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Miss Melancholy,作者:瑞秋兒 X,題圖來源:AI 生成
在加速走向地鐵閘口準備出站時,我常常感覺那個被牢牢攥住準備刷卡的手機,像寄生蟲般長在我的手心。
這難道就是衆說紛纭的 " 手機依賴症 "?但其複雜性又遠超于此。因爲這當中包含了現代生活離不開它的一種被迫性,更疊加上我多年前一部 " 珍貴 " 的蘋果手機被偷的崩潰陰影,所以我似乎是主動又被動地将它緊緊攥于手中,長期感受着一股有毒的眩暈。
逐漸地,我嚴謹地發現自己與手機相依爲命,大部分現代人亦如此。即使我自認爲自己日均屏幕使用時間 4+ 小時,在青年人習慣當中應該不算高,并且沒有下載任何遊戲類 app。但無論如何克制自己,手機始終涉及生活各方各面的使用,在現實層面必須做到手機不離身,才能便利生活。
顯然,手機的高度使用,是科技滲透日常生活的寫照。
前段時間我讀完了《手機大腦》一書(下文引用均來自此書),當中提到了許多普通人所忽略、蒙昧的進化常識。其中有一點最爲核心:
由于生物學因素,近一萬年來人類的大腦基本沒有發生變化,還處于原始時期。
遠古時期的大腦,意味着什麽?
從古至今,人類的大腦就喜歡新鮮刺激,這能使其更迅速發現有用或危險的事物,幫我們的祖先成功存活下來。可到了現代,這一點很明顯被利用和統治。
在生活中,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某音和某紅書的模式,千方百計地利用大數據算法讓用戶刷得停不下來。吊詭的是,最近我也看到一篇帖子提到,這些奶頭樂的制造者和推手,确實在經濟下滑的現階段穩定住了社會秩序,防止了人們陷入歇斯底裏的發癫狀态。
" 它們制造的産品正是我們的注意力 ...... 如果你以爲自己正不花一分錢免費使用着社交媒體,那就大錯特錯了。"
書中另一個揭露,也直擊到我日常的一個困惑:當人們聽見手機的提示音時的興奮感,遠遠超過真正讀取消息時的感受。
我對此情況深有體會。直到後來才明白,恰恰是這種未知的不确定性,刺激我們的多巴胺分泌。(在此闡明對多巴胺的一個迷思:它并非本身就是快樂來源,而是一種提示人應該将注意力放在何處的腦部獎賞機制)
也即是說,伴随着屏幕點亮的消息提示音一響起,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 " 肯定有什麽重要的事情 ",然後無意識地就去摸起了手機。但畢竟多數人也不是分秒内幾百萬上下、日理萬機的所謂大人物,哪來那麽多重要的事兒?這都是因爲身體裏随時分泌着多巴胺來驅動注意力(但自主權一直都在人的手中)。
好的,那既然如此,把手機放在一邊不碰它不就完事兒了?所以接下來還要提出書中震驚的一點:即便我們沒有在玩手機,它被放置一邊,我們的注意力也會不斷被它吸走!這是因爲僅僅是它的存在就足夠強大,我們要持續因對抗 " 要不要玩一下手機好呢 " 的想法而做功,不知不覺中消耗掉了意志力資源,降低了專注度。
" 一研究報告的題目爲‘智力流失:光是意識到手機的存在,就能讓你的有效認知能力下降’。"
再者," 隻是稍微看一下而已 " 的預期并不奏效,因爲我們的大腦受到了心智帶寬(mental bandwidth)的限制,即人隻能在一件事情上集中注意力。當我們以爲自己的注意力,隻是在手機裏穿梭了一下,但放下手機後我們仍未克服任務轉換需要的時間,故産生了 " 注意力殘留現象 "(attention residue)。
事實上,在了解到這一觀點前,我就對放在一旁、卻不斷吸走我注意力的手機感到躁動不安。在不便于放置遠處時,我自發地選擇了一個折中做法:手機屏幕朝下置放。如此一來,能大程度上避免了是否錯過消息通知的思考。因此總的來說,在專注時刻盡量把手機放于視線範圍之外,讓它 " 哪兒涼快往哪兒待着 " 去吧。
社交中:手機似乎比真人有意思得多?
