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高若瀛 / 文 羽絨服裏沒有絨,這可能是今年服裝行業被戳破的最大謊言。
11 月 24 日,央視财經暗訪南通部分電商公司發現,爲控制成本,部分商家在線上銷售的低價羽絨服裏,用 " 絲 " 代替 " 羽絨 ",并僞造質檢報告、羽絨充氣标等。此前 11 月初,湖州織裏警方查獲 7 萬餘件劣質兒童羽絨服,吊牌顯示爲 70% 的羽絨絨子含量,但專業檢測顯示基本爲零,添加物多爲以次充好的 " 粉碎毛 "(飛絲)。
一時間,網友全都在家剪羽絨服,隻求懂行的網友分辨那些白色填充物究竟是絨還是絲。隻有朵絨、未成熟絨才能稱爲 " 絨子 ",是羽絨服保暖的關鍵。飛絲指的是從朵絨等絨子上掉下來的單根短絲,不如絨子蓬松,當然也不那麽保暖。更糟糕的是,以絲充絨中的 " 絲 ",可能都不全是鴨絨絲或鵝絨絲,還有雞毛絲、豬毛須、兔毛、羊毛。添加飛絲更大的危害在于,毛片粉碎提取飛絲後,未清除掉混入飛絲中的粉塵,這些粉塵很容易從服裝绗線針孔溢出,易導緻哮喘患者複發或誘發過敏性鼻炎。若生産飛絲的企業不對飛絲做消毒處理,還可能藏有大量細菌。
但飛絲便宜。鵝絨的價格是飛絲的七八倍。今年鵝絨的價格更是突破曆史新高。以 90 鵝絨(一般指羽絨中 90% 是絨子,10% 是毛片)爲例,今年行情價格約爲 1100 元 / 公斤,較去年漲幅達 30% — 40%。行業人士算過一筆賬:以填充 200 克鵝絨爲例,按 50% 絨的規格計算,僅充絨成本就超過 100 元。加上面料、加工費、膽布、裏布、輔料、包裝,如果商家要有利潤,一件短款羽絨服的售價至少是 300 元起步。如果是 90% 絨的羽絨服,其價格底線還要再高出近 100 元。
雖然 " 成本 " 是引發亂象的關鍵詞,但問責的闆子還是應該先打在制假、售假的商家身上,因爲質量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這次 " 絨還是絲 " 的問題至少是肉眼可見的,其他關乎質量的隐秘角落更難被廣大消費者觸及和理解。
事實上,近期我們發現低質亂象正在各行各業發生。此次劣質羽絨服風波與我們此前報道的《一位制造業老闆的直播困惑》裏顯現的家庭清潔行業亂象如出一轍:洗衣液沒有活性劑,羽絨服沒有羽絨。
若問責隻停留在商家層面,或許不能解釋當前行業正在發生的複雜變化。我們不禁要問:爲何直播間的童裝羽絨服就能賣出 " 白菜價 "?在成本既定的前提下,商家還能掙到錢的邏輯是什麽?當平台低價驅使着各行業進入質量螺旋向下的循環,平台又該承擔哪些責任?
要回答這些疑問,一些基本的概念可能需要先區分清楚。首先,無論線上還是線下,低價的服裝并非一定就意味着劣質,這與服裝行業的産銷結構有關。以這次事件的坐标地之一湖州織裏爲例,那裏是中國最大的兒童服裝制造基地,全國每 3 件童裝就有 2 件來自織裏,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童裝 " 一批 " 市場。但批發和零售運行的是兩套不同的價格體系。在織裏的尾貨市場,每年被廠家清理的過季衣服都是以重量計,賣給掃尾貨的商家;而尾貨商家轉手就以件爲計,或批發到下一級市場或直接在網店銷售。這中間就存在不小的價差,也是不少電商賣家賣着 " 白菜價 " 還能掙錢的原因。
但是,當行業經常以低價銷售庫存,背後還是隐藏了兩個風險。一個風險是低價在壓縮利潤空間的同時,進一步降低了中小品牌和廠商的抗風險能力,一旦遇到行業波動,比如今年的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廠家就會虧損甚至是倒閉。11 月初,不爲外界所知但在織裏當地影響很大的事件是當地頭部品牌之一的田果果宣布破産,負債 6 億元。一旦低價導向成爲行業發展的主流叙事,不想出局的商家難免要在以次充好方面動歪心思。
這背後有當前經濟下行、消費降級等大環境因素的影響。消費者手頭緊張,消費服裝的頻次自然會下降,消費的價格段也可能發生下移。特别是當直播間延續着線下門店的銷售節奏:7 月銷售秋季款,10 月預售羽絨服,應季時節又忙着清倉大促,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和能力都在被提前透支。線下實體店也不能幸免。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過去十多年,童裝産業在飛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不小的行業泡沫。童裝行業的人就曾調侃:哪怕童裝三年不生産,也足夠所有寶寶們穿。如今,這個泡沫也破滅了。
另一個風險是以直播間爲代表的低價品,在電商快速發展的三四年間持續影響着消費者的認知。很多消費者覺得 " 在直播間買羽絨服一兩百元就夠了 ",價格再高就會産生抵觸心理。産業升級、品牌升級的可能性在某種程度上被低價抑制。
這也是直播電商營造的一個假象:更貼合消費者潛意識需求的本該是更具 " 質價比 " 的産品,絕非低價的劣質品,但其通過高敏感的低價和低感知的品質,逐步讓消費者忘記 " 便宜沒好貨 " 這個常識。畢竟鮮有消費者買回羽絨服後會拆開裏料一探究竟。
而在整個過程中,平台更多扮演了從直播商家手中賺取流量利潤的角色;作爲推動生态整體向上向善發展的管理者,其作爲乏善可陳。因此,問責的闆子還可以打在重視經濟性而忽略生态健康發展的平台身上。
在各種因素交織下的這場 " 羽絨騙局 " 中,廣大消費者無疑是最大受害者,而事實上,以織裏爲代表的童裝産業集群也正面臨風暴考驗,多年積累的地域品牌聲譽或因此毀于一旦。如今很多家長談湖州色變。過去幾年間,織裏一直在産業轉型、品牌升級的道路上求索而不得。産能過剩疊加消費不振,直播帶貨迎合消費的低價風向引發行業的 " 劣币驅逐良币 ",成爲壓死産業健康發展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