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降薪 50%,我卻比之前多賺了一倍 ……" 朋友圈刷到文章,阿傑的手一頓,默默點了個贊。
隻因類似的情節,也真實地發生在他身上。
去年,他所在的投行年終獎直接砍半,裁員的消息引得外界風聲鶴唳,不想立于危牆之下的他,挑燈夜戰幾個月,跳槽到了 AI 公司。
如今,老同事爲薪資腰斬黯然神傷,他卻漲薪 20%,上個月還晉升爲組長,手下十幾個員工,獵頭的職位邀請也接連不斷,不必再爲飯碗擔驚受怕了。
像阿傑一樣湧入高科技行業 " 避難 " 的年輕人不在少數,2023 屆畢業生投遞人數增長最快的賽道就是智能制造、AIGC。
在金融、地産行業過苦日子的時候,芯片設計制造、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行業煥發出蓬勃的生機,這裏巨頭砸錢、獨角獸湧現,财富故事屢屢上演。
追風者可以轉行漲薪,弄潮兒 " 入職就無買房之憂 "" 一個課題拿 10 億投資 " 也不是癡心妄想,投身進去,就相當于拿到了通往下一個時代的船票。
哪怕風口下潛藏着危機,年輕的卷王們也要擠一擠。
" 入職之後,不用考慮買房的問題 "
走進招聘會,Eric 還以爲自己來到了菜市場。
知名大廠的 HR 們桌子還沒支起來,就扯着嗓子大聲喊有沒有某某學校的、某某專業的同學。如果有人答應,簡曆也不看,直接推進帳篷裏開始面試。
原本主修 " 四大天坑 " 之一材料專業的 Eric,即便本碩連讀下來,在專業範圍内的就業前景也一片灰暗,用學長們的話形容:拿着八千工資,一天天熬日子。
但沒曾想,在他畢業這一年,命運的齒輪轉動了。
被制裁之後,我國芯片半導體行業極速膨脹,投資規模一路向超千億沖刺,帶來了約 20 萬的人才缺口。
這讓多少沾邊的材料專業,一下子從 " 天坑 " 變成了 " 香饽饽 "。當年的秋招會上,材料專業被寫在很多企業招聘海報的顯眼位置,無須費心咨詢,一家家遞簡曆即可。
薪資也開得很誘人,基本都年薪起步,甚至有企業直接誇口:" 你們要是來了,三四年後在上海買房都問題不大。"
秋招後不久,Eric 就面試邀約不斷,offer 成功率更是高達 50%,差點挑花眼的他,踩着 deadline 以 29 萬年薪入場。
不過,Eric 也強調" 這不是自己的勝利,而是沾了形勢太好的光 ",畢竟這裏對一些專業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來者不拒。
對這一點,算法出身、在互聯網行業浸淫多年的 Amber 最有感觸。
ChatGPT 出來前,互聯網大盤降本增效、人心惶惶,連她們這種核心的算法部門,都不能幸免被 " 畢業 " 了一波。
但很快 AI 大爆引發 " 百模大戰 ",各大科技巨頭又紛紛開啓 " 搶人 " 模式,Amber 她們公司也是其中之一。
" 僅我們部門就一下子從五六個人,擴展到了十幾個。"Amber 用手比劃着說道,不止 " 招兵買馬 ",配套資源如 GPU 算力等,也同步升級。
部門得道,Amber 們這些老人也跟着 " 雞犬升天 ":學自然語言方向的 Amber,直接被晉升爲小組長,薪酬上漲 10%,其他同事也類似。
當然,這錢也不是白給的。從那以後,工作量翻倍、加班成了家常便飯不說,還得抽時間惡補大模型訓練的相關知識,就沒有閑下來的時候。
但她絲毫不敢放松,一方面怕 " 落後挨打 ",另一方面,今年以來她接到不少獵頭的電話,挖她去業内知名的大廠,她得給自己積累更多的籌碼,以争取更高的條件。
