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 3》1 月 8 号在萬衆期待中上映,演員還是原班人馬,觀衆觀看起來不用再費力重新認識角色人物,不過也有不少人在吐槽梁思申的扮演者該換個人了,與原著中的梁思申相差甚遠。
電視劇和原著中的梁思申到底差在哪呢?
首先,外貌神态的不符。原著中有一句關于梁思申的外貌描述,是借着李力的嘴說出來的,原文是:" 赫本來了 "。
奧黛麗 · 赫本有着一雙清澈的大眼睛、精緻的臉龐、修長的身材,以高雅的氣質與有品位的穿着被世人所熟知。
原著中的梁思申就和赫本的氣質一樣,優雅又不失美麗,真正優雅的人不會和别人逞一時嘴快,即便意見相左,也爲微笑面對,優雅的講出自己的想法。
而劇中梁思申的扮演者楊采钰雖說長相靓麗,北影畢業的她身材也很好,留學海外的經曆,似乎是梁思申最合适的人選。
但細品原著,就不難發現,楊采钰與梁思申相比,少了一分優雅,多了一分傲慢挑釁的味道,而且楊采钰在嘴唇緊閉,嘴角微微上揚的時候,會無形中給人一種壓抑感。
梁思申傲慢挑釁的味道和她的生長環境是分不開的。
梁思申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優渥家庭,因爲是個女孩,注定不被爺爺待見,後來按照母親的意願,隻身一人去了美國讀書,受了很多苦,特别是外婆去世後,與親戚們上演争奪财産的戲碼,也讓梁思申很早就看清了人情冷暖。
後來,梁思申通過自己努力學習,在華爾街的艱苦打拼,才有了回國時大家看到的梁思申的成功女性的一面。梁思申的傲慢和挑釁其實是對曾經那些對她不友好的人的一種本能反應。
楊采钰扮演的梁思申似乎傲慢和挑釁太多了,反倒失了優雅的味道。
其次,劇中的梁思申太過張揚,太過自我。
宋運輝第一個喜歡的女人既不是發妻程開顔,也不是相差 7 歲的梁思申,而是金州廠劉總工的女兒劉啓明。
劉啓明外表高冷,内心卻很單純,三言兩語就被虞山卿給迷住了,做了虞山卿的女朋友。
梁思申去美國讀書,第一次回國的時候,因爲宋運輝并不在金州,兩人最終沒有相遇,反倒是見到了宋運輝之前愛慕的劉啓明。
她對劉啓明冷嘲熱諷,調侃說内衣穿錯了,穿無袖衫,是不能有腋毛的,一時間讓劉啓明羞愧不已,掉頭就跑掉了。
表面上看是梁思申太過于正直,口無遮攔的說了實話,實則是她太自我了,隻考慮用自己的方式爲宋運輝出氣,并沒有考慮過别人的感受。
原著中的梁思申卻是很有觀察能力和大局觀的,知道什麽時候做什麽樣的事最爲合适。
梁思申第一次去宋運輝家時,爲了打消程開顔的猜忌,故意拉着楊巡的妹妹一起去,從這一點上看,原著中的梁思申要比電視劇中演繹的要可愛得多。
再次,楊采钰演繹得太過于本色,沒有向原著的梁思申靠攏。
雖然電視劇的劇情與原著比,改動很大,但人物本身的性格特點還是在的,演員在演繹時,還是需要遵從原著的角色特點,而不是自己直接本色出演了。
阿耐的小說擅長塑造獨立成功的女性,像《不得往生》的許半夏,《歡樂頌》的安迪,《都挺好》裏的蘇明玉,《大江大河》中的梁思申。
從原著中,大部分精彩的橋段都是圍繞梁思申展開的,她那種自帶的家庭背景、多年打拼積攢的思想和品位、多年教育沉澱的思想都是她迷人的一部分。
原著中關于梁思申總共有三條主線貫穿。
其一,是梁思申與宋運輝的愛情線。宋運輝與程開顔離婚,用盡手段将後路斬斷,先是把程開顔調回原來的運銷科部門,爲的就是讓程開顔沒有像幼兒園那樣的寒暑假,減少和女兒接觸的機會 ;然後就從程開顔身邊的人下手,把她的哥哥調到了車間可有可無的位置,一路強勢打壓。
另一面,宋運輝借着去上海出差,又和梁思申同遊西湖,定情終身。
梁思申主動的一句 " 我愛你 ",并獻上公主之吻,兩人便順理成章的走到了一起。
宋運輝想着工作平步青雲,便檢舉了馬廠長在日本嫖娼,馬廠長下馬,宋運輝頂替了他的位置,事與願違,上面又空降了邵廠長,讓宋運輝英雄無用武之地,最後還是借着梁家的關系,破例升到了廳局級的副職。
其二,是梁思申與楊巡之間的合作關系。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個人還不能自己創業成立公司,梁思申是美籍華人,正好兩個人合資成立公司。
梁思申因爲工作繁忙,此次合作隻進行了投資,經營權全部給了楊巡。
梁思申單純,但梁父并不單純,擔心女兒被人騙,便一同回國來查賬,果然在巡查過程中,發現楊巡做假賬的事實。梁父要求女兒撤資追債,楊巡也爲此跪在了梁家門口。梁思申和楊巡兩人漸行漸遠。
其三,便是梁思申自己回國發展的道路。
不屑于家族的背景,想要憑借自己做出一番成績,到後來明白如何運用家庭的背景優勢來實現心中的夢想,起初對楊巡個體戶的憤憤不平,拔刀相助,到後來看到他們身上與生俱來的缺陷。
梁思申從崇拜仰望宋運輝,到後來明白宋運輝作爲平常人出身,身處其中不得不爲之的無奈;從一個看不起發展中國家的留洋女變成一個對國内未來充滿憧憬的獨立女性。
電視劇《大江大河》中的梁思申并沒有原著中描述的那樣立體豐富,活靈活現,像梁思申所處的時代背景、回國以後心裏上的不适應以及面對不同的環境欠妥的處事方式,好在梁思申在不适應中找到了平衡點,最終利用先天的家族優勢實現自己的夢想。
當然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此,你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