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怕未來的前兆:緻命真菌正在美國蔓延,近半感染者 90 天内死亡…… "
最近,這條頗有些恐怖色彩的消息正在網絡上流傳。" 緻命真菌 " 到底是什麽?它真有那麽可怕嗎?
真相遠沒有那麽驚人,但這确實是個值得全人類共同警惕的問題。
新聞說了什麽?
" 緻命真菌在美國蔓延 " 的說法源于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其中記錄了美國 2019 年以來的耳念珠菌感染統計數據 [ 1 ] 。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是一種近十幾年才出現的新型緻病真菌,它造成的感染總數還比較少,但病例快速上升的趨勢令人擔憂。2019 年在美國發現了 478 例耳念珠菌感染,而到了 2021 年,這個數字就已經上升到了 1474 例,2022 年又進一步上漲到了 2377 例。這種感染需要特殊的檢查手段才能确診,因此,可能還有更多病例尚未被發現。
電子顯微鏡下的耳念珠菌 | Emily Larkin et al.
耳念珠菌有多危險?
這種真菌對健康人其實并不危險。它的緻病能力不是很強,健康人完全可以攜帶它而不出現任何症狀。
但是,它對衰弱的病人很危險,可造成緻命威脅。被它感染的大多是長期住院或接受重症監護的患者,他們往往免疫功能已經受損,而且身上還接着靜脈導管、呼吸機等容易被病原體入侵的醫療設備。
耳念珠菌主要威脅衰弱的病人 | 圖蟲創意
耳念珠菌常會侵入高危患者的血液,造成嚴重的全身感染,主要症狀是發熱與寒戰。感染者的死亡率相當高,例如在一次院内感染爆發中,有超過 40% 的感染者在 30 天内死亡 [ 2 ] 。" 近半感染者 90 天内死亡 " 的說法也并不算誇張。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這些重症患者原本就有其他基礎疾病,他們的死亡可能由多方面原因導緻。
爲什麽擔心?
耳念珠菌緻病力不算強,但依然被視爲重要威脅,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這些真菌耐藥相當嚴重。在美國,人們檢測到的耳念珠菌有 90% 對至少一種抗真菌藥耐藥,對至少兩種藥物耐藥的則有 30% [ 3 ] 。治療真菌感染的藥物種類原本就很少,一旦發生耐藥,治療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卡泊芬淨,治療耳念珠菌感染爲數不多的選擇之一——但部分菌株已經對此類藥物耐藥
第二,它們的傳播不易控制。耳念珠菌可以在人的體表長期生存,它在物品和環境表面也能存活數周之久,常用消毒劑中還有一部分(季铵鹽類)對它殺滅效果不好——這些因素都使這種真菌很容易悄無聲息地傳播,最終導緻醫院内感染爆發。
受威脅的不隻是美國
雖然程度不同,但世界各地都面臨耳念珠菌感染的問題。
目前,在全世界六大洲超過 40 個國家都已經報告了耳念珠菌感染病例 [ 4 ] 。在英國、印度、西班牙等多個國家,都有醫院出現過耳念珠菌感染集中爆發的慘劇,甚至有醫院被迫暫時關閉重症監護室。
在多個國家,都有醫院出現過耳念珠菌感染爆發 | 圖蟲創意
自 2018 年起,中國也陸續發現了數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目前在中國還沒有院内感染集中爆發的報告,但對它提高警惕依然很有必要。
氣候變暖,真菌更危險
與兩栖類、植物等相比,哺乳動物原本并不容易被真菌感染。除了免疫系統,這還與我們較高的體溫有關,絕大部分真菌都不适應在這種高溫下生長。
然而,氣候變暖使局面出現了變化。環境溫度升高會造成演化趨勢的轉變,篩選出更加耐熱的真菌——理論上說,這會減少真菌感染人類的障礙,讓真菌感染變得更常見。
事實上,有研究者認爲,耳念珠菌可能就是一種在氣候變暖誘導下誕生的新型緻病真菌 [ 5 ] 。雖然這種觀點還未得到充分證實,但在氣候持續暖化的未來,真菌感染确實很有可能會成爲比以往更加嚴峻的問題。
有觀點認爲,耳念珠菌感染的出現與氣候變暖有關 | STEPHANIE ROSSOW
應該怎麽做?
對抗耳念珠菌主要依靠醫學專業人士的努力。一方面,醫院需要加強對緻病真菌的監測,采取嚴格的消毒與防護措施,控制緻病菌的傳播。另一方面,加快新型抗真菌藥的研發也很有必要,這樣醫生才能有更多治療方案可以選擇。
普通人不需要太過擔心這種真菌,也不必采取特殊的防護措施。不過,良好的衛生習慣——尤其是勤洗手——應該有助于減少緻病真菌的傳播。
PS:" 緻命真菌席卷美國 " 大概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最後生還者》的劇情,不過别擔心,喪屍真菌控制人類這種事即使氣候變暖也是不會發生的。
參考文獻
[ 1 ] https://www.cdc.gov/media/releases/2023/p0320-cauris.html
[ 2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myc.12781
[ 3 ] https://www.cdc.gov/drugresistance/pdf/threats-report/candida-auris-508.pdf
[ 4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581363/
[ 5 ] 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mBio.01397-19
[ 6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037403/
作者:窗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