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iMac 隔代換芯,值得升級嗎】】】
2023 年 10 月底,蘋果方面正式發布了他們的第三世代自研 PC 芯片,也就是 M3 處理器家族。在首發搭載 M3 系列處理器的産品中,如果要說哪一款機型最爲特殊,毫無疑問就是最新的 iMac 了。
一方面,不同于年年換代的 MacBook 家族,iMac 此前并沒有推出配備 M2 系列處理器的型号,因此它這次相當于直接從 M1 跨越到 M3,稱之爲 " 跨代升級 " 毫不爲過。
另一方面大家也知道,自從 iMac Pro 停産、Mac Studio 異軍突起後,蘋果的一體式 PC 産品定位就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從以往的中高端變成了中端偏入門的産品。而這也就是爲什麽,時至今日 iMac 一直沒有推出 24 英寸以上型号的原因。
那麽這樣一來,是否意味着,M3 iMac 會是一款值得現在還在使用着前代、甚至前前代(x86 架構 iMac)機型的用戶,去升級的産品呢?又或者說,假設此前從未長時間使用過蘋果的 PC 産品,它又是否會成爲适合 " 入門 " 的那款蘋果 Mac 産品呢。
爲了搞清楚這些問題,我們三易生活開始了此次的評測。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外觀:超薄、多彩,令人過目不忘的造型】】】
不得不承認,盡管從定位上來說,現在的 iMac 可能已經沒有過去那麽 " 高冷 ",但從其外觀給人的第一感覺來講,蘋果依舊還是做到了其他品牌難以企及的許多細節。
比如可以看到,如今的 iMac 作爲一體機來說,采用了一個相當小的底座設計。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它的底座部分長度僅 14.7 厘米,也就是比絕大多數的手機都還要短一些。
這就意味着當 iMac 擺放在桌面上的時候,無論是從所占據的桌面縱深、還是所需的桌面橫向寬度來說,其實都是非常緊湊的,所以用戶會有足夠的空間在其底座部分的兩側,擺放自己的個人用品。所以在空間利用率上,它首先就完勝了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一體式 PC 常見的三角形底座。
同時你也完全不用擔心,小面積的底座會導緻 iMac 機身不穩。這一方面是因爲 iMac 的尺寸 " 隻有 "24 英寸,但更重要的是,它的機身上半部分幾乎就與一部手機的厚度差不多,完全不像許多同類一體式電腦那樣 " 頭重腳輕 "。
那麽它有多薄呢?大家看看這個側面的 3.5mm 接口,相信就能很快明白了。
正是因爲機身的主體部分又輕又薄,所以隻需一個簡單的鉸鏈,便足以爲 iMac 提供紮實的支架阻尼感。不得不說,蘋果的細節設計非常到位,因爲你完全可以用單手去調整主體部分的仰角,但是在日常使用中碰到機身的時候,完全無需擔心會影響到它的 " 姿态 "。也就是說這個鉸鏈的摩擦力,顯然是經過了精密的計算。
當然,機身的輕薄既得益于自研芯片的低功耗,但也與外置電源設計不無關系。
iMac 的外置電源依舊采用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私有接口标準,電源線和電源接口的顔色也會與機身顔色相配,使得其插上去之後渾然一體、裝飾屬性很強。
不過 iMac 的電源适配器,依舊還是大家熟悉的蘋果 " 大白塊 " 造型。而且上面除了電源接口,其實還集成了有線網絡接口。
這倒不奇怪,畢竟對于如今 iMac 的機身厚度來說,要想直接在機背部分設置一個有線網口可能還真有點難度。所以可以看到,它在機身上最多也就提供了四個 Type-C 接口,其中兩個可以兼容雷靂 /USB4 标準,另外兩個則是 USB3。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屏幕:24 英寸 4.5K 屏,但并不那麽 " 生産力 "】】】
接下來,我們将視線移到機身正面。這一代 iMac 全系标配的,都是這塊 24 英寸、4480*2520 分辨率的 4.5K 視網膜顯示屏。
從官方公布的參數來看,這塊屏幕具備 10bit 色深、支持 500nit 峰值亮度,以及 P3 廣色域模式,并支持基于環境光自動調節色溫的功能(也就是 " 原彩顯示 "),但它不兼容 HDR、不能回放高動态範圍内容。
很顯然,這是一塊更強調家用場景的屏幕,盡管分辨率和精細度依然能夠壓倒市面上絕大多數的 PC 顯示器,但它并非爲專業生産力工具而生。當然,這一點從屏幕表面的玻璃并無防反射處理也能看得出來。
在屏幕下方,雖然乍看之下似乎是面積不小的正出音音箱,但實際上湊近觀察就會發現,它的正面其實是與屏幕一體化的玻璃蓋闆。
真正的音箱出音孔,被設計在了屏幕底部的位置,而且幾乎橫跨整個機身。根據官方公布的信息顯示,這是一套帶有振動抵消低音單元的六揚聲器系統。也就是說,它是由兩個高音揚聲器 + 四個低音揚聲器組成,其中每側聲道擁有兩個對向擺放的低音揚聲器,這樣便可以減喇叭工作時振動對于機身的影響。
