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裡,新年向來是團聚的好日子。
但在越南的一個村落裡。
新年,卻是離别的日子——
新年是搶新娘的季節
是的,不是你情我願的 " 嫁娶 ",而是以命相拼的 " 搶親 "。
全程不顧女孩的哭喊掙紮,幾個人擡起就走。
而這一幕,還是在女孩家人的默許和嬉笑下完成的。
說的是越南一部曆時 4 年拍攝的紀錄片——
《迷霧中的孩子》。
2021 年上映,最近在豆瓣的口碑電影榜上連續霸榜三周。
不是恐怖片,卻看得人脊背發涼。
很難想象,在 21 世紀的法治社會,強取豪奪的荒誕現實依然存在。
無論是新年還是成婚,本都是值得慶賀的喜事。
可作為早被習以為常的傳統陋習," 搶婚 " 卻是曆代無數女性噩夢的開端。
在本該喜氣洋洋的氛圍裡,成為最刺眼的一抹紅色。
紀錄片裡的女主人公,叫琪。
在被綁架之前,要不是跟新娘二字挂鈎,很容易讓人忽略她還隻是個 14 歲的孩子。
原本,她的童年除了幫農時的忙碌,還剩下些僅屬于孩子的簡單快樂。
可以跟其他孩子一起嬉戲做花燈。
或者學着大人的模樣,臭美地打扮自己。
一切看似跟無數剛邁入青春期的女孩無異。
可在這個村的男人看來,卻是一個女人 " 成熟 " 的信号。
于是夥同一群人上門強行 " 采摘 " ——
她的童年,便驟然消失于此刻。
往後,她還是頂着稚嫩臉龐,卻比農忙時的小大人身影違和得多:
身份已被換成了與其年齡不符的人妻、甚至人母。
這是越南赫蒙族很多女性的常态——
被 " 搶婚 " 的女孩幾乎都是還在上學的年紀,就被擄去做妻子。
像琪的姐姐 14 歲就被搶婚,17 歲就已經懷二胎。
當地的 " 搶婚 " 習俗十分簡單粗暴。
毋甯說,是當地男性的 " 購物 " 方式十分便捷。
就拿琪的一個叫旺的男網友來說。
如何讓陌生網友變成自己的新娘,僅需三步。
第一步,試探。
倆人見完面,見琪同意跟自己合照牽手,就領着她到更遠的地方約會。
第二步,扣留。
直接把女孩領回家住上一晚,目的是對外宣示關系。
到了第三步,隻需要在隔天登門提親,走走過場,就可以跟女方家談 " 買賣 " 條件了。
你看,不到兩天時間,就能讓兩個陌生人立馬結成夫妻。
如此粗暴和倉促,與其說在戀愛婚嫁,不如說是在設套誘騙。
也即,利用年輕女性誤把圈套當遊戲的 " 信息差 ",再出其不意使詐。
更有甚者連套都懶得設,看上就開搶。
像琪的爸爸,當年就是趁琪媽媽出門的功夫就把人綁架回家。
不難發現,琪和旺一家對這段感情的界定,是存在偏差的。
旺認為琪同意跟自己走,就等于可以 " 搶婚 " 的程度。
在他家人看來,甭管對方意向如何,隻要完成了提親這一動作,就意味着可以直接開搶。
盡管被琪媽媽以學業為由婉拒,但男方家人依然理直氣壯地一口咬定倆人的關系。
但琪沒想到,一切竟然發生得這樣快。
自己隻是在觀望和相處,卻沒想到正在一步步 " 順理成章 " 地掉入陷阱。
直到中招才後知後覺,原來這并非遊戲,而是一旦被看上就必須嫁為人妻。
更直白地說,是賠上一輩子。
就像男性布下的一張以婚俗之名的密集大網,卻不留一絲供給女性緩沖的餘地。
你也許會問,女孩不能拒絕和反抗嗎?
可以,但大多數女孩不敢。
比如琪的同學,庫,她不敢像琪一樣躲在學校,找老師撐腰。
因為一來,會丢了自家爸媽的臉面。
二來,還會被男方家說沒家教。
可見長期形成的陋習早已像一座無形的大山,壓得人不敢喘息,無從抵抗。
可就連女性合理的拒絕,也大有講究。
得言辭委婉、行事圓滑,照顧男方的臉面。
否則,還會被視為做作。
挺可笑吧?
