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丹書戰史 Author 經理小小
在二戰剛剛爆發時,德國軍隊手中的高射炮與其他國家裝備差不多,主要有低威力的 20、37 毫米等小口徑高射炮和 88 毫米大威力高射炮,盡管大部分火炮的實戰表現都不錯,但德軍還是意識到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缺少覆蓋 4、5 千米高度的中間威力高射炮,在這一高度上火炮口徑太小了打不到,口徑太大了射速就慢了,火力密度、反應速度又不夠用了。
FlaK 41
當時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原本在研制 FlaK 41 型 50 毫米高射炮,但這款高炮方向角度調整速度太慢、彈藥威力偏小,并且射擊時火光太大,因此德國隻少量生産了這種高炮。在 1943 年初,德國軍方計劃開發 55 毫米自動炮,萊茵金屬、毛瑟和克虜伯三家公司參與到這個項目裏,火炮代号 Ger ä t 58,它并不局限爲高射炮,而是一種火力強大的多功能自動炮,除了防空作戰,還打算把它作爲航空火炮、裝甲車主炮。但在 1943 年 11 月,德軍高層不知爲何暫停了這個項目(似乎和空軍元帥戈林有關),在 1944 年中期因德國本土被轟炸等原因重啓。
MK 412
萊茵金屬和克虜伯率先制造了樣炮,克虜伯公司的火炮被命名爲 MK 412,它使用 55 × 203 毫米 RB 藥筒,更短的藥筒意味着炮彈出膛速度太慢,彈道更彎曲,因此 MK 412 遭到毛瑟公司的批評,盡管毛瑟公司的 MK 214 研發工作進展不如克虜伯,但在技術上确實好一點,德軍高層随後将 MK 412 交給毛瑟公司改進,據稱毛瑟公司适當降低了火炮重量,将射速提高到 300 發 / 分鍾,唯一的樣炮後來被美軍繳獲,沒留下什麽信息。
50 × 420R
反觀萊茵金屬就不同了,該公司在更早時候就開始自主研究 55 毫米火炮,在 1943 年一口氣整出 4 個版本,總有一款能讓你心動。第一款發射 50 × 420R 炮彈,它沒有選擇新的 55 毫米口徑,是一款純粹的航空火炮,炮彈與 PAK 38 反坦克炮通用,它被部分生産并安裝在了 Me 410 身上;第二款是 MK 112,它其實是放大版的 MK 108 30 毫米航炮,使用 55 × 175 毫米 RB 藥筒,顯然也是爲了作爲大威力航炮使用,隻是大幅縮短藥筒,彈道簡直沒法看;第三款 MK 115 使用 55 × 318 毫米 R 藥筒,其實是無後坐力炮,部分藥筒可燃,這确實是一項具有革命性技術的火炮,但德國當時更需要簡單、實用的武器;第四款火炮稱爲 MK 114,它也是一種輕量化的 55 毫米口徑航炮,發射 55x450 毫米 B 大威力藥筒,據稱火炮空重 700 千克,理論射速在 160~180 發 / 分鍾。
VG 1
1944 年項目重啓時,萊茵金屬公司以 MK 114 爲基礎開發了符合标準的 Ger ä t 58 高射炮,設計師認爲 MK 114 的長藥筒炮彈彈道性能好,隻需少量改動即可成爲一款合格的自動火炮。
VG 2
第一門原型火炮被稱爲 VG 1,火炮安裝在輪式拖車上,有一個可 360 ° 旋轉的底座,戰鬥時需要放下液壓腿用于穩定,整套設備使用了較多的沖壓部件,有助于降低生産成本。稍晚出現的 VG 2 優化了細節,火炮重量降低了 300 千克,火炮空重 770 千克,重新設計了膛線。 VG 2 的炮管長度約 4.2 米,身管倍徑 76.5,炮口安裝了帶孔的喇叭形消焰器,安裝在牽引車上時整套設備重量将近 3 噸,炮管俯仰角度在 -10 ° ~+90 °,該炮似乎采用炮管短後坐自動原理,有單發和連發兩種模式,理論射速在 120~180 發 / 分鍾,彈藥初速度 1050 米 / 秒。
55 毫米炮彈也意味着強大的破壞力,它的高爆彈填充了 0.485 千克爆炸物,爆炸時還有大量破片,在對地面無防護人員射擊時,距離爆炸點半徑 8 米内的人員傷亡概率大于 66%,半徑 21 米内傷亡概率爲 33%,它的破片在爆炸點半徑 4 米内可擊穿約 8 毫米厚的鋼裝甲。這樣的炮彈無論用來防空還是地面戰鬥都很有破壞力,也難怪德軍打算改裝黑豹坦克,安裝雙聯 55 毫米自動炮,無疑是步兵收割機。
萊茵金屬公司有後續改進計劃,至少在 1944 年底提出了 VG 3,一切順利的話用不了多久就能定型量産,但項目在 1945 年初沒什麽進展,不久後德國投降,其中一門原型炮被蘇軍繳獲,有觀點認爲蘇聯正是借鑒了它采開發出後來的 AZP S-60 57 毫米高射炮以及 ZSU-57-2 自行高射炮,這種說法沒有根據,隻是 ZSU-57-2 和德軍提出的黑豹版自行火炮确實相似。
ZSU-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