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這樣一群退伍老兵——
他們平均年齡 75 歲、黨齡超 50 年、軍齡超 40 年。退休後,他們并沒有選擇頤養天年,而是自發組建一支名爲 " 衆鑫有話 · 老兵跟黨走 " 的講師團。
從國防軍事到紅色故事,從高校機關到社區街道,20 名團隊成員,風雨無阻,一年共開講超 200 多場,聽衆累計超 10 萬人次。前段時間,他們更是以集體的形式榮獲 "2023 年度上海最美退役軍人 " 的殊榮。
在接受《新聞晨報》采訪時,他們并沒有将時間用來回憶往事,即使每一位成員的人生都堪稱傳奇。而是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如何才能把課講好?
爲此,他們做了諸多的努力:通過拍攝短視頻、創作歌曲、作詞寫詩等多種形式,他們希望通過新穎有趣的形式,将那些戴着耳機年的輕人,拉回到這些紅色瑰寶上。
即使歲月早已讓他們兩鬓斑白,但内心的一團烈火卻自始至終沒有熄滅。對于他們來說,退休隻是轉換了陣地,内心的使命感未曾遠去。在他們身上,凸顯的是退伍老兵 " 不用揚鞭自奮蹄,位退未敢忘報國 " 的精神。
當我們問道,還記得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是什麽?這群老兵們铿锵有力地答道:" 沒有!每一天都是我們的高光時刻。"
一支藏龍卧虎的團隊
如果用四個字概括這支團隊,那便是 " 三愛三發 "。
團隊負責人姜德福曾是空軍政治學院(現國防大學政治學院)的院聘教授,他向記者詳細解釋道:" ‘三愛’就是愛黨、愛國、愛人民,這是我們這些老兵一輩子的追求,也是我們發揮正能量的思想源泉。但是不能光喊口号,那麽如何在行動中體現出來?那就是發聲、發文、發力,宣傳黨的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今年講師團剛好成立滿 10 年,團隊成員也從早期的 3、4 人發展到如今的 20 人。這 10 年時間裏,團隊裏沒有一名成員選擇離開,他們依然在一線奉獻着自己的光與熱。
圖片說明:團隊部分成員舉行學習交流會
這是一個藏龍卧虎的團隊。在他們之中,有全國 " 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 ",有 " 市宣傳十九大精神優秀講師 ",有 " 最美退役軍人 "、也有哲學研究專家、軍史研究專家、軍事教學與研究教授,甚至還有 " 網宣達人 "" 睦鄰達人 "……
提起薛錫祥這個名字,很多人或許印象不深。但如果提到那首《紅旗頌》,相信不少人都會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來。
他正是這首歌的詞作者,被稱爲 " 軍旅詩人 "。迄今爲止他共創作了 3000 多項作品,一首《紅旗頌》卻足矣讓大多數創作者都敬佩不已。
再次回憶起《紅旗頌》的創作經曆時,79 歲的薛錫祥依然熱淚盈眶。他說,爲了讓這首歌曲能在更多青少年之間傳播,他一遍又一遍地用心琢磨歌詞,直到創作出那句耳熟能詳的:" 心中有你,我們奮發向上;心中有你,我們蕩起理想的雙槳 ……"
如果說聽到那首《紅旗頌》就能想起薛錫祥,那麽打開電視你便能看到趙宗九。74 歲的他作爲資深軍事專家,至今仍然活躍在電視熒屏上,參與過多家知名衛視的軍事評論節目。
" 我從 1987 年以後就沒有用講稿了,全部東西都記在大腦裏。" 趙宗九告訴記者,忙得 " 連軸轉 " 早已成爲他的日常,往往結束一天的講課,晚上還要去電視台錄制節目。但做自己熱愛的軍事教育工作,卻讓他樂此不疲,也早已練脫稿講解的能力。
當被記者問道如何看待最近大熱的中美兩國元首會晤的問題時,他微微一笑後表示:" 沒有相互的尊重,就沒有相互公平。" 他經常和學生講到一句話:" 與其羨慕别的國家的軍隊,不如讓别的國家羨慕我們的軍隊。"
" 我應該是把團隊平均年齡拉低的那一位成員吧?" 劉金亮笑言,相比那些老前輩,60 歲的他算是團隊中的 " 小夥子 "。
談及爲何會選擇加入這支團隊?他告訴記者,他不僅是想把自己曾是一名軍人的優良精神發揚下去,更多也是受這些前輩的精神鼓舞。如今,他不僅很重視下一代的軍事教育,還資助了三位大學生完成學業。
把課程講得 " 活 " 起來
如果把團隊之中每一位成員的人生單獨拿出來講,或許三天三夜的時間都不夠。但作爲一個講師團,他們卻在齊心協力地講述着同一件事——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宣講黨的理論。
這些老兵們的講課足迹遍布全上海,即使是去崇明、金山等遠郊去講課,他們也基本上都是搭乘公交車。
