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盡管已經過去半個月,但威馬汽車 " 疑似要倒閉 " 的話題熱度依然居高不下,這個曾經風頭一時無兩的造車新勢力成員,憑一己之力制造了一種與汽車市場 " 金九銀十 " 大環境格格不入的氛圍。
今年 10 月 10 日,一張帶有威馬汽車擡頭和公章的告知函在網上流出,其表示,威馬正陷入經營困境,并向法院申請預重整——這是一項新型的與破産重整相銜接的司法制度;而據全國企業破産重整案件信息網公告,威馬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已于 10 月 9 日申請破産重整,申請人正是威馬汽車。
面對四面八方的質疑和猜測,在申請破産重整後的第十天,威馬透過其官方微博出面澄清稱,公司沒有破産,創始人沈晖目前在境外處理工作," 并沒有跑路 "。
然而此番澄清并沒能平息輿論的猜測,反而讓經曆過互聯網大風大浪的各路網友高度認定:威馬已經如履薄冰。
畢竟早在去年 11 月,威馬汽車就開始有降薪裁員的傳聞流出,加上門店數量不斷銳減,都被認爲是冒出了 " 撐不下去 " 的苗頭。春節過後,這種 " 撐不下去 " 的現象變得更爲明顯——威馬在北京上海的辦公室冷冷清清,兩座工廠早已停工,用戶中心門可羅雀,裏面的員工幾乎無事可做。
唯一活躍的,便是創始人沈晖頻繁更新的個人微博。殊不知他本人已經被曝光在今年 9 月借口參加德國慕尼黑車展,随後轉機直飛美國紐約,讓一衆被欠薪的威馬員工和被欠債的投資人瞠目結舌。
但比起車企破産、老闆跑路,人們更關心的是另一個更現實的問題:當自己信賴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搖搖欲墜,花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買回來的新能源汽車,會不會成了沒人願意要、無人能維修的 " 絕版車 "?
一、智能汽車,突然成了 " 智障車 "
威馬汽車陷入倒閉的羅生門之後,最頭疼的當數用真金白銀支持威馬的車主們。
當那張告知函傳遍互聯網,有威馬車主很快就發現:智能車機系統突然 " 被黑了 ",實時導航、藍牙鑰匙、藍牙電話、顯示電量等最基本的功能通通消失。
随後有人發現,同時宕機的不隻智能車機,還有威馬開發的控車 App、威馬汽車官網,甚至和智能化完全不沾邊的客服。
" 智能汽車徹底成了‘智障車’。" 在一個關注威馬的汽車論壇裏,有車主無奈地吐槽道。
10 月 13 日,威馬汽車通過其官方微博稱,威馬車機系統已經恢複正常,不過并未對故障原因作出解釋。而憤怒的車主對此似乎并不買賬:" 威馬 W6 車主好幾個月不能用 App 了,怎麽說?"
