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馮茜 / 文 顧聞 / 攝)" 我今天終于到了外公在大陸的家。外公離世 21 年,這條回家的路,我等了 3 個月,走了 3 天。" 台胞邱慶齡哽咽地說。2023 年 2 月 28 日,已經在大陸生活了 10 餘年的台胞邱慶齡,第一次到江蘇淮安,當雙腳踏在淮陰區徐溜鎮張莊村土地上的那一刻,他第一次感受到根脈相連的親情竟如此厚重。
△邱慶齡第一次走在淮安張莊村的土地上,激動與喜悅交織
2022 年 8 月,邱慶齡收到來自台灣高雄表妹周士岚的消息,希望他能找找爺爺周益方(邱慶齡喊周益方爲外公)在江蘇淮安的親人,邱慶齡一口應下,一場橫跨三代人的尋根之旅就此啓程。
初次見面:" 外公,我終于來到了你的家鄉 "
2023 年 2 月 28 日,淮安市淮陰區徐溜鎮張莊村,周心和與李巧英早早等在自家院子門口,盼望着親人的到來。27 日,邱慶齡從上海出發,坐高鐵前往淮安市,28 日坐面包車一路颠簸到了徐溜鎮張莊村。當雙腳踏上張莊村的泥土地,望着田地上的農家小院,看到門口等着的舅舅、舅媽和村民們,他忍不住哭了出來,哽咽地說:" 我現在才能體會外公跟我說,從台灣回家鄉一趟不容易。我今年已經 42 歲了,終于來到外公的家鄉。"
△邱慶齡和舅舅周心和初次見面,兩人都止不住地流淚
紅磚堆砌的農家小院,邱慶齡和周心和一見面就緊緊擁抱在一起," 回來了好,回來了好。" 周心和重複着簡單的話語,傳達着深深的牽挂。" 我是你的外甥!"" 我知道,終于回來了。" 兩代人,從未見面,卻從簡單的話語中立即認定了對方。
△邱慶齡和舅媽李巧英擁抱在一起
周心和帶着遠道而來的邱慶齡走進供堂。面對周益方的黑白照片,邱慶齡摸着胸口外公送的吊墜說:" 外公,我今天來到了你的家鄉,幫你實現了回家的願望,我也尋到了自己的‘根’。" 三鞠躬後,邱慶齡獻上捧了一路的鮮花,從口袋裏掏出一張從台灣帶來的外公彩色舊照,放在了供牌前。
△邱慶齡給外公周益方獻花
邱慶齡知道這次見面非常難得,所以他帶來了一些外公在台灣拍的照片,和舅舅家留存的照片放在一起,一家人坐在院子裏,一張張翻閱。" 這個是我孫女,這個是我,這個是大閨女 ……" 從未見過面的一家人,看着照片,拉近了彼此的聯結。
△邱慶齡和舅舅周心和一家看老照片回憶過去
" 舅舅,我給你帶了一個手鏈,是外公以前在佛光山求來的,我想給您戴上,讓這根繩子将我們緊緊連在一起。" 邱慶齡拿出外公留下的一串紅繩手鏈,在台灣收拾遺物時看到這串手鏈,邱慶齡就産生了将它帶到淮安送給舅舅的想法。他仔細地給周心和戴上," 希望我們再也不要分離。" 邱慶齡嗚咽着說。
△邱慶齡給舅舅周心和系上紅手鏈
一家人坐在院子裏的木闆凳上,留下了第一張合照。邱慶齡将照片打印下來,拿出随身帶着的小相框,裝在了裏面。
" 你以後每年都過來,我們都歡迎你。" 周心和用最樸實的言語表達着喜悅。
尋到親人的邱慶齡,随即給台灣的家人打了視頻電話。邱慶齡的父親作爲家庭成員代表,問候了周心和一家:" 我身體不好所以不能來,我們全家心裏都很挂念你們,過段時間,想請你們來台灣看看。" 他告訴周心和,老人在世時,常常念叨在大陸的親人,今天的尋親,會是相隔兩岸的一家人重新聯系在一起的起點。
△邱慶齡和舅舅周心和一家與台灣親人通話
尋親緣起:三代人,割舍不下的根脈牽絆
2022 年 8 月,中秋節前夕,邱慶齡在大陸參與了一場台胞尋親的節目錄制,在台灣高雄的表妹從社交媒體上看到了他發的錄制花絮,發來了消息," 哥哥,你還記得爺爺的家鄉江蘇淮安嗎?可不可以幫忙找一找爺爺在大陸的家人?" 表妹周士岚今年 30 歲,從小在台灣長大,小時候常聽爺爺周益方講過去在大陸的生活,對爺爺的家鄉充滿好奇。2002 年,爺爺在台灣家中去世,20 多年來,周士岚一直沒有忘記爺爺口中淮安的美食、美景," 尋根 " 的願望愈加強烈,表妹的願望加速了邱慶齡一直以來想要尋找外公在大陸親人的腳步,2022 年 11 月,他決定空出一段時間,專注于尋親。終于,在 2023 年 2 月 28 日,二人的心願在淮安張莊村得以實現。
2 月 28 日,淮安市徐溜鎮張莊村,周心和與李巧英早已等在自家院子門口,盼望着來自台灣親人的到來。
