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去獨寵也是新契機。
手工勞動 / 獸妹
手工編輯 / 角叔
出品 / 獨角獸觀察
3 月 13 日,賽力斯集團發布一份姗姗來遲 2 月産銷快報,數據有些令人咋舌:當月汽車總銷量 21,329 輛,同比暴跌 39.43%;核心品牌賽力斯汽車(問界系列)銷量 15,007 輛,同比下降 46.52%,近乎腰斬。
這家因爲華爲加持光環而股價暴漲超 10 倍、2024 年淨利潤首破 55 億元的新勢力标杆,似乎正從 " 華爲奇迹 " 的神壇跌落。
從問界 M5 橫空出世,到 2024 年問界 M9 登頂 50 萬元豪華車銷冠,賽力斯一度被視爲傳統車企轉型智能化的典範。
然而,當華爲鴻蒙智行生态從 " 獨子 " 問界擴展至 " 四界 "(智界、享界、尊界),當市場從技術狂熱轉向成本厮殺,賽力斯的護城河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
進入 2025 年,賽力斯在銷量上的急刹車,究竟是華爲光環消退的必然代價,還是中國智能電動車産業格局重構的縮影?
01
失速
早在 2023 年初,業内就有消息稱,快手正着手正式入局信貸領域,到了 2023 年末,快手進一步落實金融野心,陸續招兵買馬,其中涉及風控合規、供應鏈金融等方向的崗位。
3 月 13 日,賽力斯發布的 2 月産銷數據如同一顆驚雷,打破了資本市場對其 " 華爲概念股 " 的樂觀預期。
數據顯示,賽力斯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暴跌 41.04% 至 1.78 萬輛,賽力斯品牌汽車銷量更同比下滑 46.52% 至 1.5 萬輛,唯一的亮點是問界 M9 仍然保持 243.89% 的同比增速。
更爲嚴峻的是,今年 1-2 月累計銷量同比降幅擴大至 42.88%,與乘聯會公布的 2 月新能源市場 79.7% 的行業增速形成冰火兩重天。
1 月 21 日,賽力斯發布業績預告稱,預計 2024 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 55 億~60 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将實現扭虧爲盈,這也是賽力斯牽手華爲後的首次盈利。雙方合作的問界新 M7 在 2024 年累計交付新車 19.7 萬輛,成爲 2024 年新勢力車型年度銷冠。
這一強烈反差,将賽力斯推向了風口浪尖:曾經憑借華爲光環一路逆襲的 " 明星車企 ",是否正從雲端跌落?
回顧賽力斯的成長史,華爲的賦能無疑是其崛起的核心密碼。
2021 年,當時還叫小康汽車的賽力斯集團做了一件非常有戰略眼光的事,與當時手機被卡脖子,準備開拓電車市場的華爲 " 牽手 ",在很長一段時間,賽力斯都是華爲的 " 獨寵 "。
2024 年 8 月,賽力斯斥資 115 億元入股華爲引望智能,成爲其首批戰略合作夥伴,雙方合作從技術授權升級爲 " 業務 + 股權 " 的深度綁定。伴随着雙方合作的不斷深入,賽力斯股價也是一路飙升,市值一度突破 2000 億元,成爲資本市場炙手可熱的 " 華爲系 " 車企。
2025 年 6 月,賽力斯單月銷量突破 4.4 萬輛,同比增長 372%,其中問界 M9 單月銷量達 4.28 萬輛,創下曆史新高。
進入 2025 年,在大盤繼續高速增長時,賽力斯銷量失速,華爲光環不靈了?
