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來自某位男明星工作室的一紙律師函将 "momo" 送上熱搜。
這位頂着粉色小恐龍頭像、頻繁出現在大家視野裏的網友,到底是誰?
互聯網最後一批法外狂徒
最近熱愛網上沖浪的朋友很可能會遇到一個社死事件:你連着刷好幾個帖子,都和一位名叫 momo 的網友發生了友好互動,就在你以爲自己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互聯網好姐妹 / 好兄弟,準備上前私聊時,才發現 ta 對你竟毫無印象。
别擔心,這不是什麽靈異事件。momo 不是某位特定的網友,而是一個用着同樣昵稱和同樣頭像的群體。活躍在不同小組、不同 app、不同話題之下的 momo,其實都是不同的用戶。
先來解釋一下 momo 的來源:通過微信登錄外部軟件(比如小紅書和豆瓣)時,momo 是系統默認昵稱之一,最初一批 momo 就是這些不想更換 id 的懶人;後來越來越多網友自行将昵稱改爲 momo,頭像換成粉色小恐龍,毫無破綻地融入了 momo 大家族。
momo 這個昵稱的普遍程度,大概就是你在廣袤無垠的互聯網大海裏扔下一塊石頭,就能砸中好幾個同名的網友。
豆瓣 momo 小組
之所以想要換上和萬千網友一模一樣的昵稱頭像,隻因爲在越來越嚴苛的互聯網環境下,momo 幾乎是最後一批如魚得水的用戶。
想必許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曆:在一個帖子裏無意間評價了一句頂流明星的演技,立馬招來了粉絲的群攻。罵人有風險,誇人也不安全,誇一句《狂飙》裏張頌文的神演技,立馬有人來杠:明明張譯演得更出彩 ……
如果你的 id 和頭像足夠特别,那被别人記住的頻率可太高了,以往的發言也能通過搜索功能明明白白地扒出來,甚至還有被人肉出真實身份信息的可能。
就算是在網絡世界裏足夠謹言慎行了,也難免會在沖浪的時候偶遇現實生活中的同事,社死程度堪比 " 賽博裸奔 "。畢竟,各大 app 的 " 可能認識的人 " 功能,實在是優化得太完美了點哈。
久而久之,這網是上得越來越沒勁了,直到 momo 出現,給了網友們一個喘口氣的空間。
momo 是社恐福音(圖源 @我在小紅書劃重點)
不得不說,換上 momo 這個互聯網面具後,沖起浪來真的輕松多了:發言不用再字斟句酌,也不用随時擔心被扒得底朝天。畢竟,離開這個評論區,無論剛才聊得多麽劍拔弩張,momo 都像一滴水彙入大海,再難尋得蹤迹。
一 mo 做事億 mo 當
許多網友最初并不待見 momo 大軍。畢竟一披上這個匿名馬甲,大家暢所欲言的同時,也很容易說出一些真 · 不良發言。在很難通過昵稱和頭像追根溯源的情況下,這些不良言論能受到的懲罰幾乎爲零。
一篇帖子下幾十個頂着相同頭像的 momo 在發言,讓人感到一種水軍入侵的恐懼感,也有人形容爲 " 走在大馬路上突然看到所有路人頭上都套着紙袋子 "。這也就是爲什麽很多人認爲 momo 的出現污染了當代互聯網環境。
因爲很難在互聯網海洋裏精準找到自己想拉黑的 momo,有人采取了 " 普遍拉黑 momo" 戰略,許多好 momo 一不小心就會因爲壞 momo 的行爲被連坐拉黑,有理都沒處說。
豆瓣曾經想過要禁止用戶使用 momo 作爲昵稱,但由于涉及到微信登錄的複雜機制,最後也不了了之。
當然,法外狂徒畢竟是調侃,就算頂着相同的昵稱和頭像,每位用戶仍然擁有獨一無二的 UID ( 用戶注冊時系統直接分配的數字 ID 号 ) 。真要是做了什麽造謠污蔑的事,還是可以被揪出來的哈。
momo 大軍偶爾也會内讧。當一位 momo 做出 " 蠢事 ",其他 momo 可不會包容他,反而嫌棄這位 momo" 壞了家族名聲 "。許多平台開始顯示 ip 地址以後,網友和 momo 的隔空互罵精确到了 " 上海 momo"" 北京 momo",一不小心就會開出地圖炮。
不懂 momo 梗的社死現場
盡管披着一模一樣的馬甲,但網友們優秀的二創能力已經讓 momo 成爲了一種當代互聯網文化。許多 momo 畫手爲不同性格的 momo 畫了不同的頭像:哈利波特 mo、甄嬛 mo、庫洛米 mo、章魚哥 mo、彩虹 mo、珍珠奶茶 mo……
圖源小紅書 @我在小紅書劃重點
有人爲 momo 撰寫了長長的 momo 市市規,有人給不同性格的 momo 撰寫了專屬版的 momo 奇談,直接打造出了一個 momo 宇宙。
在 momo 大軍席卷互聯網之後,同爲微信自動登錄昵稱的 " 神經蛙 "" 歡樂馬 "" 阿白 " 等等也慢慢火了起來。各大組織積極地在社交平台上發帖,招攬新成員,俨然成爲了一場互聯網狂歡。
誰知道接替 momoC 位出道的,會是哪一個群體性馬甲呢?
年輕人的互聯網面具,
不止 momo
momo 并非是年輕人主動戴上的第一個互聯網群體面具。
在 momo 出現之前,豆瓣就曾大範圍流行過 " 江湖騙子 " 和 " 已注銷 " 兩個昵稱,小紅書上的 " 用戶已注銷 " 也是常見的匿名昵稱。頂着這樣的名字,就算是說出了什麽奇怪的話,也有人會以爲你的賬号已經被注銷了,而選擇不追責。
被豆瓣 " 制裁 " 的江湖騙子,已經是時代眼淚
前段時間流行起來的 AAA 家族則讓這屆 00 後集體披上了爹味馬甲。曾經的 Fiona 現在是 AAA 西瓜批發楊姐,渾身潮牌的 Andy 搖身一變成了 AAA 專業疏通下水道王哥。
取名隻是表面功夫,AAA 家族的精髓在于聊天中不經意的正能量雞湯和爹味發言。
與其被長輩催婚、催生、灌輸人生道理,不如搶過他們的台詞,走他們的路,讓他們無路可走。當然,加入 AAA 家族,也不排除真的會接到疏通下水道訂單且被其他好友拉黑删除的可能性。
每年雙十一、618 前後,還有許多年輕人熱衷于僞裝淘寶用戶:tb***69。一句 " 親,給個好評嗎 ",既熱情又疏離,很符合當代網友的社交需求。
在互聯網衆多關于 momo 的言論裏,有一條格外觸動我們:好難過,爲了保護隐私,隻能把名字改成 momo 了。
對于那些将名字改爲 momo 的網友來說,這或許是一個無奈之舉。并不是這屆年輕人都想要藏在匿名馬甲後面,戴着和萬千網友一模一樣的賽博面具,而是在如今越來越逼仄的互聯網環境裏,大家太需要一點安全感,也太渴望一個相對自由的發言空間。
momo,隻是這屆年輕人的避風港罷了。
編輯:momo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