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上千隻海龜因廢棄漁網纏繞而死。
被漁網纏繞的海龜|《廢棄漁網大 " 帽 " 險》紀錄短片
海南潭門的林伯曾經打了 30 多年的漁,他說這是因爲海龜沒有腦子——當地人罵人就會說對方是海龜,因爲海龜沒有腦子,對周圍沒有警覺。
打了幾十年漁後,林伯現在是巡護員|《廢棄漁網大 " 帽 " 險》紀錄短片
其實,海龜并不是沒有腦子,它們隻是把廢棄漁網當成了家。
因爲洋流運動,廢棄的漁網和其他塑料碎片會在海洋上聚集,形成一個個漂浮的 " 陷阱 "。海龜喜歡在漂浮的物體上安家,并在附近的區域覓食,廢棄漁網、漁具等海洋垃圾就成了它們的食物,甚至成了将它們纏住緻死的 " 家 "。
據估計,每年丢失或被遺棄在海洋中的漁具超過 64 萬噸,占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總量的,成爲可怕的 "幽靈漁網"。其中一部分漁網分解成直徑小于 5 毫米的微塑料,被動物吞食進入食物鏈,最終被人類吃下。大部分的廢棄漁網則會漂浮在海洋中,或者纏繞在海底的礁石上,每年導緻超過 13 萬隻大型海洋生物的死亡。小到綠海龜、大到座頭鲸等,許多海洋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都深受其害。
飄滿塑料垃圾的海洋|《廢棄漁網大 " 帽 " 險》紀錄短片
海洋裏爲什麽會有那麽多漁網?它們爲什麽沒有被回收?怎麽樣才可以拯救這些海洋生靈?答案其實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
爲什麽有那麽多漁網在海裏?
林伯目睹了廢棄漁具問題的日益嚴重。
他爺爺那代用的漁網還是用麻做的,容易腐爛,堅韌度差,但可以在海洋裏降解。等到林伯出海的時候,漁網已經是用塑料做的了——堅實耐用,捕魚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但漁網卻無法降解,幾百年後都會留在海洋裏。
這些廢棄漁具,可能是意外遺失的,也可能是因爲破損而被漁民主動丢棄。越積越多的漁具漂在海裏,就像幽靈一樣,要麽困住活生生的動物,要麽被動物們當成食物積留在胃裏。
不止海裏的動物,岸上的鳥也深受其害|Pixabay
除了生态上的危害,廢棄漁網對漁業經濟的損害也不可小觑——這些廢棄漁網會捕獲很多具有經濟價值的魚類,導緻漁民的漁獲物慢慢減少,直接影響沿海漁民的生計。
在衆多的 " 幽靈漁網 " 中,刺網是主要來源之一。刺網就是往水裏垂直地挂上一張網,就像一道隐形的 " 死亡之牆 ",魚類觸網的時候鳍或者鰓蓋會被漁網纏住,無法逃脫。在不同類型的刺網當中,在海裏随海水漂浮的流刺網尤其容易成爲幽靈網,它們往往會因海流狀況和管理不當等原因遺失。
曾經有漁船将流刺網連結起來,長度達到 60 公裏。直到 1991 年,聯合國禁止在公海上使用超過 2.5 公裏的流刺網。流刺網還容易捕獲非目标物種,比如海鳥、海龜、鼠海豚|flicker
拖網對海洋生态影響也較大,尤其是底拖網。漁民會将底拖網沉到海底拖行,被掃過的海床可能數十年都無法恢複。因爲直接與海底接觸,底拖網常會遇到岩石等其他障礙物,再加上捕獲大量魚類時會承受較大的力量,也容易損壞。
不管是刺網、拖網還是圍網,這些遺留在海洋中的幽靈網已經成爲了世界性的問題。幽靈網占大太平洋垃圾帶(面積約爲 160 萬平方公裏)的 46%,占所有海洋垃圾的 10%。在東北大西洋,每年有 25000 個漁網被丢棄,總長度可達 1250 公裏。哪怕在人迹罕至的北極,也發生過北極熊被漁網困住的事件。
從漁網中被解救的北極熊|USGS
漁網的一百種可能
其實,廢棄漁網并非隻能成爲垃圾。漁網的材料主要包括尼龍、聚丙烯、聚乙烯等,這些都屬于我們平時所說的塑料。如果廢棄的漁網能夠進入回收渠道,通過循環利用,就可以變成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東西。
野生救援(WildAid)是一個非營利環境機構,他們的海洋項目已經幫助了 8500 多種海洋物種。最近他們拍攝了一部短片《廢棄漁網大 " 帽 " 險》,關注漁網的回收與再造過程:
這種變廢爲寶的做法,國内外已經有許多企業正在嘗試。
衣帽