02
近憂
賽力斯的降速,與其說是偶然,不如說是多重因素集中爆發的必然。
面對開年成績,海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的反應還是比較淡定,他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表示:" 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節奏性的上下波動都是在受控範圍之内,好比太陽要出來,也要落下去。"
如果從賽力斯的産品上市節奏來看,這個說法确實也有支撐。
從 3 月下旬開始,賽力斯的問界 M9 2025 款、問界新 M5 Ultra、問界 M8 将相繼亮相。消費者對即将上市的新品持觀望态度,必然導緻現有車型需求被分流。
例如,問界 M8 開啓預售後一周訂單突破 5.8 萬台,M9 2025 款訂單超 3 萬台,但預售階段也抑制了在售車型的銷量。此外,生産線資源向新車型傾斜(如 M9 2025 款量産籌備),導緻在售車型産能受限,加劇供需矛盾。
另外,賽力斯面臨着結構性挑戰,高端市場亮眼但占比失衡。問界 M9 在 50 萬元以上豪華車市場大殺四方,但其銷量占比較低,而低端市場變化迅速,特斯拉 Model Y 等車型的降價,以及蔚來等品牌調整全系權益等市場變化,這也間接導緻了問界 M5 和 M7 銷量低迷。
尤其是 M7 下降幅度巨大,問界 M7 在 2025 年 1 月的銷量爲 5558 台,同比下降 81.47%;2 月銷量爲 5204 台,同比下降 75.32%。
張興海在面對媒體時,反複提及 " 跨界合作要堅定走下去 "。
對于賽力斯來說,華爲鴻蒙智能就是 " 唯一 ",但對華爲來說,鴻蒙智行生态加速擴張,問界從 " 獨子 " 變爲 " 四子之一 ",未來可能是 "N 子之一 "。
短期的市場波動或許不足爲懼,長期來看,賽力斯最大隐患是華爲合作紅利稀釋後所帶來的挑戰。
03
遠慮
自 2021 年與華爲合作推出問界品牌以來,賽力斯憑借 " 華爲技術 + 渠道 " 的獨家紅利,從一家苦苦掙紮的邊緣車企一躍成爲新勢力銷冠。
然而,随着華爲鴻蒙智行生态的擴張,賽力斯的 " 專寵 " 優勢迅速瓦解。
華爲先後與奇瑞、北汽、江淮等車企合作,推出智界、享界、尊界等品牌,形成 " 四界 " 格局。問界從華爲 " 獨子 " 淪爲 " 四子之一 ",技術首發權、營銷資源和線下渠道的優先級均被稀釋。
例如,華爲鴻蒙座艙 4.0 的首發權被阿維塔獲得,餘承東的春節營銷重心轉向享界 S9 和智界 R7,甚至公開駕駛享界車型直播,這些動作傳遞出清晰的信号:華爲的流量正加速分流。此外,智界 R7 與問界 M7 定位重合度非常高,價格帶重疊近 80%,直接引發 " 華爲系 " 的内部競争。
華爲生态的開放本是其 " 幫車企造好車 " 戰略的必然選擇,但對賽力斯而言,這意味着賴以生存的三大護城河——技術獨占性、品牌溢價和渠道優勢——已瀕臨幹涸。
依靠與華爲深度綁定的合作模式,讓賽力斯迅速崛起,卻也埋下了結構性隐患。技術層面,賽力斯的核心三電系統、智能駕駛方案高度依賴華爲,自主研發能力薄弱。問界 M5 自 2022 年上市後僅有一次小改款,而競品小鵬 G6 同期已叠代三次,産品更新節奏滞後,這也是爲什麽 M5 銷量低迷的原因之一。
品牌層面,消費者認知仍停留在 " 華爲代工廠 ",用戶黏性與獨立品牌價值缺失。問界 M9 車主調研顯示,購車決策中 " 華爲合作 " 占比超 70%,而賽力斯自身品牌影響力幾乎可忽略不計。
這種依賴性在銷量結構上體現得尤爲明顯:問界 M9 以 50 萬元以上的高端定位支撐了品牌聲量,但 1-2 月銷量占比僅 41%,而大衆市場車型 M5、M7 銷量持續低迷,導緻整體增長失速。賽力斯試圖通過藍電品牌開拓中低端市場,但該品牌月銷僅數千輛,且核心技術仍依賴比亞迪和華爲,未能形成差異化競争力。
面對這樣的 " 遠慮 ",賽力斯已啓動自主化戰略,但能否成功仍存疑。
短期策略上,賽力斯押注問界 M8 填補 30 萬 -45 萬元市場空白,預計年銷 18 萬輛,但該價格帶競争激烈,理想 L9、極氪 001 等車型虎視眈眈,M8 需在智能駕駛(華爲 ADS 3.0)和性價比上建立絕對優勢。中長期布局則聚焦技術自主化:計劃投入 50 億元研發 800V 高壓平台和固态電池,目标三年内核心技術自主率從 30% 提升至 70%。
然而,技術突破需要時間,而市場留給賽力斯的窗口期正在收窄。其港股二次上市計劃雖可緩解資金壓力(目标募資逾 10 億美元),但若無法扭轉 " 華爲依賴症 ",資本市場的耐心恐難持久。更深層的挑戰在于品牌重塑:如何通過用戶社區運營、售後服務創新(如積分體系、線下活動)提升獨立認知,将決定其能否擺脫 " 代工廠 " 标簽 7。
賽力斯的困境折射出新能源汽車行業從 " 借勢狂奔 " 向 " 硬核厮殺 " 的轉型。華爲生态的開放性雖爲車企提供了技術跳闆,但過度依賴合作方可能導緻自主能力萎縮。當技術紅利消退,唯有掌握核心研發、建立品牌護城河的企業才能存活。
對賽力斯而言,失去 " 獨寵 " 或許是涅槃重生的契機。若能在 M8 交付、技術自研和品牌運營上取得突破,或可走出華爲陰影;若繼續困于 " 寄生 " 模式,則可能淪爲華爲生态擴張中的一顆棄子。新能源汽車決賽圈中,沒有永遠的 " 寵兒 ",隻有永恒的競争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