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1 日,vivo 員工印度被捕一事引發關注,據悉,印度金融執法機構已經逮捕了 vivo 的一名中國籍員工,vivo 方面則證實了有一名員工被捕,但沒有透露他的國籍。近年來,小米、三星等企業在印度均遭遇不同程度的處罰,外資企業和印度監管方似乎總是摩擦不斷,在業内觀點看來,印度旺盛的手機需求和巨大的市場空白,讓企業難以割舍,更重要的是,能否拿下印度市場,對手機品牌全球競争至關重要,這種現狀無疑令手機廠商頗爲糾結。
緣何 " 劫難重重 "
對于員工被捕問題,vivo 方面向北京商報記者回應稱:"vivo 在印度嚴格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我們正密切關注近期的調查事宜,并将采取所有可行的法律措施進行應對。"
公開報道顯示,一年多前,負責調查金融犯罪的印度執法局突擊搜查了 vivo 印度經營地點,聲稱 vivo 從印度向中國非法彙款。印度執法局當時表示,vivo 印度公司将本地銷售額彙到印度境外以避稅,這筆資金相當于該公司 1.2 萬億盧比營業額的近一半,彼時 vivo 則表示,正在配合有關部門的調查。
vivo 并不是唯一一家在印度遭處罰的公司,此前小米、OPPO、三星等手機企業均在印度被罰,今年 6 月,印度執法局向小米在印度的分公司、公司負責人及三家銀行發出正式通知,指控他們非法向國外轉移資金、涉嫌違反《外彙管理法》,此前,印度執法局曾扣押小米 555.1 億盧比資金,約合人民币 48.2 億元,幾乎相當于小米 2022 年經調整淨利潤的 56.7%。
今年 1 月,印度稅收情報局指控三星對遠程無線電頭錯誤分類,試圖規避 172.8 億盧比,約合人民币 15.17 億元的進口關稅。
去年 7 月,印度稅收情報局宣稱,OPPO 逃避關稅近 439 億盧比,約合人民币 37 億元,且在計算進口貨物的交易價值時,并未包括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并向 OPPO 印度公司發出通知,要求繳納稅款。
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印度市場表面上在需求和勞動力方面具備優勢,但治理制度不完善是重要劣勢,讓企業付出了高昂的隐性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外資與印度方面的摩擦總圍繞外彙展開,對于外彙管理,印度方面似乎特别敏感。專家指出,這也是印度産業現狀決定的,目前其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生産、出口能力偏弱,同時大量的進口需求使印度貿易長期處于逆差,經常性賬戶赤字。印度很大程度上依賴外國直接投資保持彙率與市場的穩定,所以外資總是 " 進來容易出去難 "。
市場誘惑何在
雖然手機品牌在印度劫難重重,但卻不敢輕言放棄,畢竟這是其重要增長點。
尤其對中國品牌而言更是如此,在今年二季度,中國手機品牌拿下了印度手機市場前五名中的四席位置,據 Canalys 數據統計,今年二季度,印度手機市場出貨量 3610 萬部,其中,銷量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三星、vivo、小米、realme、OPPO,其中有四個中國手機品牌,vivo 二季度在印度手機市場的出貨量更是達到 640 萬部,實現了逆勢同比增長 7% 的成績,市場份額高達 18%。整體來看,四家中國手機品牌二季度在印度拿下了 55% 的市場份額。
産業觀察家洪仕斌指出,以上品牌之所以在印度受到青睐,還是因其産品定位與市場契合。從發展階段看,印度前些年剛走過智能手機普及階段,目前正在從 " 低端機 " 向 " 中端機 " 演進,萬元左右的高端手機在印度需求較小,主打性價比的中國品牌自然獲得歡迎。
三星在印度的成功也逃不出這條定律,由于其産品條線齊全,在中國市場給人留下印象的是高端産品,實際上在印度售賣的則是中低端主打性價比的平價産品。
數據也證明了這一觀點,據 IDC 總計,2022 年印度智能手機市場平均售價約 224 美元,約合人民币 1540 元,中國手機市場均價約爲 2695 元,歐洲發達國家市場均價約爲 446 美元,合人民币超過 3000 元。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手機出貨萎靡的背景下,印度市場是爲數不多的增長點,數據顯示,2023 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銷量同比下降 8%,環比下降 5%,已連續八個季度出現下滑,印度、東非市場下滑較小。
洪仕斌指出,手機廠商除了有自身的營收壓力,更需要應對來自同行的競争,成功搶占印度市場能讓品牌超越同行一個身位,即便在印度生意難做,也隻能 " 咬牙硬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