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vivo 又要出新品牌了。
就在 12 月 16 日,外媒透露 vivo 将在 2025 年推出全新子品牌 Jovi,目前暫定主打海外市場。
(圖片來源:vivo 官方)
有意思的是,Jovi 其實就是 vivo 之前語音助手的名字,給一個新品牌用上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名字,難道子品牌要主打 AI 手機?
根據外媒目前透露的信息來看,這個全新的子品牌僅會在巴西市場上市,而且目前入網的三款機型也都是 vivo 之前就曾推出過的中低端機型,并沒有什麽新意,自然也不會影響到國内市場的 vivo 和 iQOO 了。
vivo 的品牌影響力和号召力更高,爲何還要單獨再推出一個子品牌呢?
小雷唯一想到的可能性便是,vivo 不太願意在巴西當地樹立起一個「隻會做低端入門手機」的形象,畢竟根據數據統計,巴西地區的主要銷售機型都是一些低端入門産品,平均價格在 700 雷亞爾(折合人民币 831 元)至 999 雷亞爾(折合人民币 1187 元)區間。
而手機廠商想要在海外市場中賺取更多利潤,就不能再走國内那條以中低端路線爲主、高端産品爲輔的路線,而是要一步到位塑造起高端形象。
換個名字,會是一個好的選擇。
其實在國内市場也是如此,最早推出子品牌的是小米,2013 年推出了紅米手機(現改名爲 REDMI),其以 799 元的超低定價和不錯的配置,銷量來到了驚人的 4460 萬台,堪稱國産手機市場中的裏程碑産品。
(圖片來源:小米官方)
随後華爲也推出了自家子品牌榮耀(現已獨立),同樣取得了非常優異的市場表現,根據當時的市場調查機構統計,榮耀在 2018 年所貢獻的銷量達到了華爲總銷量的 60%,說是倒反天罡也不爲過。
直到 2018 年和 2019 年,OPPO 和 vivo 才先後推出了自家的子品牌,毫不意外,統統都賣爆。
(圖片來源:真我官方)
看到這裏大家應該能猜到,爲什麽廠商這麽熱衷于推出子品牌了。
第一,子品牌可幫助廠商進一步拆分自家的産品線,主品牌依舊負責走高端旗艦路線和線下親民路線,子品牌則是承載起線上市場和性價比市場。
第二,子品牌能夠幫主品牌分擔「高性價比」、「不高級」等各種會降低品牌調性的言論,讓主品牌依舊能以高格調的形象屹立在市場中。
這種差異化策略不僅提升了整體競争力,還爲消費者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擇。用最簡單的話來說:一個合格的子品牌可提升銷量,甚至成爲品牌的銷量主力軍。
而 vivo 的另一子品牌 iQOO,也驗證了這一點。根據 IDC 公布的數據顯示,vivo 在 2024 年的前三個季度市場份額均爲國内市場第一,細分來看,僅 iQOO 就獨占了 5% 的市場份額(平均數),算是這麽多家品牌中最成功的子品牌。
但是,子品牌也存在很多缺陷,對很少去了解手機市場的消費者而言,子品牌就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品牌,比如很多消費者根本就不知道真我屬于 OPPO 體系,iQOO 屬于 vivo 體系,甚至會認爲這是兩個不入流的「雜牌手機」。
小雷早些年就曾給家裏人買過一台真我手機,雖說性價比确實出色,但老一輩對于這些從未聽說過的品牌有一種抗拒感,總覺得手機很容易出現問題。最後小雷也隻能選擇接受,不到一年就把家裏人手中的真我換成了 OPPO 當家旗艦。
但對于手機廠商來說,或許這種差異化正是他們想要的,這樣可以讓母品牌更好生長,更好地劃分消費市場。
(圖片來源:iQOO 官方)
更何況目前手機廠商的子品牌往往都會采用最粗暴的機海戰術,各種 Note、Neo、GT、Turbo 系列滿天飛,大部分用戶根本分不清這些系列哪些是主打性能的産品,哪些是主打綜合體驗的水桶機。
此外機海戰術還使得市面上出現了一大堆「套娃」産品,一款發布沒多久的新機,換個外殼換個處理器又變成了一台新機,它确實幫助廠商們快速消耗了庫存。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如今消費者的眼光越來越毒辣,他們需要的不是換湯不換藥的新品牌,而是真正能解決問題、提供價值的産品。否則,再多的子品牌也隻是昙花一現罷了。
在小雷看來,如今的手機子品牌還存在一個弊端:容易搶了自家大哥的風頭。就以 iQOO 和 vivo 爲例,在 2022 年底發布的 iQOO 11 Pro 在性能、屏幕、續航和充電四個維度超越了同期的 vivo X90 Pro,唯有拍照和質感方面略輸一籌,但兩者的定價均爲 4999 元,誰才是「真大哥」一目了然。
而 vivo 還不是第一家被自家子品牌背刺的廠商,在 2019 年時,Redmi 發布的 K20 Pro 尊享版就以更低的價格、更好的續航以及更出色的性能釋放力壓小米自家旗艦小米 9 一頭,也成功讓小米 9 成爲小米數字系列中最「抽象」的一代産品。
當然最離譜的還是那個撐起了魅族銷量半邊江山的魅藍系列,因爲搶了魅族數字旗艦的風頭,直接被砍掉了整個産品線。
另外像什麽榮耀 30 系列完勝華爲 Nova 6 系列,定價接近的一加 8 系列銷量遠超 OPPO Find X2 系列的例子,就不在這裏一一複述了。可以說,國内每一家手機廠商,都有過母品牌被子品牌「暴打」的經曆。
子品牌的出現是爲了突出母品牌的優勢,而不是用來跟母品牌競争,也正因如此後續的子品牌旗艦總是會在一些細節方面閹割,最直觀的體現就在影像層面。
母品牌的那些相機聯名以及相關算法,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都不太可能下放給自家子品牌。因爲相機算法不同于金屬邊框、X 軸馬達、高分辨率屏幕這些硬件配置,它是真正意義上的技術護城河,也是區分旗艦和非旗艦産品的關鍵,如果連完整的相機算法都下放了,那高端産品系列就更沒有競争力了。
所以廠商需要進一步劃清主品牌與子品牌的界線,讓其産品在定位上沒有任何交集,才能起到真正的互補關系,如果母品牌和子品牌調性一緻,那麽确實很有可能出現子品牌幹翻母品牌的情況,或者出現子品牌拉低整個品牌調性的慘案。好在目前市場上各家廠商基本拎清了自家旗艦和子品牌之間的位置,小弟暴打大哥的局面也應該不會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