可惜的是,威馬汽車的官方微博早已不能評論,既看不到車主的控訴,也很難等到合理的回複。
作爲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構件,前排中央那塊碩大的屏幕以及其搭載的車機系統,已經是各家新能源車企 " 爛大街 " 的标配。也就是在這塊屏幕裏,車企們一點一點地将各種功能像堆積木一樣堆進系統,讓智能汽車變得越來越像隻有賣點。
似乎可以這麽說,一輛新能源智能汽車的等級,基本上就取決于智能化配置夠不夠多。
幾乎每一輛叫得出名字的新能源家用車,都有至少一塊車機屏幕。圖 / 福裏斯特攝
那些頂配版的智能汽車,擁有的智能化配置讓人眼花缭亂,智能導航、語音識别、全車雷達、輔助駕駛、自動泊車、記憶座艙等一個不落,還不忘把娛樂功能搬到這個大玩具裏,将汽車改裝成一個移動 K 房、移動電影院,大朋友、小朋友都能一邊坐車一邊享受豐富的娛樂生态。
甚至有的車企,還把尚不成熟的自動駕駛功能安進了汽車裏,并将其描述得格外高大上,試圖宣告 " 在智能化加持下,駕駛員已經可以解放雙手 "。
這種充滿噱頭的配置看似非常高大上,卻未免有些本末倒置。很多車企可能還未想起來,智能汽車首先應該是一輛好開的車,其後才是一輛智能化的車。這是因爲,汽車駕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類的常識,以及人們對這個世界運行方式的理解,但智能系統背後的計算機代碼并不會這樣想。
當系統沒有準确判斷出眼前的問題,出了 bug 時會傳遞給車機的也許隻是一個簡單的錯誤指令,但也可能會給車主留下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在今天,從車機卡頓、中控屏死機、突然失去信号到發熱導緻黑屏,智能車機故障已是家常便飯。今年 1 月,有新能源車車主甚至在深夜駕車時遇到 " 靈異事件 ",車載中控屏顯示有人在後方追車,但檢查過後并無發現異常。更有車主因爲眼睛過小,被輔助駕駛系統判定爲 " 走神 "" 開車睡覺 ",事情甚至一度登頂互聯網熱搜榜,引發熱議。
避免不了的 " 自然損耗 " 也就算了,智能車車主還得面臨随時被車企 " 拿捏 " 的風險。同樣在今年 1 月,173 位威馬車主就曾聯名向威馬汽車發律師函,質疑車輛在未告知車主的情況下被威馬 " 鎖電 ",有車主表示自己标稱 400km 續航的車型,本來實際能跑 250km 左右,在做完一次官方通知的免費保養後,現在隻能跑不到 200km。
而在業内,這樣的 " 騷操作 " 已經不算什麽新聞,很多車企都會利用 OTA 給車載系統升級的機會,遠程給電動車 " 鎖電 "" 鎖功率 ",讓車子的電量永遠達不到 100%,變相讓車主的駕駛體驗 " 打骨折 "。
對此,曾在 2019 年因 " 鎖電 " 在挪威被起訴的特斯拉,給出的解釋是 " 爲了保護電池,延長電池壽命 "。
這回複," 果味 " 十足。
在智能汽車飛速發展的時代裏,如此糟糕的智能化體驗,很難讓車主說不出 " 智障 " 兩個字。
二、有了零件,但也自救不了
失去智能化加持的新能源汽車,無異于被掏空靈魂的提線木偶,讓享受駕駛樂趣的車主們不知所措,但又無能爲力。
對一衆威馬車主來說,此番無能爲力已經持續了大半年之久。據時代财經報道,威馬的車機系統,其實從今年 2 月開始 " 就一直不穩定 "。
按理來說,即便車機用不了,車子本身也能維持最基本的駕駛功能,但手握威馬汽車鑰匙的車主們,卻有着 " 今天不知明天事 " 的忐忑。因爲從更早的去年 10 月開始,就陸續有車主發現,自己的威馬汽車 " 無法進行正常的零件更換 ",到 4S 店去維修卻常常吃 " 閉門羹 "。
到了今年,缺零件的現象變得更爲普遍。在一個第三方投訴平台裏," 威馬汽車無零配件 " 已經成爲車主投訴的重災區。更有汽車自媒體歸納總結出一份 " 威馬汽車自救維修寶典 ",發在社交平台上讓車主們自取。
網傳的《威馬汽車配件品牌及平替清單》,被認爲是威馬車主的 " 自救維修寶典 "。/ 微博 @出行局
即便如此,車主們仍然無法完完全全地做到靠自救修好自己的威馬汽車,因爲威馬的其中一部分關鍵零件爲自家獨有,無法替代,且與傳統燃油車的維修方式完全大相徑庭。