退休後的姜德福依然筆耕不辍,陸續發表過 300 多篇、共計 200 萬字的作品。其中,由他撰寫的理論文章曾 3 次榮獲中宣部 " 五個一工程 " 獎。此外,他還被稱爲 " 最接地氣的教授 "。
" 有一次,我去菜場裏買菜,一個賣魚的商販抓着魚看了我半天後問我:‘你姓姜對吧?我看過你講的課。’ " 姜德福至今能清楚地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這一幕也讓他深刻地意識到,要想講好課,就應該用人民群衆都能聽得懂的方式。
當短視頻成爲時代發展的主流趨勢後,這些退伍老兵們也緊跟步伐。餘錫生退休前爲原空軍政治學院分管教學科研的副院長,退休後他帶頭 " 玩 " 起了互聯網,累計制作了 " 彩視 " 和 " 美篇 " 共 500 多集,在寓教于樂和音配畫中傳遞着正能量,目前總播放量已超過了 500 萬。
" 聽說你們晨報要來采訪,我三天之内專門趕出了一首中文唱和英文名曲。" 話音剛落,一聲洪亮的男高音突然響起,胡金海現場演繹起了他的原創歌曲。
圖片說明:胡金海現場演唱自己的原創歌曲
《說唱 < 陽光頌 >,歌唱二十大》《曲藝叙黨史》《和小朋友一起用繞口令學紅色曆史》…… 光聽到這些名字,就能想象出上他的課會多有趣。胡金海滿臉自豪地告訴記者,有一次黨課上到半中間,台上台下觀衆甚至都跟着他唱了起來," 通過這種形式,不僅能讓黨課變得鮮活起來,也可以讓大家對我們退伍軍人有一個新認識。"
團隊的成員不僅在講課的形式上大膽創新,讓課程更有 " 人氣 ",還非常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讓更多青少年從中受益。
原空軍政治學院(現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華強,編撰了紅色黨史故事 100 講,彙編成公益教材提供給多所學校,激勵着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教授盛沛林在每年的開學季,都要到中小學校對新生進行 " 系好第一粒紐扣 " 的入學教育,并用自己的稿費設立 " 紅心獎學金 "……
退休後隻做好一件事
前段時間,這支講師團以集體的身份獲得了 "2023 年度上海最美退役軍人 " 的殊榮。談及獲獎感受時,團隊成員卻都顯得很淡然。" 就算沒有評選上,我們也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幾位成員齊聲說道。
圖片說明:" 衆鑫有話 · 老兵跟黨走 " 榮獲 2023 年度上海最美退役軍人
這支團隊能夠堅持下來,除了秉持 " 老兵跟黨走,一生爲黨言 " 的初心外,就是正确發揮各位成員的特長,每一位成員都是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耕耘幾十年的專家教授。
上到各界領導幹部,下到中小學生,要怎樣讓不同的人聽得進、聽得懂黨的理論?除了對黨史理論本身的熟悉,就是以接地氣的方式,把理論講活。" 我們既講自願,又講自覺,不是作秀式的表演,而是心甘情願去發揮自己的價值,所以才能堅持至今。" 姜德福說。
退休後到底應該頤養天年?還是繼續紮根一線?在這些老兵們看來,兩者之間并不矛盾。
胡金海表示,他希望自己的課程可以把海派文化和個人特色結合起來," 我的理想是成爲一名新時代上海特色的樂齡歌手,我們不講老齡,叫樂齡。因爲這是最快樂的年紀,應該快樂地去對待自己熱愛的事情。"
在餘錫生看來,他們是在做一件 " 有情懷 " 的事。如果用一首詩概括,那便是 " 人生古稀再出發,二度青春寫傳奇 "," 我們爲什麽七、八十歲還到處去講課?誰不想在家看電視?誰不想到處去旅遊?因爲我們選擇的就是回報社會。"
盛沛林則提到了一個詞 " 使命感 "。他告訴記者,團隊每一位成員用心講好每一節課,就是爲了傳承紅色基因,赓續紅色傳統," 将革命烈士辛苦打下來的江山千秋萬代地傳承下去,這就是我們團隊的使命。"
" 我們退休前沒有什麽豐功偉績,就是教書育人。退休後就做好一件事——宣傳黨的理論和國防教育思想,同時回答人民群衆關心的問題。" 姜德福表示,他們走出了老幹部退休後,如何将頤養天年與實現自身價值相結合的一條新道路。
老有所爲、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學這四點,在這支團隊裏,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來源 | 新聞晨報 · 周到 APP 記者 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