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兒街财經,作者|Leon,編輯|吳妍
3 月 28 日晚,已經拉滿期待值的小米首款全電新能源汽車 SU7 終于面世。
有趣的是,發布會主打一個 "OPEN"。造車新舊勢力皆來捧場,包括 " 蔚小理 " 的三位創始人李斌、何小鵬和李想,以及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北汽集團董事長張建勇等,發布會可謂排面十足。
價格是各方關注的焦點,盡管在此前,雷軍在發布會上喊話:" 但凡有這種表現和配置的,都得 40 萬以上!" 小米總裁盧偉冰也在财報電話會議上再次強調小米 SU7 會 " 有點貴 "。
事實上,SU7 定價并不高,标準版售價 21.59 萬元,Pro 版售價 24.59 萬元,Max 版售價 29.99 萬元。
有意思的是,當小米 SU7 價格公布時,蔚小理創始人的表情被抓拍下。除了做 SUV 的李想能夠 " 事不關己 " 地傻笑出來,身邊的何小鵬和李斌表情都有些尴尬,網友們也迅速爲照片配上 OS。
從上市前的預熱到發售當天的出場人物設計,雷軍和小米團隊的營銷方案環環相扣,與小米相關的話題霸占熱搜榜,讓小米 SU7 從不被看好變成有望熱賣的爆款。
SU7 上市,意味着雷軍和小米熬過了黎明前的黑夜。在 2023 年集團營收下滑的時點,SU7 的出現可謂及時雨。
小米 SU7 劍指純電轎車前三名
小米對 21.59 萬元起的 SU7 寄予厚望,盧偉冰稱集團希望小米 SU7 能夠在純電豪華轎車領域賣到前三名。
财報顯示,2023 年小米集團全年研發支出 191 億元,同比增長 19.2%;其中,小米智能汽車等創新業務費用爲 67 億元(不含與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相關的股票薪酬費用 8 億元)。
可以看到,汽車占據了小米研發費用中相當大的比重,公開披露的投入累計已達 98 億元。2021 年雷軍官宣小米造車時宣布,計劃首期投入 100 億元,未來十年投入 100 億美元。也就是說,目前小米造車的進度是完全符合雷軍預期的。
在造車這件事上,後來者小米并不占天時,但 SU7 的價格可能會帶來 " 人和 " ,那麽小米 SU7 競争力幾何,在市場中會面對哪些 " 攔路虎 "?
從參數上來看,小米 SU7 算是一款配置比較全面的新能源汽車,标準版配 400V 平台,73.6 度磷酸鐵锂電池,CLTC 續航 700 公裏,搭載了基礎版智駕能力,以及 220kW 的單電機;SU7 Pro 版同樣是 400V 平台和 220kW 的單電機,升級爲 94.3 度磷酸鐵锂電池,CLTC 續航 830 公裏,搭載了高階智駕能力;SU7 Max 則采用了 800V 高壓碳化矽平台、101 度三元锂電池、CLTC 續航 800 公裏,搭載了高階智駕能力,以及 479kW 的雙電機配置,但價格已經進入 30 萬區間。
從配置上來說,小米 SU7 标準版賣 21.59 萬元起絕對不貴,但也并非沒有缺點。比如 400V 平台、磷酸鐵锂電池成本較低,不支持 800V 高壓快充;真皮座椅、25 個揚聲器做成選配,而這些在很多競品車型上都是标配。另外,純電轎車市場畢竟是紅海市場,競争極爲激烈,小米 SU7 将面臨衆多同類競争車型和差異化車型。
首先,從 2023 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按品牌排名來看,前三位比亞迪(約 287 萬台)、特斯拉(約 180 萬台)及寶馬(約 50 萬台),是已經形成規模的頭部力量。除了宣布不再全面電動化的寶馬之外,比亞迪和特斯拉都具有各自穩定的用戶群體。比亞迪電車的優勢在于經濟實惠,性價比用戶會選擇 7.98 萬元起的比亞迪秦 PLUS;特斯拉在品牌、自動駕駛技術等方面,也比初出茅廬的小米更有吸引力。
小米 SU7 還要面對造車新勢力們。目前,理想、問界等專注 SUV 的車企占據銷量榜前列,想買大車的用戶也不會考慮小米 SU7。專注豪華純電轎車的蔚來,可能是最擔心小米 SU7 的車企。不過,蔚來今年會推出新系列阿爾卑斯車型,預計售價 20 萬元起,将直接與小米 SU7 競争。
另外,全新極氪 001 也是不容忽視的對手,其配置非常高,包括全系标配 8295 智能車機芯片、全系标配激光雷達、大容量 800V 動力電池等,售價 26.9 萬至 32.9 萬元,部分 " 配置控 " 用戶認爲該車型優于小米 SU7。