" 在和朋友一起吃飯或喝茶時,如果對方去碰手機,我就會感到有些煩躁 ",本書作者 anders 如此說道,我表示深切的同感。
前面提到過,光是意識到手機的存在便足以吸走我們的注意力。因此在社交中,不可能每一刻都新鮮有趣,而當進行到無聊空白的時刻,我們可能就會下意識地認爲:有點無聊,還是玩會兒手機吧。
畢竟比起真實的人類,手機裏永遠充斥取着之不盡的新鮮事,甚至在某一刻還覺得,手機比面前的夥伴有趣得多。但那時千萬别忘了,面前的 ta 無論是誰,也是個活生生的人,你們最初是爲什麽要約好見面來着?
在手機與社交方面,我主要感受到的有以下兩方面的影響。
一,社交和共同觀影方面。當與朋友相約外出觀影時,不知各位是否偶爾困擾于對方舉起手機的屏幕光(尤其亮度沒有調低時)?
這種光線一般會讓人受到幹擾、被抽離。而他們這樣做,通常也并非因爲什麽迫切的消息,而是回複閑聊或者查看時間。我明白其實應該更專注在自己的觀影中,但客觀上在黑暗環境中閃爍的屏幕光,并不容易被忽略。
而對于像我這樣的觀影愛好者來說,看電影是種沉浸甚至私人化的體驗,被迫抽離出去的感覺并不舒适。因此,要麽主動提醒朋友調整行爲,否則久之隻會發現一個事實:看電影真的可以恰如其分地待在 " 一個人能做的事 " 清單裏呢。
二,實際的相處投入程度。玩手機的一大樂趣,也在于不受限制地與朋友閑聊分享。
然而我在過去曾留意到,某朋友與我相處的同時,多次在手機上與其他朋友分享當下的經曆和心情,我當時體會到了難以名狀的苦澀。而現在的我明白,那種苦澀當中包含着不夠被重視的失落,以及對對方這種貪婪分享欲的控訴。手機既讓人更方便地連結,也可以頃刻間拉開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相比之下,更專注當下的相處而非手機世界裏的朋友,顯得彌足珍貴。他們或許不是那群最有趣、提供源源不斷的話題和笑料的人,但他們的真摯态度,具有最打動人心的無可替代性。
總之在真實的相處中,無可避免的會有陷入沉默、冷場、無聊的 " 空 " 時刻,無論其多麽枯燥無味或者尴尬不安,都是活生生的日常細節。能在這些 " 空 " 當中盡量把控住自己的欲望,也是勇敢直面一個事實:生活不可能每一刻都充滿樂趣。(fun fact:對于實在無法忍受社交無聊間隙的人,選擇與 AI 聊天是個好辦法,現在的大語言模型讓對話非常流暢,你永遠不可能被冷場……)
SNS- 社交媒體,生活豐富度的競技場
"(Facebook 的前副總裁)‘我們制造出的反饋路徑的确會使人們分泌多巴胺,但此舉十分短視,會阻礙社會的正常運行’,他說,自己每每想到社交媒體對人們造成的影響就會感到自責。"
我個人戒掉看朋友圈的習慣已經有六年。(現在也不是完全不看,畢竟我自己也定期發動态。而是不會怕錯過而習慣性去點開,但也會單獨查看一些在意的朋友的動态)
還記得自己的高中時期,微信平台正炙手可熱。它以結合聊天 + 展示自我的功能優勢,基本取代了慣用的 QQ。當時身爲高中生的我,也正處于十分在意外界看法、沉迷構建自身形象的十幾歲階段,因此微信當時成爲幾乎像毒品般的存在。
直到大學的某個時期,我決心要擺脫這種有毒的習慣。我把朋友圈功能的小紅點取消,并用另一個沒那麽成瘾的 app 代替,and it worked。
但究竟從何時起,戒掉 SNS 的使用居然像戒掉煙 / 酒 / 毒一般,需要下定決心、并且經曆漫長的過程才奏效?或許因爲它的有毒性在于:對展示自我的無限欲望、窺探和比較他人生活方式的私心。
