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國産片,正在熱議。
它是今年目前國産電影最高分,豆瓣開分 8.7,現在保持 8.4。
不少觀衆高呼「神片」, 好得不像國産電影。
導演郭帆,更是大贊該片,實力硬過《流浪地球》。
同時,也有部分觀衆覺得此片故弄玄虛,好評全是詐騙。
「裝叉、神經、晃到頭暈、如坐針氈」
真實看吐的觀衆,也不在少數。
即便口碑如此兩極。 此片卻讓觀衆達成了一項基本共識: 「有病」
究竟誰有病。 咱們來說道說道—— 《宇宙探索編輯部》
《宇宙探索編輯部》觀感兩極化,首先與手持拍攝有關。 這是一群人尋找外星人的故事。 爲強調真實在場感,攝影機代替觀衆随行。
鄉村野地,山溝森林。 道路有多曲折,鏡頭就有多晃。 加之頻繁跳切,确實造成了一定的觀影負擔。
爲此,官博還特意提醒觀看姿勢:選擇中後排。 以防觀影過程中,真的吐出來。
「神經質」的拍攝手法,又搭配了更神經的故事内容。 電影裏,确實沒幾個「正常人」。 主角唐志軍,《宇宙探索》雜志主編。 名頭,志向,聽起來都十分高端。 他想找到外星人,帶領全人類完成進化。
人類能不能再進化,不知道。 唐志軍的生活确實早已停止進化。 經濟窮困潦倒,家庭四分五裂。 除了對外星人的癡迷,他一無所有。
腦子飄,做事也飛。 大冬天,編輯部交不起暖氣費。 無奈,隻能拉贊助。 唯一拿得出手的,是一件宇航服。 可資金還沒進來,唐志軍就卡在宇航服裏出不去了。
出動公安、醫療、消防,三方合力救助。 才幫唐志軍完成安全着陸出艙。 還沒跟外星人在太空會面,宇航服就廢了。 人也差點被自己的理想卡窒息。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聲稱自己觀測到了一系列怪狀。 宇宙已經波動,找尋外星人刻不容緩。 于是,拉上隊友,一起上路。 唐志軍的隊友,也都是神人。 那日蘇,氣象站觀測員。
他沉迷酒精,把酒瓶子當成自己的飛行器。 别說外星人,喝多了夢裏啥都有。
曉曉,《宇宙探索》僅存的讀者粉絲。 小時候被母親告知,父親被外星飛船帶走了。 這大大激發了她略帶傷感的好奇心。
秦彩蓉,唐志軍的同事兼好友。 蓉姐是故事裏唯一的正常人,因此又顯得分外不正常。 每當唐志軍過于離譜,蓉姐便代替觀衆發出銀鈴般的嘲笑。
然而即便蓉姐時刻站崗,也攔不住這趟怪異的旅程。 這一路,四人誤入「外星人駐地球聯絡站」。 隻需五百二人民币,便可與外星人遺體親密接觸。
還交手隕石獵人,雙方進行了友好商務會談。 對方好意爲唐志軍指明了外星人方向。 而後潇灑轉身,摔了個大馬趴。 再坐上自己的閃燈小車悠然離去。 神秘,相當神秘。 神經,相當神經。
更怪異的還沒說呢。 唐志軍幾經輾轉,終于找到了一位見過外星人的少年,孫一通。 他頭頂鋁鍋,接收宇宙信号。 再翻譯成詩歌,與人類交流。
孫一通時常突然昏睡過去。 越離譜,越可信。 他告訴唐志軍,自己與外星人在某地有約。 于是衆人再次啓程,踏上了更扯淡的旅途。
相信觀衆已經從簡單幾個片段感受到了。 電影散發着一種「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氣質。 而這,與導演的個人風格一脈相承。
八年前,導演孔大山憑一部短片《法制未來時》小有名氣。 短片設定中,拍攝文藝片屬于地下非法活動。 孔大山飾演的孔某,便因籌備文藝片被捕。
場景荒誕,給幽默染上黑色。 在片中,孔大山便借由角色之口展望未來。 稱争取日後拍攝票房大賣的商業作品。
《宇宙探索編輯部》,便是孔大山「出獄」後的首部長片。 但電影從立項起,就透露出一股子離譜氣息。 靈感來源,是山東某年的地方新聞。 市民李凱,稱自己以一敵五大戰外星人。 不僅将外星人遺體完好保存。
還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語氣之認真,要不是讀過書就真信了。
孔大山覺得「這太酷了」,便以此爲原點發散劇本。
