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O】2019 年 10 月 23 日,位于上海的特斯拉汽車工廠彙集了無數汽車業從業人士和汽車愛好者的視線。在這一天,特斯拉位于中國的第一座汽車超級工廠正式投産。從開始建設工廠到建成這座工廠,特斯拉隻在上海花費了不到 10 個月的時間,而相同規模和産能的工廠往往需要花費一年到兩年時間才能完成。因此,特斯拉上海工廠堪稱 " 汽車工業史上的奇迹 "。随着首輛國産 Model 3 的下線,特斯拉在中國市場正式翻開了新的篇章。
但是,當中國市場對于特斯拉這家來自美國的電動汽車企業敞開大門,允許其建設工廠,提供大量政策扶持的時候,中國企業卻在美國市場屢屢碰壁。至今,即便中國已經坐擁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鏈,海外市場連戰連捷,美國市場上的中國品牌存在感卻幾乎爲 0。不久之前,蔚來汽車的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李斌更是痛批這種貿易保護主義。
李斌在采訪中表示,不理解美國政府爲何要對包括中國汽車企業在内的非本國車企進行種種限制。特斯拉 CEO 馬斯克訪華能夠受到各種禮遇,爲何中國公司向美國消費者出售高科技汽車會遇到障礙?他同時聲稱:" 世界應該更加開放,停止将商業政治化,目前的全球大環境與蔚來 2015 年成立之初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李斌之所以有如此發言,自然是有各中原因。事實上,如今的中美電車市場因爲雙方的政策和其它方面的原因,已經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狀況。
二超多強、百花齊放
首先,我們來看中國市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 年,中國的純電動汽車銷量 536.5 萬輛,同比增長 81.6%;插電式混動汽車銷量 151.5 萬輛,同比增長 1.5 倍。同時,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超過了 25%。目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連續八年位居全球第一,且這一地位應該會長時間保持下去。
而在中國的汽車廠商中,比亞迪和特斯拉這兩家的純電車型表現最爲亮眼的。根據懂車帝的數據,在最近一年左右的時間裏,中國市場上銷量最好的十款純電動車型先後依次爲特斯拉 Model Y、五菱宏光 MINI EV、比亞迪海豚、比亞迪元 PLUS、廣汽埃安 AION S、廣汽埃安 AION Y、特斯拉 Model 3、比亞迪漢 EV、比亞迪秦 PLUS EV、長安 Lumin。其中,比亞迪有四款車型上榜,特斯拉也有兩款車型上榜,特斯拉數量雖然不及前者,但交易單價更高。
除了這兩大車企以外,中國市場上也有不少造車新勢力逐漸褪去稚嫩,走向成熟。其中,廣汽埃安在 2023 年 6 月的單月交付量繼續保持在了 4 萬輛以上,旗下 AION S 和 AION Y 等車型非常受消費者的喜愛;理想汽車逐漸和曾經的競争對手拉開了差距,在 2023 年上半年市場競争壓力增大的情況下,理想反而實現了大跨步的銷量增長。如今,即便理想汽車的交易均價在 35 萬元以上,它們的 6 月交付量也穩定突破 3 萬輛,接下來仍然有繼續增長的勢頭和空間。
總結來看,2023 年中國車市競争逐漸激烈,甚至出現了席卷全國的汽車價格戰。而在這種基調下,不少廠商都展現出了極強的生命力、競争力和創造力。中國消費者在大力支持國産廠商發展的同時,也并未對特斯拉這類外來企業展現出非常排斥的态度。問題雖然也有,但整個市場的主旋律仍然是穩定發展、欣欣向榮……
兩個能打的都沒有
和競争激烈的中國車市不同,美國車市的情況則就簡單很多了。由于這裏是特斯拉的大本營,因此,絕大部分美國電車市場份額都被這家車企牢牢掌握在手中。
根據凱利藍皮書的最新數據,在 2023 年上半年,特斯拉美國銷量爲 33.6892 萬輛,獨占美國 68.8% 的純電動汽車市場。其中,第二季度的特斯拉銷量爲 17.5262 萬輛,市場占有率爲 59.3%。而作爲對比,美國老牌汽車巨頭通用汽車雖然排在了第二名,僅次于特斯拉,但也隻掌握了 6.5% 的市場,不及前者的十分之一。除了通用汽車以外,福特汽車、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是表現較好的另外三家,但是它們的市場份額也僅在 5% 到 6% 左右。而美國當地的造車新勢力,如 Rivian 和 Lucid 之類的,表現則更爲慘淡了,市場份額均在 1% 或以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凱利藍皮書的數據上,我們完全看不到什麽純中國品牌,最多有一些中國廠商和海外企業的合資品牌。例如 Polestar(極星),這是沃爾沃汽車集團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共同擁有的高性能電動車品牌,它的公司總部位于瑞典歌德堡。
毫無疑問,特斯拉對于美國的電車市場幾乎已經占據了主導的地位,但這其實并不算什麽好事。一個市場如果缺少足夠的競争,那麽顯然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好在,對于美國消費者而言,特斯拉雖然外部沒有太大的壓力,但它們也會 " 自己卷自己 ",偶爾給汽車降個價什麽的,其 CEO 馬斯克也有計劃打造适用于普通消費者的廉價電動汽車。
碰壁的蔚來
其實,蔚來很早之前就有進入美國市場的想法。早在 2015 年,蔚來汽車的蔚來北美矽谷總部就已經成立了,這個總部鼎盛時曾擁有超過 1000 名員工,可見蔚來對北美市場雄心勃勃。蔚來 CEO 李斌和其它高管也曾到訪北美總部,了解蔚來在美國的自動駕駛與充換電業務籌備情況。此前,蔚來還宣布計劃于 2025 年進入美國市場,并于 2022 年 11 月在該國部署第一個電池交換站。
但是,與蔚來汽車的積極不同,美國市場對蔚來這種外來電車企業的表現卻并不是太友好。美國執意建立的貿易壁壘,使得它國汽車企業出海美國市場面臨着更高的關稅政策,嚴重影響了這些企業在美國市場上的生存空間。在 2022 年 8 月,美國向美國工會車間生産的電動汽車實行更大稅收抵免,引起多個出海汽車企業的巨大不滿。
而不久之前,美國又出現了一個《通脹削減法案》。在該法案中,美國政府表示将對産自本土的汽車給予一定的稅收補貼。毫無疑問,這個法案在利好美國本土車企的同時,也給外來企業帶去了更大的壓力。不但李斌對這個法案感到不滿,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也曾批評過,他表示這會提高美國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的成本。
寫在最後
在抨擊《通脹削減法案》的同時,蔚來李斌曾感歎到:" 中國消費者可選擇各式各樣的新能源汽車,爲什麽美國消費者就不能享受這些産品呢?"
中國的電動汽車企業不可謂不優秀,在美國市場以外,它們已經在歐洲和中東等地區獲得了大量當地消費者的支持。美國将這些企業拒之門外,最終受損的隻會是美國本土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