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作者 | 藍貓,編輯 | G3007
提到 " 容貌焦慮 ",很多人聯想到的是青春期和年輕人對自己外貌的不滿,這些焦慮的導火索可能是幾顆紅腫的青春痘,可能是熬夜帶來的黑眼圈,也可能是塞不進辣妹裝的腰圍。
有心理學家指出,完全不焦慮是不可能的,适度的容貌焦慮是正常的,反映出的是年輕人對自己更好狀态的追求,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畢竟如果是在溫飽都無法解決的惡劣環境下,沒有人會關心外貌美醜;但過度的焦慮不僅會心理失衡,還會使人将過多的精力用來追求外表的完美,繼而影響到對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感知。
如今,容貌焦慮逐漸低齡化,甚至已經蔓延到了低齡兒童身上,不少商家正在利用這樣的焦慮收割家長的錢包,除了常規的護膚品外,兒童彩妝類産品、兒童面膜正在淘寶熱賣,銷量動辄上萬,不少商家打出了「會化妝的孩子更自信」、「滿足女孩子的公主夢」等 slogan,買家秀裏也充滿着女童化妝的視頻和照片。那麽,兒童是否真的需要這些化妝品,到底是誰在制造兒童容貌焦慮?
01 兒童化妝品熱賣,會化妝的孩子更自信?
最近一周,淘寶 " 兒童化妝品 " 搜索指數上升了 264%,淘寶的熱搜榜這樣解釋:「爲兒童專業化妝做的定制化妝品,安全配方、專業搭配、多場景适用,一套即可。」這類商品讓人屬實有點摸不着頭腦,兒童爲什麽需要專業化妝?兒童化妝的場景是什麽?
在淘寶搜索 " 兒童化妝品 ",不少商品已經銷量過萬。
這些兒童化妝品大多數都是彩妝套盒的形式,外觀上大量運用了芭比、冰雪奇緣、迪士尼公主等低齡兒童喜歡的元素,内容物則包含了唇彩、粉底、眉筆、眼影、腮紅、亮片、指甲油等,幾乎是一次配齊全套化妝品,價格數十元至兩三百元不等,評論區不少買家秀曬出了自己年幼的女兒煞有介事的對着鏡子抹口紅的樣子,評論區也充斥着「沒有哪個孩子不喜歡化妝的」、「女孩子愛美,要從小培養」之類的觀點,稚嫩的面容搭配着烈焰紅唇,這樣的 " 成人化 " 多少讓人覺得有些違和。
盡管這類商品在詳情頁中标注了小金盾(兒童化妝品),并宣揚自己的兒童化妝品食品級、安全無毒、可水洗卸妝、指甲油可撕拉,但稍微了解一下 " 小金盾 " 就會知道,強調小金盾隻是一種營銷方式。
2022 年 1 月 1 日開始實施的《兒童化妝品監督管理規定》指出,兒童化妝品應當在銷售包裝展示面标注國家藥監局規定的兒童化妝品标志(" 小金盾 ")," 小金盾 " 是兒童化妝品區别于成人化妝品、消毒産品、玩具等其他易混淆産品的區别性标志,非兒童化妝品不得标注這個标志。簡單來說,化妝品包裝上标注 " 小金盾 ",僅說明這個産品屬于兒童化妝品,并不代表該産品已經獲得監管部門審批或者質量安全得到認證。
有不少家長表示,這些兒童化妝品隻是給孩子當玩具玩。家長這種不以爲然的心理也給了一些不良商家可乘之機,将兒童化妝品歸類爲兒童玩具,降低了檢測标準和安全等級,這類彩妝玩具中可能存在重金屬超标的問題,對兒童的身體健康存在不小的威脅。目前市面上的不少兒童化妝品都是由玩具生産商生産的,連 " 妝字号 " 都沒有,更别提符合兒童使用的标準了。
這真是一個既雙标又魔幻的世界:在短視頻平台、社交平台上盛行着各種孕期哺乳期禁忌的謠言,甚至孕媽能否化妝染發都會引起家庭矛盾,但這些價格低廉成分不明的兒童化妝品又被作爲禮物送給低齡兒童,被直接塗抹在身體上,甚至可能被吃進去。
即使産品足夠安全,價值觀導向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一款兒童彩妝套盒的淘寶首頁寫着「會化妝的孩子更自信」,将 " 自信 " 的性格特質與 " 是否會化妝 " 聯系在一起,這種奇怪的邏輯正在誤導家長和孩子,似乎化妝和自信之間有什麽必然聯系,潛台詞是會化妝→更漂亮→更有自信?
