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10/2000 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365 天
前幾天的熱搜上,有這樣一條新聞:大二女生吃藥一年,得知被誤診艾滋病。
剛看到這樣的詞條,我相信大多數人第一反應都是:疾控中心也太不負責了,女生真可憐!
但點開熱搜了解詳情後,很多人的态度就悄悄發生了改變。
據江西吉安陳先生反映,自己讀大二的女兒小美,去年因為身體不适,前往醫院檢查。
醫院表示:疑似有艾滋病。随後,小美到達吉安市疾控中心," 被确診 " 為艾滋病。
陳先生表示,自從 " 被确診 " 後,小美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天天在家哭,晚上經常做噩夢,還因此胖了十幾斤。
除此之外,小美吃過治療艾滋病的藥物後,就像喝了一瓶高度白酒一樣,暈頭轉向。
今年 6 月份,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小美前往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進行人體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體測定,檢測結果卻表明小美并沒有患艾滋病。
于是,小美父親立即前往吉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質詢,并要求追責。
吉安市疾控中心檢驗科負責人回應,當時小美就診的醫院送檢時,并未告知其處于孕期,所以影響了檢驗結果。除此之外,導緻當時結果差錯的原因,也有可能和試劑質量有關。
目前,法院已立案處理該起糾紛。
大概是 " 孕期 " 二字過于刺眼,2000 多條評論有一大半都揪着小美大二懷孕的問題不放:
誤診支持維權,另大二、孕期?
大二懷孕也是真離譜。
大二女生竟然懷孕了?
網友的态度,就像在說,你要是沒懷孕,我一定支持你,但你私生活這麼混亂,可不就是活該麼?
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我們這個社會,對一個不完美受害者的惡意才能小一點?
誤診艾滋,就是誤診的錯,和女生的任何一件事都沒有關系。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她私生活混亂,退一步講,就算她私生活混亂,也不能成為誤診的理由。
孕期身體激素水平或許會影響檢測結果,但即便如此,吉安市疾控中心也應該在當時就告清楚該女孩,所有可能影響報告結果的因素,同時多安排一次複查。
因為這是權威機構,做出的報告結果直接影響他人的一生,馬虎不得。
網友對待受害者的态度,讓我想起一年前另一起荒謬的事件。
2021 年 8 月 5 日,博主 @fiore 花花在微博上發布了一則視頻稱,她在 7 月 31 日晚入住酒店時,半夜遭到一名男子的騷擾。
事後仍驚魂未定的花花哽咽地說,淩晨 3 點多的時候,一名全身赤裸的男子突然出現在她入住的酒店房間。
在看到花花驚慌的反應時,男子竟挑釁地說:" 裝什麼裝呀,不就是為了讓人來玩兒的嗎?" 花花在驚慌害怕之下逼迫男子離開,對方才走出她的房間……
随即,花花将房間門鎖住,并報警。
事件發酵後,涉事酒店發布了道歉聲明,涉事男子也被拘留。
然而,花花因為這個想讨回公道的視頻,卻經曆了更多的傷害。
有人吐槽她的長相,說她長得醜很安全;有人反感她的叙述方式,說她不應該哭;還有人質疑她隻是為了流量,說她隻是想紅……
還有之前 " 深圳女孩洗澡遭合租男子破門 " 的新聞,事件在網上發酵後,評論就有網友質疑:合租幹嘛,租單間就沒這些問題了。
明明她是一個受害者啊,這時候難道不應該先關注事件本身嗎?和她長什麼樣,該不該租單間有什麼關系呢?
每每這種時刻,總有人盯着受害者,試圖從 TA 身上找出一絲破綻。這種關注點的錯誤和移位,實在令人咋舌。
這個世上總有一些人,對受害者秉持的慣用說辭是蒼蠅不叮無縫蛋。
你被欺負的時候,他們會說 " 你沒有錯,别人為什麼隻欺負你?"
你的東西被别人毀壞的時候,他們會說 " 誰讓你不保管好,怪誰?"
你被騷擾的時候,他們也會說 " 是你自己要穿成這樣,活該。"
總之,你既然受害了,那就不能有絲毫小錯,你必須高顔值高智商,對社會的貢獻無與倫比。
如果距離這個标準稍差毫厘,他們就會試圖共情加害方,颠倒黑白……
但," 完美受害者 " 就能遠離這樣的傷害嗎?
今年 6 月,在唐山市一家幾乎滿座的燒烤店,幾位男子騷擾一位女子遭拒後,暴起傷人,下手極重。
這起案件中,這些女性可以說是 " 完美受害者 ",她們沒有衣着暴露,沒有出現在孤僻的地方,而且是四個女孩在一起,也沒有表現得軟弱可欺,然而還是被性騷擾和殘暴攻擊了。
受害者得到保護和治療,加害者必須得到嚴懲,這才是我們對此類事件最該有的回應。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公正世界假設,即人們生活在公正的世界裡,人們得其所應得,所得即應得。
基于這種假設的常見信念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得其所應得;善報因善,惡報因惡,所得即應得。
這種假設是基于我們對 " 确定性 " 的追求——如果世界不公平的話,那麼我們就要面臨更大的不确定性,從而會被大腦所排斥。
而弱者被欺負,善良者得不到好報,破壞了這種公平。
所以,很多人為了保持這種确定性,就會盡量從受害者身上找到某種被侵害的合理性。
但 " 受害者有罪論 ",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輕則讓受害人不停自責,由于總認為是自己犯了錯,因此不敢告訴别人,隻好沉默隐忍度日;重則焦慮抑郁,甚至輕生。
最後的最後,越來越多的受害者都選擇沉默,因為他們開始默默認同了 " 受害者有罪 " 論。
更可怕的是,受害者沉默,導緻惡性事件一直得不到曝光,壞人得不到懲罰。
于是,壞人繼續作惡,受害者的範圍越變越大。
到了這一步,每一個吃瓜群衆,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
世道變壞,就從人們開始期待 " 完美受害者 " 開始。
為了阻止事情的惡化,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2018 年的熱播韓劇《敏感點也無妨》中的一幕,或許給出了答案。
劇中有一個每次上課都發表性騷擾語言的教授,大概是顧慮到教授的權威,整個教室沒有人敢于指出他的不合适言行。
一次,有同學終于忍不住說,教授,你這是性騷擾。
教授卻不慌不忙地笑笑:" 我有嗎?是你太敏感了吧?"
随後,他淡定地望向全班同學:" 好,我性騷擾,看到過的人,可以舉一下手。"
一時間,教室裡鴉雀無聲,無人舉手。
畢竟人前他是德高望重的老師,還掌握了學生們的學分,哪個學生敢得罪他?
正當教授對結果表示滿意時,一位女生勇敢地舉起了手,堅定地說:" 我看到過!"
後來,更多學生舉起了手。
這一刻,大家内心的隐忍和憤怒,終于不再隐藏。
恐懼會被傳遞,勇氣也是。
隻要我們勇敢為受害者發聲,那些藏匿于陰暗角落的惡行就得以見光,壞人才能受到懲罰。
一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那就發動一群人改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微弱的呼喊彙成呐喊,終将被聽見。
隻要我們足夠勇敢,那些在沉默中自責的受害者,一定能從黑暗的傷害中,走到陽光處。
共勉。
成長必備
你去年立下的學習目标完成了嗎?
是不是還停留在書的第一頁呢?
我知道你忙,沒時間學習,
但畢竟成長不能落下。
《精讀君通識詞典》每天發布 1 個概念,
每天花 10 分鐘,就能讀完。
如果你工作太忙,沒空仔細讀完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