" 攀比是偷走快樂的賊 ",西奧多 · 羅斯福,前美國總統這麽說。
容貌、身材、經濟、名聲等等的攀比大戰得以在社媒舞台上盡情上演。它的确給了無數人展現自我的機會,但其中引起的攀比,卻不幸地成爲許多人焦慮、抑郁的一大元兇。
再者," 引起嫉妒的往往是他人的經曆。在異國風情滿滿的地方拍攝的度假照片,比昂貴的沙發或飛速的跑車都更能引起我們的嫉妒,而這些經曆也正是我們最希望和他人頻繁分享的東西。"
說白了,人生就是一場體驗。所有我們獲取的錢财,最終都是爲了獲取美好的經曆體驗。但社媒上的分享有一個關鍵問題,即隻呈現了結果,沒有過程。用誇張點的俗話來比喻就是:隻看見賊吃肉,沒看賊挨打。結果,人們陷入了隻對結果的攀比角逐中。
然而,有人玩得起這場遊戲,等待着關鍵時刻迸發自己的戰鬥力;有的人缺乏足夠的心力,卻難免被動地卷入這場大戰之中,影響到了精神健康、生命狀态卻渾然不知。
" 調查結果顯示,其中 70% 的受訪者都認爲,他們之所以會用消極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身體都是因爲 Instagram。
另一項研究則調查了 20 歲至 29 歲的人群,其中有近一半的人覺得自己因爲 SNS 失去了信心…… "
那該如何是好?我的觀點是,給自己營造一個 " 舒适圈 " 吧。
社媒顯然造就了一個巨大的信息場和能量場,每天滲透着用戶的思維和狀态,這是個體難以避免和改變的。因此屏蔽生活上無關的人,少看甚至關掉朋友圈功能等等,都不會讓天塌下來。這些不是軟弱的行爲,而是保護好自身能量狀态的選擇,所以請保衛你的基本自由。
Ending:給自己來一場數字 " 排毒 "
" 不少人認爲時不時地放下手機是明智之舉,每三人中就有兩人同意這一說法,表示這種數字‘排毒’(detox)給自己的情緒帶來了積極影響。"
作爲現代人,要過正常的生活是無法摒棄手機的。但我們仍可以采取主觀能動性,最大程度上減輕科技對我們身心狀态的影響。結合上方所講的,可以選擇在放置和使用手機、社交互動、以及使用社媒的習慣中去調整。若是一下子做不了 100% 的改變,那就先從 5% 開始。
伴手禮 tips:以下貼上書後我認可的幹貨建議
基本事項
定期檢查屏幕使用時間
購買鬧鍾和手表
在工作中
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事情,手機不要放置在手邊
規定一個專門用來查看短信和郵件的時間
在與人相處時
跟朋友在一起時,将手機調至靜音,并放置在稍微遠一點的地方
記得:看手機這個行爲具有傳染性
睡覺時
提前關掉手機或筆記本等電子設備
如果一定要将手機置放在卧室,也應該在睡前調低屏幕亮度,同時保證雙眼與屏幕之間至少相隔 36 厘米,這樣褪黑素的分泌就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身體活動和大腦相關問題
一切的活動都對大腦有益
如需通過運動釋放壓力:每周運動 3 次 /45 分鍾,要運動到出汗、氣喘籲籲爲止
SNS 社媒的相關問題
隻關注那些你想多多溝通交流的人
僅将 SNS 視爲溝通交流的工具
最後祝你在數碼世界中,旅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