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真正和雷軍扯上關系,還要追溯到他們之間的「10 億賭約」。
然而,或許從那次「10 億賭約」之後,董明珠與雷軍之間便再也沒有新梗。
如果有的話,還是從「10 億賭約」上面延伸而來的。
當雷軍在造車的賽道上一路狂飙,特别是當他作爲新制造的代表被推到了一個更高的位置,曾經和他并肩站在一起的董明珠,似乎有了一絲絲醋意。
在新近的一次直播當中,董明珠就表示,有人成了首富,但你看看股民分了多少錢,隻是靠炒高股價,偷人家的技術打扮自己,好像一下子變成了科技領導者。
如果我們将董明珠的這樣一段言語,同早前雷軍短暫性地登上中國首富的寶座以及小米近期在港股市場上的表現聯系在一起的話,不難看出,董明珠其實就是在揶揄雷軍。
雖然我們還不知道董明珠的這一番說辭究竟是出于何種目的,但是,至少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她是很明顯吃了雷軍的「醋」的。
以往,董明珠之所以可以和雷軍同場打賭,很大的原因在于,那個時候的格力和小米之間隔了好幾座山,隻不過排在前頭的是格力,現在,格力和小米之間依然隔了好幾座山,隻不過排在前頭的早已不再是格力,而是小米了。
正是因爲如此,董明珠或許很難再有這樣的機會和雷軍同場飙戲了。
一
如果我們将董明珠的這一次揶揄雷軍,同早前爆出的她質疑小米空調抄襲格力空調聯系在一起的話,便會發現,這一次董明珠揶揄雷軍,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着深層次的原因的。
或許,随着小米生态邊界的不斷延展,早前那個和格力并無瓜葛的小米,已經開始觸及到了格力的核心地帶。
因此,當董明珠在直播當中對于雷軍的揶揄被爆出,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爲,董明珠是吃了雷軍的「醋」。
然而,事情的真相,或許并不僅僅隻是那麽簡單。
近段時間以來,格力方面一直都在強推「董明珠健康家」的落地,說到底,格力想要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強化自身的品牌形象,以此來爲自身的渠道注入更多新的概念。
這其實是與時下正在火爆的企業家的個人 IP 與公司聯系在一起的大趨勢,是一脈相承的。
如果我們将董明珠健康家看成是格力打造企業家 IP 的一個嘗試的話,那麽,雷軍之于小米的意義,或許和此有着相似的脈絡。
雖然小米之家并未改名,但是,雷軍自身對于小米的産品進行的深度綁定,對于小米來講,其實是有着功不可沒的作用的。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或許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其實董明珠試圖通過同樣的操作爲格力産品助力,以達到提升格力品牌知名度以及強化自身産品渠道的目的。
對于董明珠在直播當中的不點名的批評,我們同樣可以看出,她是意有所指的。
不可避免的是,随着董明珠健康家的遍地開花,早前董明珠和雷軍在線上的「10 億賭約」有望演變成爲一場線下的貼身肉搏戰。
二
如果抛開董明珠與雷軍在商業上的競争,僅僅隻是從董明珠在直播當中揶揄雷軍來看,很多人會簡單地認爲,董明珠有「碰瓷」雷軍之嫌。
原因在于,現在的小米,完全可以用如日中天來形容。無論是小米在原有手機業務上的地位的日漸穩固,還是小米通過短短三年的時間内便擠上了造車的牌桌,無一不是這樣一種現象的直接體現。
反觀格力,雖然它同樣以空調爲中心,不斷地延展自身的業務觸角,不斷地豐富自身的産品形态,但是,同小米相比,格力的聲量很明顯少了很多。
事實上,正如小米的起始之地與優勢項目是手機一樣,格力的起始之地與優勢項目則是空調。
如果單獨地以它們各自的優勢項目來進行比拼的話,格力未必落小米下風。
因此,如果僅僅隻是将董明珠在直播當中揶揄雷軍看成是一種「碰瓷」的話,同樣是不正确的。
相對于「碰瓷」,筆者更加願意将此次董明珠揶揄雷軍看成是格力與小米之間産品的競争的具體體現。
事實上,并不僅僅隻是董明珠,早前同樣有小米的友商對于小米手機有所同樣的揶揄。
一方面,這顯示出小米的産品的确業已對競争對手造成了不少的壓力,另外一個方面,則顯示出來的是小米的業務邊界的确抵達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雖然我們尚未确定小米方面是否真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如果無法解決外界對于自家産品的質疑,如果無法解決産品營銷與産品力之間的缺失,那麽,小米本身的發展,同樣将會面臨相應的質疑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董明珠對于雷軍的質疑,其實是給小米提了一個醒,她告訴小米,在不斷地豐富自身的産品,不斷地豐富自身的生态的同時,同樣需要注重自身的創新力和研發力,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營銷與産品的完美結合,而不再受到外部競争對手的質疑。