盡管隻是情窦初開的小年輕之間的暧昧,卻一言不合就被強行套上婚姻的枷鎖,被迫接受可預見的被剝削的人生。
而作為受害的一方,囿于保守的家風教育和貞操觀,反過來還得被綁架着講禮數、顧周全。
在一個本應屬于孩子的年紀,被搶婚的女孩不但提前結束了她們的童年。
更是草草定格了她們的未來。
整部片子的荒謬感,除了女孩身份的違和以及拍闆婚事的潦草。
當地男性與女性觀念上的差距,也十分割裂。
這跟有恃無恐的施害者和無力反駁的受害者之間天然存在的反應有關。
他們對兩性關系的認知都淺薄到隻懂得遵循傳統男尊女卑那一套。
比如琪的爸爸。
打着一家之主的名号,隻通過貶損妻兒,或使用暴力尋求優越感。
在旺逗留家中期間,卻不斷跟女兒強調 " 你是女人,不是男人 "。
" 你隻能服從 " 的言下之意,散發着腐朽爹味。
如果旺 " 搶婚成功 ",這或許是旺的将來,也是當地男性的常态。
因為本就處于優勢地位的他們,壓根沒想過改變現狀。
他們的身體誠實地遵循這一 " 傳統習俗 ",但都默契地不願深刻反思自己的行為。
典型的既得利益者。
男性有恃無恐,一邊施害一邊混沌着。
相較之下,女性對于兩性關系的認知和态度則清醒得多。
聚衆唠嗑毫不避諱性話題,張嘴就來。
一些現下時興的清醒發言和反抗舉動,也常常讓人在揪心同時,還能品出些欣慰和驚喜。
最矛盾的,當屬琪的媽媽這類同樣深受婚俗荼毒的過來人。
一方面,對于搶婚習俗,她們默許甚至參與加害。
但另一方面,她們深谙當地男性言行不一的套路,會苦口婆心叮囑女孩要 " 用腦子而不是用下半身思考 "。
因為在淪為幫兇之前,她們也是受害者。
而她們默許,或許可以理解為認命。
自認為沒法逃脫,也沒法教女兒如何徹底自救,便隻能利用過來人的經驗教她們如何最大化地保護自己。
但與其說她們早已服從于這套生存規則乃至麻木。
不如說,她們是被現實擊打後,有意識地感受到迫害,卻隻能無力地清醒着。
無力在于,在我們看來無比荒誕的故事,卻從她們口中被雲淡風輕地說出來,并被漸漸接受。
這比受害者的麻木更痛苦,也更令人揪心。
而這一切被視為正常的表象背後的隐痛,發展至今已然固化,且被套在婚俗這張遮羞布下。
男性像有了保護罩,持續施壓。
女性掙紮無效,苦不堪言。
因此,在這片長期封閉循環的土壤中,到底很難滋養出健康的兩性觀念。
别忘了。
即便孩子們已經用上臉書等社交軟件,打開了更廣闊的社交圈和信息庫。
但在當地,早婚早育依然是再普遍不過的常态。
尤其是男性,他們沒有接收正确健康的情感教育,隻能在父輩言傳身教中,不自覺形成同樣極不成熟甚至畸形的婚戀觀。
即使琪瞪着眼睛反抗,用旺的姓氏稱呼他(在越南這是無禮的行為),旺也隻當對方是在打情罵俏,欲迎還拒。
因此厚着臉皮繼續死纏爛打。
在這婚俗面前,女性的拒絕沒有絲毫分量,總被誤解和無視。
男性卻還誤把無禮當深情,一招耍賴走天下。
愛情對于他們而言,就像擺在面前的一門越級的陌生課題。
躍躍欲試,但都一知半解。
琪被旺扣留家中時,旺看到她給别的男生發消息就氣到錘牆,弄傷自己。
在他的觀念裡,早就默認 " 喜歡就要占有 ",而不是 " 對方無情意就該走開 "。
" 同意牽手和暧昧,就等于可以提親 ";
" 看上哪個女孩,就必須擄來當自己的新娘 "。
在當地男性的集體無意識下,如此霸蠻又自以為是的 " 深情 ",導緻這一樁樁強買強賣的婚事層出不窮。
被困在迷霧中的,何止是誤把陷阱當遊戲的孩子。
對男性而言,迷霧模糊了他們對愛、家,以及女性感受的判斷。
但對女性來說,迷霧遮擋了她們眼下的出路。
有必要表明我的态度:
所謂的搶婚習俗,必須 100% 杜絕于這個世界上。
不是情趣,不是誤會,不是玩笑,更不是什麼狗屁愛情。
搶婚本質上就是一樁樁可怖的暴行。
是赤裸裸的犯罪。
搶,不過是被合理化的剝奪。
剝奪什麼?
——女性對自己人生的自主選擇權。
也就是說,這個打着婚俗名義的搶親行為,本質是剝奪一個女性當人的權利。
尚處童年時期,就被當作勞動力和性資源,供男性物色。
而這種凝視卻抹殺了女性太多 " 本可以 " 的無限可能。
央視新聞也曾報道過一起發生在貴州的搶親案。
一未滿 14 歲的女孩見男網友,卻被男方家人單方面強行認作準媳婦,自作主張放鞭炮(在當地,男方家放鞭炮,意味着倆人成了名義上的夫妻)。
更令人氣憤的是,女孩當晚還遭到男方侵犯。
而女孩及其家人最終也隻能被迫同意。
這門違背當事人主觀意願和法律的 " 親事 ",本質上同樣是以婚俗之名的性犯罪。
更有甚至,綁架不成,還痛下殺手。
2021 年,在盛行 " 綁嫁 " 習俗的吉爾吉斯斯坦,一名 27 的女性艾紮達就因反抗而遭到對方殘忍殺害。
我們不甘于,她們原本可以擁有更多的選擇,卻不得不在暴行之下夭折。
但,是不是隻要保有選擇的餘地,就能成功逃離?
