成爲國産劇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近幾年也再不見像《金粉世家》這樣出圈的作品。
口碑比較好的民國題材作品,也不是純粹的圍繞愛情展開。
家國情懷、奇幻想象是主打之路。
探究其背後的原因,可以總結爲市場的變化。
自 2014 年開始,随着《古劍奇譚》熱播,初代「流量明星」的概念開始出現。
次年,兩部由流量小花擔當主演的民國劇《千金女賊》與《活色生香》的開播,打開了民國偶像劇的市場。
左:《千金女賊》,右:《活色生香》
自此,「流量明星」開始大批進入電視劇市場,「小鮮肉」開始登上娛樂圈的大舞台。
流量資本成爲市場的掌控者。
觀衆的關注點開始發生偏移,故事不再是核心,演員或者說明星才是核心要點。
人們一直以來關于民國的想象幾乎消解在鮮豔明亮的畫面色彩,「奇妙時尚」的服裝造型中。
「民國」二字不再有任何曆史厚重感,而是成爲一種工具。
一種與「古偶」有着同樣内涵的工具:
流量明星刷簡曆的場所。
再加上移動媒體的不停發展,人們的觀看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快消費」、「碎片化」也成爲影響影視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制作在好像失去了耐心,在他們手中,本該屬于民國愛情的韻味構建不見了,隻剩下拌滿工業糖精的粉紅泡泡。
所有的故事發展與人物關系就像是開了二倍速。
《金粉世家》中那些餘韻悠長的凝望、轉身全都化作了無數句直白幹枯的「我愛你」。
民國偶像劇取代了民國愛情劇,那些浪漫感情與藏在背後的宏大時代不見了。
而由《金粉世家》走出的三個少年少女,也發生了跌宕起伏的變化。
陳坤在金燕西之後,拍了不少口碑不錯的電視劇,在電影界也是風生水起。
2009 年,陳坤與羅海瓊、李小冉再次聯袂出演民國劇《故夢》。
然而在這之後陳坤有再沒拍過電視劇,直至 9 年後的《脫身》。
同樣是民國劇,但評分遠遠不及《金粉世家》。
因爲冷清秋而成爲國民「白月光」的董潔,本在事業與愛情上都有不小的收獲。
但因爲自己婚姻生活的亂賬,從此成爲了多數人的心頭恨。
無論是在電視劇中扮演少女,是在《如懿傳》中飙戲。
還是在口碑國産劇《您好!母親大人》中很好的飾演了一位偉大的母親。
人們總是放不開她那段争議「黑曆史」。
成也冷清秋,敗也冷清秋,從「白月光」變「白蓮花」,董潔元氣大傷。
而劉亦菲,在《金粉世家》後接連拍攝了《天龍八部》與《神雕俠侶》兩部古裝武俠劇。
「神仙姐姐」的名号響徹全國。
更是因爲《仙劍奇俠傳》中趙靈兒一角,再次成爲多少人的童年回憶。
之後劉亦菲開始轉戰大熒幕,拍了不少大制作,更是進軍好萊塢。
然而成績并不理想,參演的作品基本都是屬于爛片的範疇。
與自身的名氣相比,劉亦菲的事業屬實不算成功。
以《金粉世家》爲交點,民國愛情劇的落寞與三位主演的演藝生活形成了一種奇妙的互文。
然而不能忽略的是,現在的觀衆好像試圖從什麽捆綁中掙脫出來。
就像董潔開始翻紅,陳坤這兩年在電視劇中成績也還不錯,劉亦菲也在不斷嘗試突破自己的定式形象。
觀衆開始不斷從曾經的回憶中尋找美好。
這些年頻頻出現的影視劇考古就是最好的印證。
隻是,這并不是一場文藝複興,更像是最後的絕唱。
在一場場複古狂歡背後,是人們無比喧嚣的不滿。
我們在這裏遺憾民國愛情劇的變味與消失。
實際上,也是對當下劇作衰退的喟歎。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