三
作爲打造個人 IP 相對較爲成功的企業家,我們近段時間以來越來越多地感受到雷軍本身強大的粉絲影響力所造成的影響。
無論是一周之内喜提三次熱搜,還是海爾周雲傑因爲和雷軍同框便有了海量的流量,都是這樣一種現象的直接體現。
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難看出,雷軍打造個人 IP 之所以會如此成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找到了自我 IP 與自家産品的結合點,并且真正取得了切實的效果。
拿董明珠爲例,雖然她同樣一直在打造個人 IP,一直在通過直播等方式将格力的品牌與個人的 IP 結合在一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這一點上,她做的并不如雷軍成功。
除了董明珠之外,同樣下場打造個人 IP 的企業家們,同樣也并未達到和雷軍一樣的高度。
說到底,還是沒有像雷軍一樣将個人 IP 與自家的産品實現了完美的鏈接,并且真正取得失效。
不過,我們在看到企業家的個人 IP 之于一家企業的重要之處之外,還需要看到的是,現在企業的競争力,早已不再僅僅隻是局限在營銷端,早已不再僅僅隻是局限在粉絲端,隻有真正将提升自身産品的創新力和科技附加值,才能真正自家企業的發展帶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 deepseek 的風靡上,看出一絲端倪。
雖然梁文鋒并未露面,甚至并沒有像雷軍一樣打造個人 IP,但是,這并不妨礙 deepseek 業已成爲領先的 AI 應用。
緣何如此?
說到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對于一家科技企業來講,真正關鍵的是,還是創新力,而非營銷力。
更爲簡單地說,好的産品會說話,或許再合适不過了。
正如梁文鋒在采訪當中所提到的那樣,「現在最重要的是參與到全球創新的浪潮裏去。過去很多年,中國公司習慣了别人做技術創新,我們拿過來做應用變現,但這并非是一種理所當然。這一波浪潮裏,我們的出發點,就不是趁機賺一筆,而是走到技術的前沿,去推動整個生态發展。」
「随着經濟發展,中國也要逐步成爲貢獻者,而不是一直搭便車。過去三十多年 IT 浪潮裏,我們基本沒有參與到真正的技術創新裏。我們已經習慣摩爾定律從天而降,躺在家裏 18 個月就會出來更好的硬件和軟件。Scaling Law 也在被如此對待。但其實,這是西方主導的技術社區一代代孜孜不倦創造出來的,隻因爲之前我們沒有參與這個過程,以至于忽視了它的存在。」
透過梁文鋒的采訪,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董明珠還是雷軍,還是要把科技的創新力擺在首位,隻有真正以科技創新驅動企業發展,再附之以企業家的個人 IP,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
結語
當董明珠在直播當中揶揄雷軍,很多人開始想當然地認爲,董明珠吃了雷軍的「醋」,抑或是在「碰瓷」雷軍。
事實上,如果我們了解小米的産品邊界業已延伸到的水平,如果我們到小米之家裏去感受小米的産品生态,便會對董明珠揶揄雷軍有一個完全不同的看法。
不得不說,董明珠揶揄雷軍,顯示出來的是,格力和小米的競争業已從早些年的「10 億賭約」,發展到了貼身肉搏戰的發展狀态。
然而,我們同樣要看到的是,現在科技公司們之間的競争,早已不再局限在傳統意義上的競争模式之下,而是開始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如果對于這個階段進行總結和定義的話,以創新爲主導的競争新模式,或許是再合适不過的了。
董明珠早已不再是那個董明珠,雷軍也早已不再是那個雷軍,市場同樣早已不再是那個市場。
無論對于董明珠來講,還是對于雷軍而言,隻有以科技創新爲主導,适應新的競争模式的需要,或許才是真正可以繼續留在牌桌上的關鍵所在。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孟栖筆談 ",作者:陽長,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