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刷手機,偶爾會刷到一些爸爸帶娃的 " 搞笑視頻 "。
爸爸帶娃在小區長凳上曬太陽,一邊刷手機,完全沒留意娃的半截身子已經滑到嬰兒車外。
爸爸帶娃坐小電動,停下來聊天的間隙,娃扭動油門把手,整輛車失控飛出 ……
看到最離譜一個,爸爸帶娃出門,把半歲大的娃落車裏半小時,被媽媽 " 罰站并全網通報批評 ",配的還是搞笑 BGM。
評論區網友驚出一身汗,但凡天氣熱點,在車裏悶上半小時,孩子小命就沒了啊。
這些視頻一邊分享各種驚心動魄帶娃名場面,一邊調侃 " 爸爸帶娃主打潦草 "" 爸爸帶娃活着就行 ",把爸爸帶娃當成流量密碼。
有驚無險的時候,這些是搞笑視頻是段子,一旦出現意外,那就是熱搜上那個生死未蔔的 4 歲小女孩。
僥幸當尋常,危險當樂趣?
《大宅門》裏有個小故事,白家姑奶奶雅萍逗自家兒子,把他抛起來又接住,逗得嬰兒和一旁的白景琦都很開心。結果白雅萍一分神,将親生兒子摔死在地上。
後來關白兩家許多恩怨情仇,都圍繞着這個凄涼而荒誕的線索展開。
孩子身體比成年人弱小,心智也沒有成年人成熟,無論是爸爸帶、媽媽帶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都應該被特别呵護,從來沒有 " 主打潦草 "" 活着就好 " 這個說法。
炒作爸爸帶娃 " 犯蠢 ",将孩子作爲制造笑料的工具,在反複的調笑中," 父親 " 的角色概念也被異化和解構了。
許多爸爸的 " 不會帶娃 ",具體表現在基本生活能力缺失、基本育兒常識缺乏、基本安全意識不存在等等。
我們對這些爸爸的 " 不會 ",要做的是批判和引導,如果總被輕飄飄地玩成段子,父親的責任也在娛樂中被消解了。
更何況許多小視頻,一眼能看出是擺拍,爲了炮制傳播點,将小朋友置于可能的危險中,這本身就很缺德。
媽媽也不是天生會帶娃的
上一代女性,默認帶孩子是自己的工作,再苦再累都是隐忍,我們這一代女性開始意識到男性也應該分擔育兒,但仍然在 " 男性不擅長育兒 " 的觀念誤區裏。
這種觀念深入人心,造成兩種結果:
一是更多父親因此擺爛,甚至以 " 糙老爺 " 爲榮,造成更多孩子受傷、丢失甚至死亡的悲劇;
二是大量年輕媽媽更不放心爸爸帶娃," 喪偶式育兒 " 更普遍了,父職缺失愈演愈烈。
雙重惡性循環之下,性别議題和家庭議題中的矛盾自然也就更加尖銳了。
《再見愛人 3》裏,老劉就是一個 " 主打潦草帶娃 " 的爸爸,而傅首爾就是那個 " 搞笑吐槽 " 的媽媽。
她對外狠狠吐槽喪偶體驗,行動上卻對老劉呈現一種 " 放棄 " 和 " 割裂 " 的姿态,久而久之,老劉可能真覺得 " 鹹魚爸爸 " 是大家對他的誇獎。
走到《再見愛人》這一步,傅首爾才告訴大家,她對老劉有多不信任呢?