周心和是周益方的兒子,1947 年周益方離開淮安時,他才兩歲,對于父親模糊的記憶,随着時間的推移,隻能靠老照片記起片段。1985 年,40 歲的周心和突然收到一封來自台灣的信件,信裏訴說着對家人的思念和關心,也表達了以後一定會回淮安張莊村看一看的願望,這封信正是已經離家 38 年的父親周益方寄來的,周心和塵封的記憶被打開。1988 年,離開家鄉 41 年的周益方,第一次重新踏上故土,從台灣到香港轉機,抵達南京後再坐大巴輾轉到淮安的張莊村,耗時 3 天。當時周益方是何種感受,如今已不得而知,但此後 9 年,周益方幾乎每年都要從台灣回淮安一次。
如今 78 歲的周心和,記得父親每次回來都會給他們看在台灣拍的照片,有時會呆上兩三個月,家裏人也開始習慣有這麽一個在台灣的親人。
1998 年,淮安的家中換了電話,在台灣的周益方聯系不上家裏,因爲諸多原因從此斷了聯系。2002 年,周益方在台灣去世,他生前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聯系上在淮安的親人。
周益方離世時,邱慶齡 21 歲,表妹周士岚 9 歲,當時的他們難以體會這種根脈相連的感情有多厚重,但十年後,當邱慶齡爲了追逐夢想來到大陸發展後,聽過也見過許多台胞尋親的故事,他愈加感到兩岸同根同源不可分割。
" 我總是看别人尋親,幫别人尋親,今年我一定要爲自己在大陸尋親尋根。"2022 年 11 月 4 日,經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三級台辦工作人員及鎮村幹部的 " 牽線搭橋 ",邱慶齡終于與周心和取得了聯系。
尋親過程:一場接力尋親,讓台胞尋根收獲大團圓結局
說起這次尋親的故事,邱慶齡回想起來覺得就是一個字 " 快 "。" 江蘇省台辦得知我想要尋親的消息後,立馬就幫我聯系了淮安市台辦,整個過程大約一周。" 據邱慶齡之前了解到的信息,台胞尋親通常要 1 年左右的時間,這次的速度大大超出他的預料。
淮安市淮陰區徐溜鎮黨委委員石雲告訴記者,當時與邱慶齡聯系溝通後發現,能夠獲取的有效尋人信息很少,隻知道邱慶齡已故的外公叫 " 周逸芳 ",原籍淮安,在老家還有一個兒子,卻不知道名字。
邱慶齡回憶道:" 外公‘周逸芳’是當時的淮陰縣人,他在世時曾說過,自己在淮安老家時去過一個叫‘望仙巷’的地方吃豆腐腦,味道特别好。 " 淮陰區根據這些信息,隻查到一個叫 " 周孟方 " 的人,回家探親的事也有,但名字對不上。
這時淮陰區台辦工作人員吳雪峰的一個猜測爲尋親的困難帶來了轉機。" 我們過去都是手寫錄入的原始資料,20 世紀八九十年代,所有台胞回鄉探親的詳細情況在上面都有記錄,‘周孟方’的‘孟’字乍一看是‘孟’,細細辨别卻有點像‘益’,我猜測‘周益方’很有可能就是邱慶齡要找的人。 " 後來經查詢,她發現 " 周益方 " 于 1988 年至 1998 年期間曾 9 次回鄉探親,其在台配偶姓名等信息與邱慶齡提供的一緻。
淮陰區徐溜鎮黨委委員石雲等當地鎮村幹部得到消息後,上門核實。" 周心和雖然 70 多歲了,但身體健康,記憶力也很好,他明确地告訴我們,他的父親周益方去了台灣。這件事就此水落石出。" 石雲告訴記者。原來,1949 年,周益方因曆史原因去了台灣,名字變成了 " 周逸芳 "。後來,周益方在台灣定居。1988 年,周益方有了回大陸家鄉探親的機會,因爲十分挂念淮安的妻兒,便迫不及待地回來了。但後來,又因爲種種原因和家人失去了聯系。2002 年,周益方帶着遺憾去世,于是有了如今家中孫輩的 " 接續尋親 "。
現在,這個尋親故事有了團圓的結局,所有參與者都十分欣慰,作爲故事的主人公之一,邱慶齡的感受更加深切。" 我來大陸十多年,在大陸有了自己的小家,尋親的故事讓他深切感受到,無論身在何處,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 如今,邱慶齡已經尋到了自己的 " 根 ",正計劃通過自己在大陸的便捷性,幫助更多台灣年輕人在大陸尋親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