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吖,我是青苔。
《大宅門》中,講述了三代人的故事,第一代人是以白萌堂和詹王爺爲代表,第二代人就是二奶奶,白家三兄弟、詹瑜、關少沂爲代表,第三代人才是白景琦這一代人。
在第二代人中,大家看到了二奶奶的智謀,白穎園的冤案,還有關少沂的陰壞,但是忽略了一個人,就是詹瑜。
詹瑜是詹王爺的唯一的兒子,詹家的榮辱都會落在詹瑜身上。詹瑜的一生,倒着看就是勵志大劇,正着看就是不勝唏噓。
面對無常的人生,最緊要的态度,好壞對錯隻在一念之間。詹瑜始終做到了不喜不悲,從容應對,是個難得的豁達之人。
大格格懷孕,詹王爺殺馬砸車,又賠了馬和車。白穎園入獄,又是詹王府的機緣才得救。白家和詹家已經分不清對錯了。但在詹王爺心中,早已認定是白家是自己的仇家。
即便這樣,詹瑜也并沒有對白家落井下石。
對于白穎園的官司,詹瑜和關少沂談論此事,說道:
這打的叫什麽官司,已經死了倆,非再死一個,大夥兒心裏就全踏實了。其實兩家都無利可争,可銀子全揣到别人兜裏了,無非白家再添一堆兒孤兒寡母。
關少沂卻說就要争一口氣,詹瑜不這麽認爲:
這口氣争回來又怎麽樣?你的兒子也活不了,我的姐姐也回不來了。
詹瑜能夠抛開兩家的冤仇,去客觀看待這件事,放下過去的癡念,看到了當下的苦難。
這份真誠就難能可貴。
得知白穎園的媳婦自盡,車老回屁颠屁颠,興沖沖地告訴詹王爺。詹王爺讓詹瑜去送副挽聯。
詹王爺這樣做,也是對逝者真誠的吊唁。
他隻想到了表達自己的,而忽略了白家的感受。詹瑜卻能想到白家,對父親說:
這怕不合适吧,白家還當着咱們是幸災樂禍,存心惡心人家呢。
這個時候去吊唁确實不合适,畢竟白穎園被詹家害的還蹲大獄呢。如果沒有這件事,大奶奶也不會自盡。
詹瑜任何時候都能從别人的立場出發,看待問題,并沒有把自己的快樂放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豪門裏的一股清流。
詹瑜生在王府之家,卻有強大的同理心,看到别人的難,這份真誠實屬難得。
京城被攻陷之後,老佛爺、詹家、白家都到西安避亂。爲了盡快回到京城,朝廷裏大部分人開始順從西太後的意思,主和。但是詹王爺是主戰派,對于西太後這樣的态度自然是氣憤不已,在西安一病不起。
詹王爺病倒在床上大發脾氣:
打不過洋人就治自己人,這算什麽規矩?放着八國聯軍不去打,倒把咱們家發配新疆。
詹王爺氣不過,自己人内讧,應該一緻對外才對呀。硬氣了一輩子的詹王爺,最終卻落得如此下場。
爲了救詹王爺一命,詹瑜放下自尊,不顧别人的眼光,親自到白家求 " 八寶 "。
詹王爺知道後,不但沒喝,還把藥碗打了個稀碎。他要讓詹瑜記住:詹家和白家勢不兩立,不能忘了這深仇大恨。
可是面對臨死的父親,詹瑜違心答應一下也沒什麽的,哄王爺一個高興。可是詹瑜俯首無語,還勸了王爺一句:
阿媽,何必呢。
是啊,何必呢。
無奈,王爺把孫子奎禧叫到身邊,讓他把這兩家的世仇延續下去。
詹瑜看似不問世事,隻聽父親的差遣,其實他非常有自己的主意。
不管是幫大格格逃出王府,還是對父親的臨終交代,他并不是一味順從父親的安排,而是遵從自己的本心,做出自己認爲正确的選擇。
詹家被發配邊疆之後,一直到改天換日才重回京城,詹王府已不複存在。詹瑜和兒子奎禧、媳婦香伶帶着孫子詹立志一塊住在大雜院。
從皇親國戚到平頭百姓,這樣的人生落差,放在任何人身上,多少都會有些不适應。尤其是奎禧,依然是聽書遛鳥鬥蛐蛐,還以王爺的後代自居。
記得白景琦和黃春去看他們,奎禧穿着清朝的官服,正翻箱倒櫃的找朝靴呢,滿口胡說:
大清朝回來了,宣統複位了。
像奎禧這樣的人不在少數,秉寬就一直留着自己的辮子呢。
曾經過過富貴生活,名正言順的皇親國戚,詹瑜是如何面對的呢?
編劇借香伶之口說出詹瑜的處境:
如今住了大雜院,全靠奎禧他爹寫字賣畫兒,還教了兩家私塾維持呢。
詹瑜顧不上悲傷,或者他對過去并不留戀,再一次專注解決眼前的問題。他一個人在前街擺了張小桌子,給人代寫書信。
貴武有些不解,問他怎麽混到這份上了?詹瑜坦然說到:
怎麽了?餓不着凍不着的,挺好。
對過去沒有留戀,對當下沒有抱怨,外界已是風雨突變也與我無關,一個人的終極目标是,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一個再大,也大不過所處的時代。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适應并接受,還要相信,明天一定好過今天。
詹瑜這個角色,在《大宅門》衆多角色之中,并無突出的點,但在一看再看之後,詹瑜才是少有的豁達人。
寫到這裏,青苔想到了住在十裏堡烏寶生家的大爺白穎園。面對命運的不公,也是那樣的坦然,他不回去,因爲他一走,十裏八鄉的百姓沒處看病。
他們的人生如此相似,生在福貴家,被給予很高期望,卻因爲命運的無常,曆史變化,人生一路向下。
在苦難中,磨煉了心智,也展現了胸懷和格局,任風雲流轉,我自巋然不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