有這樣打算的不止 Amber,幾乎每一個擠上 AI 康莊大道的人,都謀劃着 " 待價而沽 "。
子曦的水下機器人創業項目,因衆多專利護航,甫一立項,就陸續有三十多家投資機構找過來,還吸引沿海多地政府部門抛來了橄榄枝:希望項目落地在他們的區域。
" 隻要你們留在這邊,補貼這些都不用擔心,有什麽要求也可以提。" 從一個地方走訪到另一個地方,收獲如出一轍的熱情邀約,讓子曦成就感爆棚的同時,也深感行業 " 需求大于供給 " 的迫切。
這讓子曦成了把控節奏的那方," 不管怎麽說,我們都是相對弱勢的一方,隻有他們急,才能談出對我們更有利的條件。"
不過,抓住了時代風口,并不意味着高枕無憂。
懷抱黃金夢,走入黎明前的黑夜
" 建議不要來我們團隊 ",師兄的話音落下,分享會的熱鬧氣氛瞬間冷了幾度。
坐在台下的莫莫也笑容凝滞,這位師兄主攻芯片設計,博士畢業後在研究方向創業,被投資人追着喂了 10 位數的融資,同一課題組的他們已經收拾好心情準備一起升天了,沒想到被潑了一瓢冷水。
但師兄接下來的話化解了尴尬,原來春風得意的他,每天也焦慮到睡不着。
他們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在很小的領域有一定技術優勢,産品 bug 層出不窮,良率非常低,卻輕松拿到了巨額融資,這些熱錢讓師兄感到燙手。
" 眼前看似有一片高樓大廈,但我們知道那可能是空中樓閣。" 師兄的話讓莫莫醍醐灌頂,畢業後他沒有選擇創業公司,而是進了一家規模較大的芯片公司。
然而當高樓搖搖欲墜的時候,大公司也難以幸免,OPPO 旗下芯片公司解散的消息就像給行業按下了回撤鍵,從此改變這條大船上乘客的命運。
莫莫回憶,兩年前,業内很多芯片公司專業不對口都能進,如今本碩 985 專業對口成了基本門檻,比賽經曆、實習經驗也一樣都不能少。
" 年初的時候,獵頭還建議我,本科畢業 5 年或碩士畢業 3 年就可以考慮跳槽。" 但前段時間,他被告知标準已經提高到了本科 7 年,碩士 5 年,而且跳槽的方向要非常一緻。
跳槽的待遇也在直線下降,以往跳槽至少漲薪 30% — 50%,翻倍者也不鮮見,現在跳槽意味着平薪甚至降薪,并且水平還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滑。
"4 月份跳槽大概年薪 50 萬,5 月再問變成了 45 萬,6 月幹脆隻剩 40 萬。" 莫莫無奈道,現在大家都不敢輕舉妄動。
Amber 最近也過得提心吊膽,如果項目仍然遲遲沒有突破性進展,他們組可能也要執行 " 廣(cai)進(yuan)計劃 " 了。
盡管 AI 已經人盡皆知,但業内大部分公司都在經曆着類似的困境: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和資金,回報卻寥寥無幾。
Amber 公司當初跟風開發的大模型由于競争力不足,在市場上無人問津。之後領導又将 AI 投入到公司原本的業務中,結果同樣困難重重。
幾次打擊之後,公司擴張節奏明顯放緩,雖然算力資源還在持續投入,但已經不再招新。
同樣遭遇挫敗的還有子曦,又一次陪标的他,看到勝利者喜氣洋洋的臉,心底翻湧着苦澀,卻還是主動上前握住了對方的手。
他們目前的技術已經可以滿足大部分工業級水下作業的要求,可團隊規模不足 10 人,遇到大項目還是無法與大公司抗衡。
如今他們隻能做大公司的技術外包,賺賺辛苦錢,但子曦并不氣餒,逮到機會就不遺餘力地推銷自己的産品。
在他看來,技術落地本來就需要時間,尤其是工業級的大規模應用更加道阻且長,現在自己要做的就是 " 千方百計先活下去 "。
