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大片繼續更新。
1 月 7 日,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宣傳部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攝制的四集電視專題片《持續發力 縱深推進》第二集《政治監督保障》播出。
貴州省政協原黨組成員、副主席李再勇出鏡。
李再勇,貴州省政協原黨組成員、副主席,曾任六盤水市委書記等職務,2023 年 3 月被立案審查調查。
經查,李再勇存在嚴重的經濟問題,他大搞權錢交易,利用職務便利爲他人在工程承攬、項目規劃審批等方面牟利,并非法收受巨額财物。
2023 年 11 月,李再勇因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開除公職,其涉嫌犯受賄罪、濫用職權罪等問題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主政三年多
當地新增債務達 1500 億餘元
2013 年到 2017 年,李再勇擔任六盤水市委書記期間,推動興建了 23 個旅遊項目,其中有 16 個項目已被貴州省列入低效閑置項目。
這些項目每一個遠看都成群連片、規模浩大;靠近一看,有的人迹稀少、冷冷清清,有的經營停滞、大門緊鎖,有的甚至成了半拉子工程,荒草叢生。
而李再勇當初爲了建這些項目,不顧當地财政實際承載能力盲目舉債,僅債務利息一項就給國家造成了 9 億餘元的重大損失。他主政六盤水的三年多裏,當地新增債務達 1500 億餘元,給當地留下了極其沉重的包袱。
周榮(時任貴州省六盤水市市長):六盤水這個地方生态比較脆弱,山體比較破碎,我們的旅遊資源不是我們的強項。有些我們也是明确反對的,但是沒有實際效果。
馬雲龍(當地村民):我們這裏不像其他地方有很多自然景區,一些在外面經常跑的人,他們也評價覺得這個是無中生有地搞,覺得這得砸多少錢進去才能打造出效果來。
然而,李再勇對不同聲音一律聽不進去,強行拍闆、強力推進,給各個區縣下達硬性要求。
李再勇:當時我就講,旅遊是可以做到無中生有、小題大做,要求大家每年都要謀劃一批項目,招商一批項目,啓動一批項目,要完工一批項目,也沒有算過經濟賬,然後就開始叫大家投。
黨中央三令五申,要嚴控新增政府債務、嚴防隐性債務風險,嚴禁通過融資平台違規爲政府項目融資,李再勇卻都置若罔聞,不顧六盤水财政實際承載能力,新成立了 6 家融資平台公司,把融資額納入幹部績效考核指标,項目有的包裝成企業項目要求公司去融資借貸,有的壓給區縣去籌資并實施," 一把手 " 如此錯誤導向之下,有的區縣爲完成任務,也不惜違法違規操作。
李再勇:如果當時我借的這筆錢要由我來還,我肯定不會去借,但是由政府來還我就去借了,反正過幾年一換(崗位),一拍屁股走人,後邊繼任者誰來接誰承擔責任,有點擊鼓傳花的味道。
建一條索道花 9 個億
每年隻用一個月
這些低效閑置項目的共性特點,是一味求大、求快,缺乏論證,導緻脫離市場客源和消費力實際。
李再勇最爲重視的梅花山滑雪綜合體項目就是個典型例子。他号稱要打造 " 中國西部滑雪之都 ",既不考慮六盤水隻有一個多月滑雪季,也不考慮六盤水已經有兩個滑雪場,仍拍闆興建包括 29 個子項目的梅花山滑雪綜合體,舉債 30 多億,其中打造近萬米的 " 亞洲第一索道 " 就花了 9 個多億。
如今除了冬天那一個多月,其餘時間遊客稀少,舉步維艱。
經查,僅梅花山滑雪場建設導緻的生态環境破壞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 8600 萬餘元。
馬雲龍(當地村民):很多老百姓都非常配合,以爲建好了以後就能在家門口打工掙錢,然後就可以做點小生意,現在搞成這樣心裏是挺失落的。生意也沒做成,工也沒地兒打。
巨額砸錢卻不見收益,随之帶來惡性的連鎖效應。有的項目債務到期還不上了,就繼續借新債還舊債,還有的拆東牆補西牆,長期拖欠工程款,甚至挪用本應優先用于群衆安置的款項,直接損害群衆切身利益。
扭曲的政績沖動,透支的不僅是巨額資金,也在透支政府的信用、透支百姓的信任。
學農出身
卻在海拔 2100 米的地方種刺梨
李再勇在六盤水力推的農業産業項目,也同樣沒有貫徹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出現了脫離群衆、脫離實際的問題。他提出打造刺梨産業 100 萬畝,爲追求規模效應,不顧海拔、地質、環境差異,要求集中連片種植。
李再勇:要求連片規模化地種植,主要是爲了好看。希望領導車子上看起都看到,到處都是産業。我是學農的,我知道土壤對植物的這種匹配性,當一個人爲了自己私利的時候,他實際上可以忘記他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識。
刺梨本是能帶來不錯效益的好項目,但由于這種一刀切式推進,導緻全市種植的 117 萬畝刺梨當中,不少苗木長勢差、挂果率低,甚至有的多年顆粒無收,如今已有四成農戶自發砍掉刺梨改種别的作物。
張文林(當地刺梨種植戶):沒有産生過效益,有些病,有些爛,有些不結果。
陳石(時任貴州省六盤水市林業局局長):這就是我們高海拔地方。左手面看過去,對面山那邊也是連片種植的刺梨,但是這個地方的海拔都是在 2100 左右,超過 1800 以上的海拔這個刺梨它的成熟度是非常低的。這幾片山的刺梨基本上效益就沒有了,我們老百姓緻富這一塊就要受到影響。
編輯|何小桃 易啓江
校對 |劉思琦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