就是她想到自己有一天可能會有什麽意外,甯願把年邁父母和孩子托付給兩個好朋友照顧,也不放心托付給另一半。
上野千鶴子說:" 一人一殺從家庭開始改變社會 ",傅首爾在辯論場上咄咄逼人,但她似乎從來沒有強勢要求過老劉完成父親的育兒責任。
我認爲有必要把整個邏輯撥亂反正。
我們在思考 " 爸爸帶娃 " 時候,應該首先考慮一個好爸爸應該是什麽樣的,并以此爲基準對爸爸們提出要求。
首先不存在 " 該不該讓爸爸帶娃 " 這種荒謬的問題,帶娃是法定義務,更是道德義務,不管你願不願意,擅不擅長,都得做而且必須做好。
沒有誰天生會沖奶粉換尿布拍奶嗝的,但孩子出生了,母親要學會,父親也要學會,誰幹不好都不是笑料,而是羞恥的事情。
其次,爸爸帶娃确實是和媽媽有所不同的,但無論誰照顧孩子,專心、負責、靠譜和有耐心都是起碼的标準。
母親在生産以後,在荷爾蒙作用下母愛爆棚,對孩子生活起居的每一個環節都事無巨細,這是本能的一部分;
父親沒有經曆十月懷胎的過程,也沒有激素潮汐,所以需要更多的後天學習,才能懂得如何與一個 " 陌生 " 的小生命相處,如何去改變自己的習慣、花費更多時間去理解 Ta 的需求。
平心而論,這個過程确實比母親要長,但人類進化了上百萬年,對偶婚的習俗也形成了數萬年,父愛也同樣是本能的一部分。
社會化進程完全足夠讓正常的男人快速完成這種學習,誰要是說他 " 學不會 ",那大概是沒有進化完。
爸爸帶娃到底該主打什麽?
都是孩子的監護人,父母的責任應該是相當的,頂多是在分工上有所不同。
要是媽媽更擅長烹饪,那就主打孩子的一日三餐,爸爸更擅長教育,那就請他好好研究英語分級閱讀奧數和作文教材,然後主打輔導功課。
就我目前看到的,大部分隻要是和孩子相關的事情,都是媽媽在負重前行。
可孩子的成長中父親是不可或缺的啊!許多年輕人尤其是女孩所謂 " 原生家庭陰影 " 中,父親角色的缺失和扭曲恐怕是占比最大的誘因。
許多育兒專家也提到了,現在許多家庭對孩子的照顧有點過分細緻了,爸爸帶着孩子去滾一身泥,或者幹一些母親、祖母不讓幹的事,完成一些 " 小冒險 "…… 适當的 " 潦草 " 對孩子的性格成長都是有益無害的。
可是,專家們說的是 " 在安全尺度之内 " 和 " 專心陪伴之下 " 這個前提不能夠省略!
把四歲的孩子單獨扔在海邊,這還是 " 帶娃 " 嗎?遺棄也就這麽幹的啊!
什麽樣的爸爸是好爸爸,人們心裏都是有尺的。
影視劇裏的爸爸們也不完美,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用不用心一目了然。
去年看《以家人之名》,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僞骨科劇情,而是塗松岩飾演的那個開面館的爸爸,把三個孩子的生活都照顧得停停當當,甚至還能夠體察他們内心的小情緒。
《請回答 1988》裏,德善的父親成東日說:" 爸爸也是第一次當你們的爸爸 ",父親和母親都是不是完美的,正如我們作爲孩子不是完美的一樣。
所謂家人,是一群需要學着着不斷靠近,又不刺傷彼此的刺猬,誰都有一個學習的過程。
我相信,世界上大多數的爸爸,都是可以 " 合格 " 的。如果社會不再爲他們制造各種 " 借口 ",不再宣揚跨越安全底線的 " 潦草 ",這個世界也會變得更好。
E 姐結語:
我身邊有些朋友,當媽後就從線下社交中消失了,有時休息日也分不出身來吃個下午茶,問她們把孩子交給老公不可以嗎?
她們會說:" 孩子還小,放心不下。" 我想,要是連讓伴侶看半天娃都不放心,當初是怎麽有信心跟他生孩子的 ?
犧牲的不僅是個人時間,還有職業生涯。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一位叫戈爾丁的女性,她曾觀察發現女性的生育已經成爲她們職場上的 " 隐形天花闆 ",而男性則幾乎不受影響,這可能是職場女性不願生娃的真相。
我想如果男性也能在家庭分工中承擔好自己的責任,女性倒也不用做到不婚不育保薪水這一步。
反過來,如果在他身上連這樣的責任感都看不見,勸大家換個進化完成的人類結婚。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你認爲爸爸帶娃應該主打什麽?
來評論區說說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