從實際聽感來說,iMac 的内置揚聲器低音量感确實非常足,而且功耗儲備餘量很大,無論開多高的音量也都不會出現破音。
除此之外,這套六揚聲器系統可能也是目前一體式電腦裏,極少數能夠原生支持杜比全景聲音頻回放的設計。當然,它也支持蘋果自己的空間音頻标準,而且不需要戴耳機、直接用外放就能聽出 " 定位感 " 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性能:滿血 M3+ 頂配存儲,碾壓 M1、還有光追】】】
接下來讓我們深入 iMac 的内部,來看看它的硬件配置。
此次我們三易生活拿到的是 iMac 本世代最高的 24GB+2TB 版本,需要注意的是,這一代 iMac 全系配備的都是 M3 芯片,但是不同存儲配置有着不同的 CPU 細分版本。而 24GB+2TB 版本作爲 " 頂配 ",使用的自然理所當然是 " 滿血 " 的 8 核心 CPU+10 核心 GPU 版本的 M3。
從技術上來說,作爲蘋果首款采用 3nm 制程的自研 PC 芯片,M3 的 CPU 部分使用了 " 四大四小 " 的設計,官方宣稱其性能相比 M1 提升了多達 35%。而它的 10 核心 GPU 也加入了類似 A17 Pro 的硬件光追單元,相對于 M1 GPU 的進步幅度更是達到了 65%。
從我們的實測結果來看,這台頂配 iMac 在 CPU 單核性能方面,确實達到了 iMac 産品線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得益于 3nm 制程支持下的超高大核主頻,M3 的單核峰值性能甚至已經超過了價格要貴得多的 M2 Max。
到了 CPU 多核理論性能測試中,8 核的 M3 實測性能也已經可以打平之前的 10 核 M1 Max 和 M1 Pro," 碾壓 "M1 自然是不在話下。
那麽如果是與大家熟悉的 x86 處理器相比的呢?從 CineBench R23 的渲染測試結果來看,M3 的單核性能遠超 11 代酷睿,幾乎比肩最新的 x86 架構,它的多核表現也勝過了近年來的一些 8 核、16 線程 x86 方案。
在 GPU 性能方面,M3 的 GPU 除了增加硬件光追外,還擁有新的動态緩存機制。它的原理是可以根據 GPU 的實際負載來實時調整 " 共享顯存 " 的工況,從而緩解了傳統統一内存機制 CPU 和 GPU" 搶占 " 帶寬以及内存容量的問題。
從實際測試結果來看,M3 的 GPU 在性能上比 M1 确實有着最大達到 60% 以上的提升幅度。換句話說,如果你此前用的是 M1 iMac,那麽沖着這麽大的性能提升去升級可能還真不虧。
最後在存儲速度方面,這一代的 iMac 讀寫都能達到 3000MB/s 以上,無論是對比前代 iMac、還是前兩年的 MacBook 系列,都确實快了不少,對于日常使用流暢度也會有着實質性的提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體驗和總結:并非專業工具,但絕對是家用優選】】】
說實在的,自從蘋果方面在 iMac 産品線上改用自研芯片,并且不再推出更大屏幕尺寸的型号後,想必不少朋友都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現在的 iMac,它的價值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
如果你是一位對蘋果開發環境有很高需求,需要在 macOS 上執行 " 生産力任務 " 的用戶,那麽現階段的 iMac 可能的确已經不太适合了。畢竟它沒有 Pro、Max、Ultra 級别的高端 CPU,屏幕也不支持 XDR 或 ProMotion。換句話說,不管是拿去建模、還是剪輯視頻,它可能都不如體積更小的 Mac Studio、也比不過筆記本電腦形态的 MacBook Pro。
但正因如此,這實際上也就意味着如今的 iMac,反而可以抛卻那些 " 專業 "、" 生産力 " 标簽,專心做好一款家用的、适合娛樂和學習用途的一體式電腦。
是的,它的屏幕雖然放在蘋果的産品裏算不上有多 " 豪華 ",但如果以家用電腦的視角去看,市面上還真找不到幾款原生 4.5K(或 5K)分辨率、如此高精細度的 24 英寸顯示器。
它的 M3 處理器也确實不是爲大型生産力工具軟件設計,但不能否認的是,它真的可以玩光追遊戲,而且考慮到單核性能的顯著提升,在日常沒有多任務時的流暢度表現,大概率反而要比 M1 Max、M2 Pro 機型表現更好。
除此之外,得益于蘋果的神經網絡單元和音頻技術堆棧,目前在整個市場裏,還真找不到幾款攝像頭、麥克風,以及揚聲器效果能比 iMac 更好的一體式電腦,就更不用說那些兼容機了。
在此基礎上,macOS 本身超長的系統維護周期,以及基本不需要用戶自己 " 折騰 " 的特性,實際上也使得 iMac 變得非常适合那些隻想好好享受電腦,不想費勁去維護、去自己裝系統的用戶。換句話說,隻要能習慣 macOS,那麽如今的 iMac 其實反而是比 MacBook 家族更 " 大衆化 ",也更适合家庭場景的 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