加入 1992 年情景喜劇《編輯部的故事》元素。 并結合八十年代「氣功熱」文化符号,甚至是周星馳的電影。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奇怪力量,完成作品。
故事有了,投資咋辦。 事實上,《宇宙探索編輯部》引發争議的拍攝手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劇組太窮。
場景宏大的商業科幻片耗資巨大,難度極高。 更重要的是,導演不會。
隻能秉持自身發展道路,将小成本堅持到底。 好在,《流浪地球》導演郭帆與孔大山早年因電影結識。 便有意扶持這個鬼才青年導演,解決投資問題。 孔大山投桃報李,爲郭帆在電影中安排角色。
雖然事後變卦,但還是以「郭帆導演半年沒理人」的微小代價拿到了投資。 甚至将《流浪地球》的道具和演員一并蹭來。
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也辦事。 甚至花别人的錢辦了自己的事,堪稱吾輩楷模。
然而,電影開拍之後仍舊笑料不斷。 因爲氣質過于野生,拍攝内容也十分「詭異」。 演員一度懷疑劇組随時要跑路。
改變想法,源于劇情并未停留在神神叨叨的表面。 土味外殼之下,是一個頗爲傷感的理想化故事。 唐志軍執着于尋找外星人的真實目的,并非爲了人類。 而是爲了解開一個疑惑。
唐志軍的女兒抑郁自殺。 離開世界之前,曾給父親發信息問了一個問題。 唐志軍沒有回複,他不知道答案。 甚至不知道,世界上還有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于是,隻能以瘋狂的旅行,偏執地等待神迹。
而電影,也一改鋪陳許久的荒誕手筆。 轉而在結尾處,溫情地賜給角色神迹的降臨。 那麽,真的會有外星人帶着答案出現嗎。 魚叔不劇透,留個懸念給大家。
《宇宙探索編輯部》手法另類,氣質邪門。 無疑與大衆認知中的主流商業片有一定距離。 也因此,片中對于主流情感的回歸,成了口碑兩極的又一主因。
電影中,随着旅途漸進,唐志軍荒唐之旅的内核逐漸顯露。 那就是自我和解。 隊友設置,或多或少有唐志軍的自我投射。 盛滿好奇心、父親被飛船帶走、睡前總是吃藥的曉曉,像不像離開的女兒。 早早認清可笑的外星幻夢,總是勸誡唐志軍回歸現實的蓉姐,像不像唐志軍内心的搖擺與現實的警醒。 甚至與酒爲友、放縱人生、滿懷熱情踏足世界的那日蘇,也仿佛是女兒離去後悔恨度日的唐志軍側寫。
不管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還是喪女之痛,都需要找到一個答案用以自我療愈。 主角爲此,在一場西遊求經式的奇觀旅途中一路追問。 披着科幻的飛行鬥篷,與電影一起飄到了太空。 但最後,鋪陳出的宇宙世界觀迅速坍縮。 将一切坐落在了一首獻給女兒的無字詩之上。 宇宙的盡頭是人,成了這場和解之旅的終點。
相似内核的科幻故事,我們不陌生。 宏大的宇宙再造,成了人類反觀自我的道具。 用以迷失,再回歸存在,擁抱現世的溫度。
《星際穿越》 愛與生活,确實是無數故事的萬能解。 但在《宇宙探索編輯部》之中,卻難以讓人完全信服。 父女關系作爲本片的終極命題,透着太過自我的一廂情願。 女兒的缺位,讓父親的和解成了略帶諷刺的獨角戲。 刻意詩意化的坦然,也浪費了電影珍貴的鄉土味。 或許有通俗化商業化的考量。 但新奇的開場,通俗的落腳,确實讓人感覺「不夠過瘾」。
其實,這樣的缺口也恰恰反映出,觀衆被作品「奇奇怪怪的靈氣」激發出的高期待。 以及對更多電影新叙事和不同玩法的期待。 而《宇宙探索編輯部》某種程度上就示範出了另一種可能。
或許不完美,但算得上輕盈。 未嘗不能走進電影院,跟主角一起吞下緻幻蘑菇。 穿越十萬光年的銀河。 尋找一億年前的孤獨。 在宇宙的萬花筒中,嘗試對上一切呓語般的暗号。 生命的秘密,并不一定藏于一條永恒嚴密的定律。 也可化爲一首殘缺而爛漫的詩。
全文完。助理編輯: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