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3 月 19 日消息,钛媒體 AGI 獲悉,國内科技龍頭美的集團的人形機器人 " 樣機 " 日前首次曝光,這款機器人可以完成握手、比心、跳舞、打螺絲等多種動作,能聽懂語音指令并按照指令去完成相應操作。
這意味着,美的在人形機器人零部件、整機研發方面取得階段性進展。
3 月 17 日,美的集團副總裁兼 CTO 衛昶對钛媒體 AGI 等表示,美的近期成立了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加大力度布局相關領域的研發。
對于人形機器人産品時間表,衛昶表示,美的要做人形機器人的整機不難,但産品要真正做到解決用戶痛點、難點,需要深挖應用場景,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時間表。" 人形機器人或者類人形機器人,最先的應用可能在工業或者商業應用場景;對于家庭場景的應用,如家電機器人化,近期将有産品落地。"
當前,在 " 科技領先 " 戰略引領下,美的持續加大人工智能(AI)、人形機器人等技術領域研發投入力度。
财報顯示,五年内美的累計研發投入超 600 億元,2023 年該部分投入超 145 億元。其中,集團中央研究院累計投入達數十億元,在全球擁有超過 400 名技術研究人員,其中資深專家與博士數量超 200 人。
最新财報顯示,2024 年前 9 個月内,美的研發投入費用達 114.01 億元,比前一年同期的 100.14 億元增長 13.86%。預計 2024 财年,美的研發投入創紀錄地超 160 億元。
受上述消息影響,3 月 18 日美的 A 股(SHE: 000333)漲超 4%,美的美的港股(00300.HK)漲 10%。截至 19 日上午,美的 A 股又漲了 2.61%。
美的人形機器人研發三大方向:零部件、本體、家電機器人化
2025 年央視春晚舞台上,16 個身着花襖、手持彩絹的人形機器人以一場靈動歡快的 " 扭秧歌 " 表演,驚豔全國。
事實上,機器人技術背後是一個龐大的産業鏈和複合型技術能力,包括 AI、運動控制等技術領域正不斷實現飛速發展,因此,人形機器人正從科幻走向現實。
據《人形機器人産業研究報告》,2024 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将達到 27.6 億元;到 2029 年,該市場規模有望擴大至 750 億元;到 2035 年這一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提升至 3000 億元,2025 年 -2035 年複合增速達 53.15%。
美國機器人公司 Figure AI 創始人 Brett Adcock 近期表示,人形機器人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最佳載體,不僅能執行複雜任務,還能通過自然交互融入人類生活,真正融入物理世界。他預測,未來幾年内,人形機器人的價格将大幅下降,而性能大幅提升,最終實現大規模普及。而能夠勝任各種任務的機器人目标市場規模是 50 萬億到 60 萬億美元。
事實上,美的集團在機器人領域的布局很早。
早在 2015 年,美的就布局機器人産業,2017 年,美的集團以折合 292 億元的價格,斥巨資最終拿下全球頂級的工業機器人企業庫卡總計 94.55% 股權後,2022 年,美的集團完成對庫卡 100% 股權收購,總金額高達 315 億元。
而通過收購庫卡等 " 動作 ",美的跻身全球工業機器人行業 TOP4。去年,美的對外宣布公司布局人形機器人業務,正式成爲國際人形機器人 " 玩家 " 之一。
據介紹,收購庫卡後,美的集團基于中國的應用市場,優先發展本土化業務,緻力于爲中國客戶提供更高性價比的機器人産品。一方面,在共性材料方面,庫卡借助美的集團的産業鏈,将美的在标準化和效率驅動方面的經驗應用于庫卡平台,通過自主研發關鍵零部件,降低産品成本。另一方面,美的集團也緻力于解決重載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 " 卡脖子 " 問題,推動垂直領域的整合,目前,美的集團布局了協作型機器人,自主研發了工業 AMR(自主移動機器人),還涉足人形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領域,在這些領域都已經取得一些進展,未來将加快人形機器人本體的設計和開發。
衛昶對钛媒體 AGI 表示,美的很早就在工業機器人上布局,也很早成立了 AI 研究院,在該領域進行研發布局,目前公司成立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是在前期工作基礎上的拓展和升級。
" 也就是說,我們看好人形機器人這個賽道,我們一直在考慮什麽樣的應用能在短期落地,什麽樣的應用需要長期布局。所以,我們并不是剛剛入局。" 衛昶稱。
相對于當前人形機器人的 " 展示 " 作用,美的更希望推進機器人在工業、企業的實用化落地。
衛昶介紹稱,美的一直聚焦于幾方面的研發,一是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包括減速機、電機、傳感器、控制器等;二是人形機器人;三是家電機器人化。
他表示,美的要做人形機器人整機不難,但目前産品能真正解決用戶痛點難點的應用,挑戰還很多,還在深挖應用場景。

美的集團副總裁兼 CTO 衛昶
