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8 日,小鵬官宣聯手滴滴共同造車。
這也是繼 7 月 26 日大衆官宣入股小鵬後,小鵬在一個月左右再次牽上了巨頭的手。
盡管目前小鵬财報表現還不算好看,但在深得大佬們的寵幸下,毫無疑問小鵬活過來了。
01
滴滴造車,燙手山芋
滴滴想造車,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據資料顯示,2017 年滴滴分别跟比亞迪和理想密謀造車一事,于是有了後來的比亞迪 D1,至于理想的合作車型則沒有推出。
具體原因,是因爲投資理想的美團跟滴滴有着競争關系,理想再三考慮下終止了該項目。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現時成爲網約車市場大戶的埃安 Y,據說研發之初也跟滴滴造車相關,隻是後來兩者撇除了關系。
有意思的是,在 2017 年已經接觸車企造車的滴滴,在 2018 年的時候還曾聯合包括多家車企在内的 31 家汽車産業鏈企業,共同成立 " 洪流聯盟 "。
其時,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信誓旦旦說出," 滴滴堅決不造車,不謀求成爲未來最大的汽車運營商。"
然而這個承諾,被新能源車市場的巨大蛋糕給推翻了。
2020 年,國産特斯拉正式交付,全年總交付量達到近 50 萬輛,繼續保持近乎 50% 的年增長目标。
更重要的是,當年特斯拉股價暴漲了超過 7 倍,晉升到全球車企估值 " 天花闆 "。
于是到了 2021 年初,新一批國内企業宣布造車,這包括小米、百度,以及不久前上市了極石 01 的洛轲智能。
當然還有滴滴!
2021 年,程維在内部成立了代号爲 " 達芬奇 " 的造車業務,試圖借此在上市時取得更大的估值突破。
隻不過同年滴滴強行赴美上市一事,最終隻落得滿城風雨的下場,該公司後來成爲了被監管層嚴管的對象。
從被要求在應用市場下架,到罰款 80 億元,乃至滴滴作爲 " 新新勢力 " 的一員,還遭遇到了生産資質問題。
至于整個大環境,新能源車市場價格戰也從去年底就開始醞釀了。
如今已元氣大傷的滴滴,顯然既沒有能力再去開展造車業務的試錯,同時也錯過了市場的爆發期。
因此尋找接盤俠,大概就是最合适的選擇。
02
小鵬接盤,滴滴破局
滴滴真的放下造車的念頭了。
小鵬用總股本 3.25% 的 A 類普通股,買下滴滴 " 達芬奇 " 部門,滴滴也因此成爲小鵬的戰略股東。
從此,滴滴的造車事業有了新歸宿,雙方合作項目代号定名爲 "MONA"。
得益于此,小鵬表示将成爲 " 首家獲得滴滴生态系統全力支持 " 的汽車制造公司。
總體來看,這次雙方合作沒有涉及太多現金交易,并且留意滴滴獲得的 3.25% 小鵬股份,雙方規定鎖定期隻有 2 年時間。
同時兩者還簽署對賭協議,其中由小鵬代工的 "MONA" 車型,如果連續兩年交付量超過 10 萬輛,滴滴将能進一步增持小鵬股份到 5% 的比例,這般股比對于滴滴來說并不算多。
小鵬和滴滴沒有作出深度綁定,兩者更多是各取所需的戰略合作。
何小鵬坦承,滴滴未來可能會和其他品牌合作,隻是小鵬是首家獲得滴滴全面資源的企業。
事實上,在今年 5 月,滴滴和廣汽埃安簽訂深化合作協議,兩者宣布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量産共享出行 L4 無人駕駛新能源汽車,計劃 2025 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程維在 2020 年時說過," 到 2025 年,滴滴平台上搭載自動駕駛的共享汽車有望超過 100 萬台。"
他還強調," 到 2030 年,希望去掉駕駛艙,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自動駕駛。"
可見,滴滴沒有完全押寶在小鵬身上。
簡單來說,小鵬成爲了滴滴造車業務的代工廠,在幫滴滴打工的同時,小鵬也用少量股權換來了 B 端大客戶的訂單。
說到底,小鵬是看中滴滴哪塊肉了?
03
小鵬汽車,想要什麽?
小鵬想走多品牌的路了。
何小鵬直言,MONA 車型是小鵬第二品牌,甚至第三品牌的開始。
爲了更好形成品牌區隔,小鵬表示 "MONA 将與小鵬品牌産品形成差異化定位 "。
在經曆過 G9 的教訓後,小鵬已經認識到了品牌力對于一家車企沖高的束縛作用,因此跟随蔚來一樣走上多品牌路徑,成爲了不二之選。
按照此前官方在 Q2 财報會上透露,未來小鵬車型定價将在 15 萬 -35 萬元之間。
反觀跟滴滴合作的 MONA 品牌,現時小鵬強調的是 " 打造 15 萬級别爆款 "、" 強化 A 級市場技術競争優勢 "。
保守來看,MONA 将專注在 10-15 萬級市場,未來對标産品不排除是比亞迪海豚、埃安 Y/S 這類爆款車型。
關于明年 MONA 首款車型,實際何小鵬在 Q2 财報會上已有所劇透,當時他說到 " 小鵬在最主流的 15 萬級别,也有能力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
在當下官宣了跟滴滴的合作之後,官方透露 MONA 首款車型,是此前滴滴已投入了幾十億元研發、完成度非常高的産品。
此外,何小鵬表示會對 MONA 完成 XNGP 高階智駕的賦能。
" 通過這次和滴滴合作,我們認爲能夠打造出 15 萬級智能車爆款。"
何小鵬主動說出這番話,來推翻兩年前他曾指出 "15 萬元做不好智能電動車 " 的觀點。
在做好産品之餘,小鵬當然是想要更多的銷量。
基于小鵬和滴滴在對賭協議上寫的是," 年交付量最低 10 萬輛,最高 18 萬輛 ",因此何小鵬亦有信心親口說出,MONA 銷量至少是 10 萬輛起步。
怎麽實現?To C 和 To B 市場兩者均要!