過于強調外貌修飾對個人性格特質的影響,必然會造成對其他性格影響因素的忽視。這也是一個雙标又魔幻的點:在 " 掃興父母 " 作爲主流、教育資源極其内卷的東亞社會裏,孩子們既不能正常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又要努力在學業、課外班上有所建樹,這麽多與性格相關的因素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爲什麽會認爲自信跟 " 是否會化妝 " 有關?
除了彩妝套盒外,兒童面膜的銷量也在逐漸攀升,根據魔鏡市場情報推出的《2023 年 H1 消費新潛力白皮書》顯示,今年上半年,在母嬰賽道,兒童面膜已經超越兒童奶粉和寶寶餅幹,成爲增速最快的細分品類,增長率達到 218.2%,GMV 爲 0.16 億元。
雖然 GMV 數據還不高,但是兒童面膜顯然已經在兒童護膚品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
關于面膜對皮膚護理是否有效,這很難評價。已經有衆多研究表明,面膜的實際功能主要是暫時性地補水,面膜敷太多的話,皮膚結構會變疏松,皮膚屏障和保護作用會減弱;而兒童的皮膚屏障作用、鎖水功能相比成人都更好,不需要進行特别護理,簡而言之,兒童面膜無非是商家營造出來的一種需求。
在淘寶很多兒童面膜的商品名稱裏,包含了 " 女孩 "" 女寶寶專用 " 等字樣,宣傳界面也是女童的形象,這也是一種刻闆的性别暗示:女孩比男孩更需要進行皮膚保養。
那麽,低齡兒童真的需要這些化妝品嗎?根據《兒童化妝品監督管理規定》,0-3 周歲的嬰幼兒用化妝品功效宣稱僅限于清潔、保濕、護發、防曬、舒緩、爽身,3-12 周歲的兒童用化妝品功效宣稱可以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卸妝、美容修飾、芳香、修護。
也就是說,3 歲以下是不能使用彩妝産品的,3 歲以上兒童可以使用一些安全的彩妝用品。當有舞台表演、節日裝扮等需求時,兒童彩妝類用品還是有必要的,但絕不是日常需求。将化妝與自信聯系在一起,尤其是與女童聯系在一起,無疑是針對兒童容貌焦慮進行的收割,同時也是一種性别的刻闆印象。
02 最容易容貌焦慮的一代人做父母了
80 後、90 後大概是最容易容貌焦慮的一代人,而現在,這一代人開始做父母了,他們的容貌焦慮正在傳遞給自己的子女。
在大多數 80 後、90 後女性的未成年時期," 想要變漂亮 " 就是有罪,甚至 " 漂亮 " 本身就是原罪,在小學中學階段,必須要穿完全不顯身材的寬松校服,頭發剪短到耳朵,鞋子可能都要統一,甚至有的女孩子隻是因爲更出衆的容貌或者更早發育的身材就會被蕩婦羞辱。
等到高中畢業上了大學,脫離了唯分數論的環境,突然風向逆轉,「大學是一所美容院」、「女孩子不能不化妝」、「化妝出門是對他人的尊重」,大家又開始減肥、學化妝、學穿搭、甚至做醫美整形等。
而自媒體興起的當下,出現了一大批顔值博主、時尚博主、美妝博主、穿搭博主等靠外貌吃飯的人,而這些人又在不斷傳遞「美即是正義」、「女人必須變瘦變美」的信息,吃到外貌紅利的人爲了繼續獲取流量在大肆宣揚外貌帶來的好處,沒有吃到外貌紅利的人在這種洗腦下認爲隻要自己外貌變得好看就可以吃到外貌紅利。
(小紅書上的 " 聽勸,求改造 " 筆記)