熬過黎明前的黑暗,迎接他的或許就是燦爛朝陽。
大浪淘沙,等待發光的時刻
在 " 新質生産力 " 概念提出後,今年 7 月教育部發布了一則新的通知,鼓勵高校面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布局專業,培養國家戰略人才。
對許多人來說,這隻是一條稀松平常的新聞,對子曦卻是爆發的機遇。
" 今天現貨到了嗎?能不能加急一下?" 這邊客戶的催貨消息還沒處理完,那邊又收到了三個新訂單,手忙腳亂的他明顯感覺到熱意洶湧。
近兩年,越來越多高校開設了海洋工程相關專業,但尚未有成熟的課程體系,教具領域更是存在大片空白,老師們隻能邊摸索邊教學。
子曦賬号後台每天都有讀不完的消息,除了學生們請求指點迷津,不少高校教授和課題組也輾轉找到他,商讨技術問題以及采購機器人教具。
" 現貨在途中就被搶光了。" 子曦介紹,公司去年教具業務營收五六十萬元,在這個小衆賽道裏算不錯的成績,今年的訂單量還在高速增長中。
如果今年能順利拿到新一輪融資,他準備多招幾個營銷人才去覆蓋各大推廣渠道,快速吃下教具市場,然後把錢砸去升級工業機器人。
畢竟打入工業級水下機器人的市場一直是他的最終目标——數據顯示,2024 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将超過 700 億元。
" 行業變化太快了,你不争分奪秒,馬上就會有人把你擠下去。"子曦團隊現在每天下班已經是晚上十一二點,但他們不覺得累,隻害怕時間不夠用。
公司如此,人亦如此。
周末去公司拿文件,看見新入職的幾位清北、985 高材生整整齊齊地坐在工位上埋頭苦幹,莫莫差點以爲今天是工作日。
他記得,這周末分明沒有給新人安排任務,湊近一瞧,發現他們的桌面不是密密麻麻的論文,就是正在推進的網課,一瞬間頭皮發麻。
行業進入攻堅期後,芯片從業者們也進入了蟄伏期,大家都在拼耐心、卷學習,莫莫幾乎每天都是伴着文獻入睡,因爲他深知 " 現在拼的不是運氣,而是實力 "。
重回清北讀研的小章,也拼命想在下一輪浪潮到來之前學會 " 遊泳 "。
本科畢業後,他先後在兩家業内大廠工作過,猶記得收到他的離職申請時,主管百般不解:馬上就要升到部門二把手,爲何要在事業上升期回爐重造?
并且想攻讀的 AI 和安全交叉方向,也跟他所處的電氣行業八竿子打不着,考起來還是地獄難度。
" 本科通信、工作電氣、研究生 AI,學這麽多值得嗎?" 這類問題,小章已經聽了不下十次。直到研究生畢業找工作,他還被面試官追問。
但他早已發現,自學的計算機課程,能幫助他在非軟件工作中更快地梳理項目,而選修的機械知識,也讓他敏銳地發現了消費電子行業的設計問題。
他意識到,自動駕駛、機器人等未來賽道以後都需要通才,擁有跨行業知識的人才能成爲赢家。
如今他的判斷已經應驗:雖然還沒畢業,但靠着 " 全能簡曆 ",他輕松拿到 6 個實習 offer,橫跨 AI、半導體、算法等領域。在他實習期滿的時候,領導們紛紛許諾高薪,希望他畢業後能留下來。
但小章并不着急工作,他還準備攻讀機器人專業的博士,被問到怕不怕學曆貶值時,他直言 " 這對我是個僞命題。"
(文中人物均爲化名,特别感謝博主 " 北洋小班 " 對本文的支持。)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表外表裏,作者:陳梓潔、餘俐伶,編輯:曹賓玲、付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