也不是。
按照赫蒙族的搶婚習俗," 新娘 " 的親兄弟姐妹可以勸阻,新娘不喜歡也可以逃跑。
但從表面上看,有時很難說清什麼才是她們的自主選擇,什麼才是她們定義和追求的幸福。
比如,當我看到 14 歲就被搶婚早早為人母的琪的姐姐,如今看起來仿佛笑容依舊。
隻是當局者 " 看起來幸福 ",依然會讓旁觀者唏噓。
她們,是真的幸福嗎?
片中有一處載歌載舞的婚宴場景。
成年男女聚衆喝酒,孩子們唱歌自娛自樂。
籠罩在赫蒙族村民身上的,看似是一種 " 窮開心 ",自得其樂的氛圍。
可仔細一聽,更不如說是自欺欺人。
酒桌上男性侃侃而談的,不過是一些隻為凸顯優越感的玩笑話。
" 你現在結婚了,不能跟其他女生調情,隻能跟老婆湊合湊合 "。
孩子們歌詞裡唱的,也是一種過于寫實的生活狀态,沒有悲傷,也沒有希望。
" 身為窮人,生活是如此艱困。"
不甘和揪心的,是處境不同的旁觀者。
我們不甘于她們過早被粗暴困在被持續剝削的環境中,惋惜她們的 " 本可以 "。
可至于她們,卻并非能如此簡單地意識到那些 " 本可以 "。
她們要麼是不知道,要麼是不相信,或者不敢相信。
哪怕是曾經幻想和願意相信未來有很多種顔色的,也生出一點微小勇氣想往外走出一步的,終究也會被其信任的人(如父母長輩)和整體氛圍擊碎其可能性。
包括本片的主人公,接受過更高等教育的琪。
導演後來透露過她的現狀,因為成績優異獲得免費上大學的機會,但在疫情擱置期間選擇閃婚。
來源 | 豆瓣 @零點倒數
很多人期待着,鏡頭和她的勇敢反抗,可以為她争取更 " 獨立的生活 " ——
繼續接受教育,擁有更多未知的精彩人生。
但她依然選擇在 17 歲嫁人生子,且據說看起來過得很幸福。
當然,我們無權指責,也不該苛求她們的任何選擇。
這也是飄看這部紀錄片時最為無奈、最感可怖的一點。
可怖的不僅僅是對一個人明搶明賣的動作。
更是整個族群氛圍對一代又一代人重複荼毒的惡性循環。
在這裡,教育者和警察并不被信任和重視。
當旺及其家人逗留在琪家裡時,琪躲到學校避風頭,但她媽媽還是生拉硬拽哄騙她回去。
因為比起警察,她更怕丢臉。
去他的警察,她是我女兒
對勸止琪結婚的老師的态度,琪媽也滿是警惕和猜忌——
别聽老師的話
他們希望你完成學業
但他們不關心你的未來
即使後來老師們苦口婆心對兩家人進行了耐心教育和引導,也依然阻止不了搶婚的發生。
暴行殘酷,壓抑人心。
但自甘被剝削、自斷解救通道,更讓人深感無力。
這種局限性,在琪媽媽身上體現得淋漓盡緻。
她其實也想保護孩子。
但她不信任文明法制社會,隻相信自己的人生經驗。
她保護女兒的方式,不是叫琪走出去,遠離這個吃人村莊。
而是親手把琪推進不把女人當人的夫家裡,再打電話教女兒勒緊腰帶,坐近壁爐。
而自以為獲得最大利益的男性群體,通過剝削獲得的虛假成就,不斷尋求向下的滿足。
同樣切斷了人生往後的可能性。
一輩子的樂趣,僅餘吹噓。
建立在新娘一人痛苦之上的集體狂歡,聲量本就懸殊。
怕隻怕,求救聲也會漸漸被歡呼聲掩蓋,直至被視而不見。
目睹此村莊陋習如何吃人的我們,一邊是叫不醒裝睡者的無力。
一邊也如一記響亮的耳光扇在臉上。
不得不反思。
是否我們身邊,也有一些打着傳統幌子,規勸一代代人重複的所謂 " 習俗 ",所謂過來人的經驗。
正在一點點侵蝕着人生的可能性?
它宛如一個漩渦。
父母卷進去了,自己痛苦掙紮半輩子,卻還要把子女也拽進水中。
他們在漩渦裡,看不到子女身後可以有更廣闊的天空,也有更多能救他們逃離漩渦的可能。
年輕人也尚未來得及看看外面的世界,便被早早拖下水。
惡行如此往複。
至于漩渦的中心,可能是貧窮,可能是封閉,也可能是利益捆綁。
更可能是自私、自大、自欺的人性。
迷霧中的孩子,再次跟着前人的腳印,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往旁邊踏出一步,未必是懸崖。
但許多人始終未能踏出這一步。
這才是他們真正沖不破的濃霧——
一個所有人共同編織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