目前,小米 SU7" 大定 " 量已經超過 5 萬台,成績非常理想,甚至超過華爲問界。當然,後續能否持續熱銷,還要看用戶提車後的口碑,以及競争車企們的針對性動作。可以肯定的是,小米集團對 SU7 寄予厚望,希望通過汽車、手機、IoT 産品形成 " 人車家 " 全生态,帶來第二增長曲線。小米 SU7 的銷售成績,将會在 2024Q2 财報中有所體現,也将影響小米集團 2024 年的全年業績。
手機量額齊跌,總營收負增長
2023 年,小米集團面臨的增長壓力不容小觑。
财報顯示,小米集團 2023 年全年營收 2710 億元,同比下降 3.2%;經調整淨利潤 193 億元,同比增長 126.3%。2023 年第四季度,小米集團營收 732 億元,同比增長 10.9%;經調整淨利潤 49 億元,同比增長 236.1%。
導緻小米營收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智能手機銷量、收入雙雙下滑。作爲小米三大業務闆塊中的絕對主力,智能手機去年營收 1575 億元,同比 2022 年下降 5.8%,占總營收的比例也從 59.7% 下降至 58.1%。小米方面表示,智能手機業務營收下降主要是由于出貨量及 ASP(平均售價)下降。
據 Canalys 數據顯示,2023 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爲 11 億部,同比下降 4%。其中,小米以 1.45 億台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三,占 12.5% 市場份額,同比 2022 年下降 4.7%。第一名蘋果市場份額達 20.1%,并實現 3.7% 的增長;三星則以 19.4% 份額位居第二。
針對智能手機銷量下滑的情況,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業績溝通會上解釋道:中國市場 ASP 實際上同比增長了 19%,小米 14 系列帶動了公司在 3999 元以上高端市場的銷量。海外業務是造成下滑的主因,其中印度市場的重點在于回歸健康狀态,暫未推動高端新機上市;而拉美、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仍以中低端産品爲主,旨在拓展市場,ASP 很難提升。
好消息是,雖然小米手機銷量有所下降,但其利潤率則在不斷提升。财報顯示,2023 年智能手機業務毛利率爲 14.6%,同比增長 5.6 個百分點,說明小米 " 規模與利潤并重 " 的經營新方向頗具成效。
其他業務方面,2023 年小米 IoT 與生活消費産品營收 801 億元,同比微增 0.4%;互聯網服務營收 301 億元,同比增長 6.3%,主要是由于廣告和遊戲業務增長。
談及 2024 年預期,盧偉冰持審慎樂觀的态度:" 我們确定了 2024 年小米整體的經營策略,是在穩健經營的基礎上采取更加積極進取的策略。2024 年小米的目标是實現全品類和全市場的增長,持續拉近與三星、蘋果的差距。"
從财報中不難看出,小米集團高度依賴智能手機業務,收入占比達到 59.7%。然而,繼續賣出更多手機對于小米來說是非常嚴峻的挑戰。首先,2024 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增長有限,Canalys 給出的預測數據是 4%。其次,蘋果、三星依然牢牢掌握全球手機市場近 40% 的份額,尤其是在海外市場更加強勢。小米手機銷售額增量的部分則主要集中在國内市場和海外中低端市場,競争對手包括華爲、OPPO、vivo 等,競争極爲激烈。
海外市場方面,由于地緣政治等方面原因,小米折戟印度市場,還需要很長時間進行調整。而印度方面不斷在政策上加碼,如中國企業要聘用印度人管理印度分公司、中國企業要和印度本地企業合作生産智能手機,讓市場前景更加不明朗。
歐洲市場方面,小米 2023 年以 17% 市場份額位居第三,但同比下滑 10%。從數據中可以看到,歐洲市場幾乎被三星和蘋果牢牢占據,小米很難再獲得更大的市場。至于北美市場,由于各種不确定因素,小米選擇暫不進入。
也就是說,高度依賴手機業務的小米,除了國内大本營之外,印度、歐洲兩大主流市場都很難實現增長了。即便通過提升 ASP 來提升利潤率,也終究是需要銷量來支撐。于是,造車就成爲了小米的第二增長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