将廢棄漁網回收回來,通過清洗、切碎等步驟之後,就可以重新紡成尼龍紗線。尼龍是多種人造纖維的原材料,我們日常的衣帽、編織袋等都有尼龍的身影。
目前已經有不少企業正将廢棄漁網重新制成紡織品,例如視頻中提到的國内的再生材料公司英瑞特(InResST)。他們向漁民回收漁網,将漁網根據材料、質量、顔色、含水率等指标進行分類,随後再放到設備裏清洗、破碎,做成顆粒。這些顆粒會被送送到紡絲廠,重新紡成紡絲,制成衣服帽子等紡織品。僅在江蘇的回收店,英瑞特公司一年就能回收 2000~3000 噸漁網,廢棄漁網的量可見一斑。
英瑞特倉庫裏的漁網|野生救援
夾克、太陽鏡、沖浪腳蹼
類似的,戶外品牌巴塔哥尼亞(Patagonia)也推出了由回收漁網制成的産品。他們的合作方 Bureo 直接與南美洲當地的漁民合作,将回收來的廢棄漁網進行分類、清潔和粉碎,然後制成一種被稱爲 NetPlus 的材料。現在,NetPlus 已經被用來做一系列巴塔哥尼亞的産品,比如帽檐、夾克、太陽鏡和沖浪腳蹼。
從南美回收廢棄漁網|Patagonia
鞋
漁網材質用來制作鞋子也很合适,阿迪達斯就曾在 2017 年聯合 Parley for the Oceans,推出了一款漁網制成的鞋。這款生态鞋由 95% 的回收漁網和 5% 的聚酯纖維制成,所用的漁網是在馬爾代夫回收的,每雙鞋含有相當于 11 個塑料瓶的回收塑料。
用漁網制成的鞋子|adidas
地毯
除了制成衣物,回收漁網制成的尼龍紗線,還可以用來制成地毯。
美國公司 Net-Works 将收集來的廢棄漁網送到紡織公司,将漁網制成紗線,再出售給 Interface,制造成方塊地毯|diveoclock
塑料瓶、化妝品容器
來自波蘭的一家初創公司,則嘗試用回收的漁網生産塑料瓶。他們回收高強度聚乙烯材質的漁網,清洗後将其進行切割、研磨和幹燥,從而獲得能夠制作塑料容器的原材料。
用回收漁網再造生産的塑料瓶|glassandco
從漁網到帽子,要幾步?
然而,雖然廢棄漁網循環利用的嘗試已有不少,但實現過程卻依然困難重重。
回收漁網的第一步,需要漁民自發将漁網帶回岸上,甚至能随手收集出海時遇到的廢棄漁網。要完成這一步,不能隻靠宣講,而需要實打實的利益——隻有當帶上岸的漁網可以換錢時,漁民才有動力多帶些漁網上岸。
帶上來的漁網,漁民會優先挑選出還能使用的漁網重複使用,剩下用不了的破損漁網才會賣給回收機構。
林伯在收廢棄漁網|《廢棄漁網大 " 帽 " 險》紀錄短片
不同的廢棄漁網材質回收價格也不同。白色尼龍質地的漁網回收價值高,收上來是每噸 7000~10000 元。而聚丙烯、聚乙烯的漁網材料,價值相對較低,一般是每噸 3000~6000 元,回收的成本甚至高于材料本身的價值。
要讓整個回收體系能良性運轉起來,經濟收益必不可少。回收漁網之後,很多廠商都選擇制成紡織品,比如上面提到的地毯、鞋子、帽子等。英瑞特公司聯合創始人胡鵬岩告訴我們,紡織材料可以提高産品的附加值,經濟效益更高。他的公司同時會回收缺乏經濟價值的漁網材質,用紡織品獲得的高收益來彌補這一部分的虧損:" 處理有回收價值的漁網,可以讓企業運轉起來;下一階段才有更好的能力去處理很難回收、回收價值低的漁網。"
英瑞特公司聯合創始人胡鵬岩|《廢棄漁網大 " 帽 " 險》紀錄短片
好在,最近這些年,越來越多的漁民也加入了回收漁網的行列。
前面提到的那位潭門漁民林伯,他的父親和爺爺都是漁民,自己也打了 30 多年漁,但退休上岸後,2021 年他成爲了巡護員,每天清晨就在潭門港海邊巡邏,撿破漁網和垃圾;碰見漁民也會勸他們把漁網帶回來,别丢在海裏。
每天早上六點,林伯都會在潭門港巡邏,撿起垃圾|《廢棄漁網大 " 帽 " 險》紀錄短片
每年的 11 月 21 日是 "世界漁業日"。
海洋爲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壯麗的景觀,更是我們這顆藍色星球重要的生态組成。不管是廢棄漁網與塑料垃圾議題,還是海洋生态健康,都值得我們更多的關注與參與。
沒有海洋就沒有我們的一切|《廢棄漁網大 " 帽 " 險》紀錄短片
作爲普通人,我們也可以選擇力所能及的海洋保護行爲——有條件的話可以參與本地沿海社區的漁網回收活動,消費時留意并選擇再生材料制成的衣物鞋帽,或者直接爲廢棄漁網公益項目捐出一份善款。
我們的海洋,仍有重獲生機的希望。
作者:小毛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