結合滴滴的網約車市場龍頭身份,以及何小鵬一直對普及智能駕駛有着強烈願望,其中後者在今年初接受采訪時就直言,"2025 年要賣出 100 萬輛無限接近 L4 級智駕車型 "。
可以說,小鵬從來不排斥進軍網約車市場,而事實上小鵬 P5 亦推出過出行業務版本,隻是并未掀起明顯水花。
不過話說回來,目前最受網約車市場歡迎的是比亞迪和埃安,其中埃安背後是深耕市場多年的廣汽。
反之小鵬作爲年銷量僅有 10 萬出頭的新銳企業,對于主流市場内這樣一群追求品質靠譜的傳統用戶,他們會否選擇小鵬 15 萬級 XNGP 産品來做網約車,乃至是家裏唯一的家用車,這點多少還是要打上問号的。
站在小鵬的立場,短期内進軍網約車市場來擴充銷量,這點無可厚非。
從更長遠來說,小鵬和滴滴都共同看準了 Robotaxi 的方向。
官方在公告裏指出,雙方将在多個領域探索互利共赢的長期合作機會,其中就包括了 Robotaxi。
此外小鵬表示,它将獲得滴滴的全面支持。
何小鵬直言," 軟件合作裏的重點是規模和數據,在小鵬的智能全局戰略裏面,我們認爲今天這個方向是最正确的。"
" 在保證合規前提下,将共享必要的數據在雙方平台上。"
小鵬想要做成 Robotaxi,擴大銷量及分攤成本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這也是小鵬選擇跟滴滴、大衆共同造車的原因,這兩者所覆蓋的市場太大了。
有見及此,你就不難理解爲什麽小鵬有信心提出,明年要對 XNGP 降本 50% 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同樣瞄準 Robotaxi 及整車業務的還有百度。
去年 7 月,百度發布第六代無人車 Apollo RT6。
其時官方說到,這是一款可以上工信部公告、可以銷售給 C 端用戶的合規車輛,并且 RT6 是國内第一款,也是全世界唯一一款匹配自動駕駛需求,正向設計研發的自動駕駛量産車。
更重要的是,基于百度提出的 " 每次叠代,成本降低一半,能力提升十倍 " 的目标,作爲第 6 代産品的 RT6,整車成本僅有 25 萬元左右。
據悉現時該項目已開始推進到量産階段。
照此推算,未來百度第 7 代 Apollo 産品将會是小鵬 15 萬級 XNGP 車型的直接對手。
04
小鵬,給新勢力們上了一課
據透露,小鵬 15 萬級 XNGP 車型将在明年下半年推出。
2024、2025 年左右,一直是此前業内認定的品牌戰決賽階段。
而在今年烈性價格戰的驅動下,實際這場決賽已經提前打響。
對于多數新勢力而言,在原本還在虧損的背景下,再投身到價格戰裏面,其實這是一場雪上加霜的煎熬。
就以小鵬 Q2 财報來說,盡管當季度交付量較 Q1 增長了 27.3%,但 28 億元的淨虧損額,較之上季度的 23.4 億元亦再次拉大。
另外比起目前坐擁的 40 萬輛年産能,今年前 7 個月小鵬的交付量隻有 5.2 萬輛,差距着實有點大。
小鵬的情況并非個例,實際上除去理想和比亞迪以外,目前中國新能源車企仍活在水深火熱當中。
可以看到,像威馬這樣的企業已基本宣告出局了。
反之仍留在台面上的隊伍,則要好好想辦法保持住其市場席位。
選擇 " 賣身 ",并非什麽丢臉的事,越早賣,反而才更值錢。
任何行業的價格戰,愈打到後面,得到的關注隻會愈少,這一幕在現時汽車市場上正上演着。
正因如此,小鵬在一個月時間先後宣布聯手大衆和滴滴,合計賣出股權最多不超 10%,但能換來兩家巨頭的加持和資源共享,這對于小鵬迎接後面的惡戰,可謂意義非凡。
留意未來兩年的惡戰主題——全市場還将進一步向低價位級别下探,這包括:
- 備受全球關注的特斯拉 Model 2;
- 國内關注度非凡的小米汽車;
- 支持換電的蔚來子品牌阿爾卑斯、螢火蟲;
- 如今号稱打出真 800V 的智己,還會推出更入門的 L5;
- 主張沒有續航焦慮的理想,将以 L5 進軍 20 萬級市場……
在全市場惡戰不可避免之下,像小鵬這樣的新勢力車企主動選擇合縱連橫,這點應該值得推崇。
除去小鵬的兩次官宣,零跑也透露正在跟兩家海外車企展開合作商議,至于近來哪吒在展示新一代浩智技術平台的時候,也釋放出有意對外合作的信号。
謀生,不寒碜!
近一年多來的小鵬,命運多舛。
從 G9 的沖高失利、内部人員調整到交付量的快速下滑,一時間小鵬似乎重新回到了 " 地闆 " 位置。
換個角度來看,隻要能穩穩落地就好,起碼還可以再踩準位置、重新起跳。
從 G6 上市後的熱銷,到聯手大衆和滴滴,相信小鵬這一躍能讓大家對其恢複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