而在威馬工廠停工的背景下,想要獲得這些關鍵零件,無疑難如登天。
事實上,對于車企的破産退市,車主權益保障并非無法可依。根據《汽車銷售管理辦法》的規定,在汽車退市之後,廠家仍然要确保 10 年的零部件供應,車企在破産退市之前有義務對已售車輛的後續維保工作進行妥善處理。
比如,傳統燃油車盛行的年代,車企會針對在售車型保留衆多零部件,以備車型停産後車主還能正常維保。當車企宣布退出市場,售後維修問題會由其背後的集團交由其他品牌來接手,或者通過第三方維保渠道進行維修。
但在新能源汽車的語境裏,車型更新換代的頻率變成 " 兩年一叠代 ",車型核心零部件被車企獨家擁有," 修不好車 " 的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正如人人都關注的新能源汽車的車機系統,遠程升級、用戶數據、售後維修等内容均與車企和主機廠深度捆綁;一旦車企倒閉,車企們大肆宣傳的 " 終生質保 " 也許就成了一紙空文。
也難怪,當威馬汽車傳出可能破産的消息後,有網友這樣調侃:" 所謂的‘終身質保’,說的并不是一台車的終身,而是一家車企的終身。"
三、" 新能源絕版車 ",隻會越來越多
無法修好的新能源汽車,并非隻有威馬一家。
據财聯社統計,截至去年 10 月,全國共有 27 家新能源汽車産業鏈公司破産或破産重整。而在威馬 " 暴雷 " 之前,全國億萬網友早已見證過雷丁、愛馳兩家曾經名震一時的造車新勢力,被時代大浪拍進曆史的塵埃之中。
活不下去的造車新勢力們,被時代戴上了 " 失敗者 " 的帽子,也在消費市場裏遺留了一堆賣不動的 " 新能源絕版車 ",不是安放在二手汽車市場某個不起眼的角落,就是在銷售榜裏被歸入 " 其他 " 的類别。
時間倒退回燃油車主導的時代," 絕版 " 二字還活在傳統消費的高評價裏,總是與限量、個性、經典等關鍵詞一同出現,在時間和歲月的洗刷下成爲不少愛車人心目中的 " 情懷車 "。比如婦孺皆知的大衆甲殼蟲、" 撩妹神車 " 豐田銳志、營造現代生活理念的第一代東風日産天籁,在汽車工業最天馬行空的歲月裏,都被消費者加上過一層美好濾鏡。
但諷刺的是,在新能源加持的語境裏," 絕版車 " 卻更像一個貶義詞。當一款新能源車被貼上 " 絕版車 " 的标簽,背後往往藏着一個并不成功的故事——不是因爲車型過了新鮮期被車企打入冷宮,就是車企競争力不足被淘汰出局,生産的汽車淪爲 " 小衆 " 的代名詞。
根據乘聯會的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上市的新車超過 300 款,平均每個月就有五六十款新車紮堆上市。但在每個月的銷量榜單裏,除了個别殺出重圍的黑馬車型,排名靠前的仍舊是那些熟悉的老面孔,絕大多數車型還未刷出存在感,就已經成爲汽車界裏的 " 方仲永 "。
背後的原因,跟車企數量越來越多似乎有所關系。
瑞銀中國最近發布的研報顯示,中國市場目前共有 148 家車企;但到 2030 年,中國車市中的尾部汽車制造商預計會逐漸退出市場,最後隻留下十幾家最适合生存的公司。
這是因爲,造車是一個行業集中度很高的行業,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也在經曆傳統造車大國走過的路。比如德國從 1961 年至 20 世紀末,巅峰時期有 53 家車企,如今隻剩下奔馳、寶馬、大衆三大車企。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新能源時代裏的 " 絕版車 " 隻會越來越多。普通消費者能夠做的,也許隻有收起劍走偏鋒買小衆車的想法,安安分分地選擇更主流、認可度更高、可靠度更強的大品牌。
最起碼,萬一哪天自己真金白銀支持的車企在風波中搖搖晃晃,也許能更容易找到下一個台階的出路。
參考資料:
[ 1 ] 《車輪上的曆史》 [ 英 ] 湯姆 · 斯丹迪奇
[ 2 ] 《更多 " 絕版車 " 的出現意味着行業出現了大偏差》 人汽 2023-9-1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福裏斯特,編輯: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