「自己淋過雨,所以總想爲孩子撐把傘」,這波容貌焦慮的父母笃信隻要擁有更好的外貌就可以擁有更加順遂的人生,早早地對孩子的外貌進行管理,對孩子的審美進行規訓,容貌焦慮成爲了一種代際遺傳。
擁有美貌自然是好的,但美貌在任何時代都是稀缺資源,過度追捧稀缺資源隻會造成更嚴重的内卷。美顔 P 圖、化妝、醫美,使得很多人誤以爲美貌變得常見,因而對自己外貌不完美的地方産生了過多的焦慮,甚至會引起心理障礙。
心理學上存在一種想醜綜合征,患有這種心理疾病的人,對自己外表的某些部位持有嚴重誇大的缺陷偏見,表現爲對這些 " 缺陷 " 的厭惡、反感、羞辱,甚至深受這種觀念的折磨而誤入歧途。在很多關于容貌焦慮的讨論中,很多人焦慮的點都非常的微不足道,比如發際線、黑眼圈、法令紋、頸紋等,有人甚至會因爲手指甲、腳趾不好看而自卑,而在周圍人看來,這些 " 缺點 " 根本沒有當事人想象的那麽嚴重。
從更深層次來講,「美」原本是沒有标準的,但在父權制社會,「美」被男性凝視禁锢在了一個固定的範圍内。女童裝扮的「成人化」、年輕女性追求的「白幼瘦」、已育女性追求的「去媽味」,無一不是按照父權制審美形成的社會化審美。笃信「化妝可以讓孩子更自信」的年輕媽媽們,大概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讓年幼的女兒迎合男性凝視的審美。
有焦慮自然有人利用焦慮,顔值經濟便是在容貌焦慮的基礎上繁榮起來的。減肥、護膚、化妝、植發、整形,各個細分領域都催生出了巨大的市場規模。美貌原本是沒有标準模闆的,一旦用「顔值」來形容,便開始有了分數,有了 " 提升空間 ",而外貌的攀比是無止境的,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的投入帶來的收益如何衡量,也未可知。
03 容貌焦慮的代際遺傳,是時候結束了
近年來,爲了反抗父權制審美,社交媒體上興起了一波「服美役」的讨論,「服美役」化用了「服役」一詞,将化妝、穿搭、醫美、整容等爲美而做出的努力看作是迎合父權制社會的苦差。
于是,爲了擺脫男性凝視、争取女性自由,不少人提出拒絕「服美役」,努力捍衛不美的權利。在一些拒絕「服美役」的極端女性主義看來,所有爲了變漂亮所做的舉動都是在「服美役」,包括穿裙子、留長發等。
然而,這樣的無差别攻擊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厭女,從父權制社會對女性的客體化變成了極端女性主義對女性的客體化,這種非黑即白的二元叙事,變成了女性内部相互攻擊的工具,被指責者幾乎無力反抗。
對美的追求有沒有錯?當然沒有,愛美是人的天性,但在追求美的路上,也不妨思考一下,你所追求的美到底是什麽?你所花費的時間精力使你快樂了嗎?
容貌焦慮的父母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必然會過度放大外貌的重要性,拒服美役則是在壓制人類天性裏對美的向往。我們要做的,是重新審視追求美的行爲、重新思考追求的動機;嘗試接納原本的自己,放棄那些出于迎合、讨好的「美」的奴役,堅持那些出于自愛、自重的「美」的追求。
容貌焦慮已經成爲了當今社會的集體潛意識,這不是你的錯,但這樣的代際遺傳是時候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