衛昶對钛媒體 AGI 強調,目前,美的尚未制定具體的時間表。在家電機器化領域,若美的能夠通過 AI 技術和機器人技術解決用戶的某些特定痛點與難點,相關應用的落地速度便會加快。當下,美的采取 " 兩條腿走路 " 的策略:一方面,大力推進家電的機器人化,使相對短期的落地成爲現實;另一方面,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的核心技術,深挖應用場景,希望在未來,人形機器人也能應用在工業制造場景,甚至一些商業應用場景上。
财報顯示,美的集團 2024 年前三季度營收爲 3190 億元,同比增長 9.57%;淨利潤爲 316 億元,同比增長 14.37%。
2 月 5 日,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發言曾透露,美的機器人與自動化闆塊業務營收也已經突破 300 億元。
方洪波說,位于佛山順德的美的庫卡智能制造科技園,已經成爲全國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産基地,累計生産交付工業機器人超過 8 萬台。廣東首條 " 機器人生産機器人 " 全自動生産線就在此誕生,整條生産線均由美的機器人組成,可全天 24 小時不間斷工作,平均 30 分鍾就能下線一台機器人。
人工智能是美的 " 科技領先 " 重要主線
除了人形機器人,AI 無疑是美的在科技領域能夠落地、能夠實現商業化的技術闆塊。
2025 年初,DeepSeek 橫空出世,迅速在全球普及,開啓全民 AI 時代,爲消費電子和科技産業創造新的發展機遇。
今年 3 月 1 日,美的全球首發首款 DeepSeek 空調——美的鮮淨感空氣機 T6,該産品通過私有化部署的 DeepSeek R1 滿血版大模型,實現深度學習推理和決策,可實現室内好空氣 AI 智駕,一鍵開啓,溫濕風淨鮮多維度自感知自學習自調節,定價 13999 元," 國補 " 後 11999 元。
同時,空氣機 T6 深度融合美的自研的 " 美言 " 大模型與 DeepSeek 以及訊飛星火等領先模型,以行業領先 AI 語音方案重塑人機交互範式,打造出行業最強語音交互功能。
事實上,美的從 5 年前就已開啓全面智能化的戰略,推進智能化、AI 技術等前沿技術研發和落地。2 年前,美的就推出自研 " 美言 " 大模型,專門用于解決家電的語音交互控制問題。
在美的看來,AI 技術最終還是要和實際産品、應用場景相結合并進行升級,才能産生價值。
美的家用空調事業部研發總負責人對钛媒體 AGI 介紹,美的美言大模型主要聚焦于家電産品的語音後端控制與場景規劃。依托美的空調龐大的設備保有量以及智能産品用戶數量,該模型積累了海量空氣場景下的用戶環境、用戶行爲和設備運行數據,這是其他企業或大模型難以比拟的優勢。在美的美言大模型的開發過程中,美的始終密切關注行業内 AI 新技術的發展動态,而 DeepSeek 作爲推理式的通用大語言模型,其推理能力和交互方式極具學習價值。美的美言大模型與 DeepSeek 大模型融合,正是雙方各取所長的體現,有望爲用戶帶來更加出色和更人性化的智能家電體驗。
" 我們在 T6 上開發了一鍵好空氣功能,将其與 DeepSeek 的推理能力相結合,使空調能自感知、自學習、自調節,全程無需用戶過多幹預。後台的思考分析邏輯可通過 APP 實現用戶可視化,還能持續學習用戶習慣進行個性化調節。在語音交互方面,傳統語音控制依靠收集用戶指令詞和語音錄音訓練數據來實現訓練,專業和通用知識庫都需要人工建立。如今,借助 DeepSeek 強大的推理能力和後端能力,空調不僅能理解用戶的多指令和模糊指令意圖,還接入了一個強大的百科知識庫系統,可實現更多語音交互能力。" 上述負責人稱。
據美的集團發布的 2024 年半年報顯示,2023 年美的空調的零售額全球占比超過了 20%,也就是說,2023 年全世界每賣出 5 台空調,就有一台是由美的制造。另據統計,2023 年,美的家用事業部研發費用 39.54 億元(審計報告數 ) ,2024 年預計超過 43 億元,先行研究占比約 20% 左右,近年持續加大投入。
實際上,互聯網行業對 AI 的布局比較早,在通用 AI 能力和技術方面,相比傳統家電行業有一定的優勢。而 DeepSeek 等 AI 大模型的出現,的确會對家電行業造成一定的沖擊,但是這一沖擊是正向且積極的,在一定程度上,讓家電行業有了 AI 平權的機會。
事實上,AI、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等先進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研發,都是美的在科技領域的重要強項。美的集團正在以創新爲第一動力,形成高科技的生産力,進一步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
今年 1 月,方洪波表示,美的 2025 年的經營思路是 " 以簡化促增長,以自我颠覆直面挑戰 ",提到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領先戰略落地,規範海外研發中心的體系建設,提升全球研發能力。
開源證券表示,據 GGII 統計,2025 年 1-2 月國内具身智能機器人融資規模已接近 2024 年全年總額。人形機器人開啓 "1-10 時刻 ",産業鏈有望迎來密集資本開支浪潮。
(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林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