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前的國企改制大潮裏,張彥森先後拿下天津同仁堂、宏仁堂和狗不理三大老字号,構建起一個涉及中藥、餐飲及金融等多個領域的商業帝國。
張彥森仿佛受到命運垂憐,開啓了一場開挂的人生,這個過程既激烈又神秘。他如何從一名雜技演員逆襲成資本大鳄?至今無人解密。
手握幾個金字招牌,張彥森對資本市場垂涎已久。狗不理、天津同仁堂先後沖刺 IPO,過程曲折,暫均與 A 股無緣。
期間,北京同仁堂集團強力狙擊、狗不理餐廳口碑垮塌,成了外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這幾年的 A 股市場,老字号企業資本化愈發困難,全聚德、張小泉等上市後的表現,讓市場對老字号的信心更顯不足。這給狗不理、天津同仁堂的 IPO 之路,蒙上了更濃重的陰影。
雜技演員人生開挂
中國醫藥行業大佬中,大多具有專業背景或資源支撐。天士力闫希軍在 30 多年軍旅生涯裏積累醫藥研發資源;恒瑞醫藥孫飄揚畢業于中國藥科大學;智飛生物蔣仁生畢業于桂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相較之下,張彥森的經曆,是名副其實的草根逆襲。
1959 年,張彥森出生在中國雜技之鄉河北吳橋,12 歲進入天津雜技團,表演 " 杠竿 " 将近 20 年。
在雜技場上,杠竿是一種既需要平衡感,更需要體力的重活。肩上的竹竿需要承受一人或多人同時表演動作,技術難度可見一斑。
可能早已厭倦了這樣的工作,讓張彥森萌生了 " 逃離 " 的想法。
據南方周末報道,1989 年張跟随雜技團在意大利演出結束,沒有跟團回國,被單位 " 雙開 ",失去了這個 " 鐵飯碗 "。
回國之後,張先以開出租車爲生,後追随一位房企老闆,擇機下海。這些經曆,沒有體現在天津同仁堂股份的招股書中。
招股書描述,1994 年 5 月,張彥森才正式離開天津雜技團。之後 8 年間,他任職天津市森永泰廣告執行董事、天津市森永泰餐飲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業務橫跨廣告和餐飲兩大行業。
那時,國内國企改制漸漸潮起,2000 年前後,天津同仁堂制藥廠已資不抵債,面臨艱難的抉擇。
恰在廣告業務中,張彥森結識了天津同仁堂時任廠長軋仲銳,留下了不錯的印象。近水樓台,他第一時間得知了這家制藥廠着手改制的消息。
2002 年,張彥森參與天津同仁堂制藥廠改制,人生從此開挂。
老字号獵手
天津同仁堂制藥廠落入雜技演員的 " 口袋 ",正是當時國企改制大潮裏的一個典型案例。
2002 年 5 月,天津市财政局同意天津醫藥集團将所屬天津同仁堂制藥廠全部資産及負債納入股份制改制範圍,天津有線電視台、天津西青經濟開發總公司、張彥森、張彥明共同發起成立天津同仁堂股份。其中,張彥森、張彥明分别投入現金 1700 萬元和 250 萬元,分别持股 34% 和 5%。天津醫藥集團以實物出資,持股 40%。
改制之後,時任天津醫藥集團董事長劉振武出任天津同仁堂股份董事長,張彥森爲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從當時股權結構來看,公司雖爲國資控股,實控權卻在張氏兄弟手中。天津醫藥集團曾公開表示,這主要是出于資本運作的角度考慮。
2007 年至 2014 年,張彥森拿下天津有線電視台所持天津同仁堂股份所有股權,且均以淨資産評估原值成交。
同在 2014 年,天津醫藥集團突然将所持天津同仁堂股權轉讓并退出。這樣一來,張彥森夫婦及兄弟,以極小代價最終控制了公司。
一年後,天津同仁堂股份成功挂牌新三闆。
首戰告捷,張彥森趁熱打鐵,2003 年參與天津宏仁堂改制,将其納入懷中。
成功攬得兩家老字号企業後,張彥森并不滿足。在當時國退民進的大潮裏,任何一家企業的改制或者破産,都蘊藏着巨大商機。
2005 年 2 月,狗不理集團改制的消息傳來,身在香港的張彥森緊急北上,參與對這一百年企業的争奪。
當時的競買過程萬衆矚目,人人對狗不理集團志在必得。浙江同方、天津浩天以及廣東德豪潤達等多家企業進場角逐,經過 153 輪競價,張彥森斥資 1.06 億元成爲狗不理集團新主人。
上市屢次折戟
張彥森入主之後,狗不理集團走上快車道,産品覆蓋全國 26 個省市,并進軍海外市場。2011 年,在日本開出首家海外門店。
他曾經公開表示:一定打破 " 老字号就是便宜 " 的思想,老字号做久了,一定要有一定利潤空間。
話音未落,狗不理包子貴了,成了消費者口中的天價包子。公司在高端化的過程中,服務和産品創新并未與時俱進,争議不斷。
盡管如此,張彥森還是計劃将狗不理集團推上資本市場。2012 年,公司開啓上市申請,兩年後 IPO 狀态變成終止審查。
對接 A 股失利後,狗不理并沒有放棄資本化。2015 年,狗不理集團拆分狗不理食品于當年 11 月挂牌新三闆。
2018 年,天津同仁堂發起 IPO 沖刺,拟在上交所主闆上市,兜兜轉轉兩年後以撤回 IPO 材料。
2020 年 6 月,天津同仁堂股份再戰 IPO,改道創業闆。2022 年 2 月,公司所聘的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公司 IPO 進程被迫中止。
二股東天士力投資等不及了。2021 年 3 月,将其所持天津同仁堂股份 40% 股權轉讓給朱保國的麗珠集團(000513.SZ),套現 7.24 億元離場。
朱保國滿心以爲天津同仁堂會在二次沖刺 IPO 成功,結果 2022 年 8 月,公司被創業闆上市委取消審議發行上市申請。2023 年 3 月 31 日,公司 IPO 進程中止。
真假同仁堂
天津同仁堂沖刺 IPO ,将糾纏百年的同仁堂品牌之争,再次拉入公衆視野。
同仁堂本是樂顯揚于 1669 在北京創立,一句 "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讓同仁堂在傳統醫藥行業博得美名。
北京同仁堂與天津同仁堂的關聯在于,樂家女婿張益堂在清末将自家的張家藥鋪改名爲天津同仁堂。
真假同仁堂糾紛在民國時期爆發,當時同仁堂在天津将天津同仁堂告上法院,最終以天津同仁堂敗訴告終。
但天津同仁堂這一名号卻保留下來,使用至今。
張彥森收購的宏仁堂也與樂家有關,宏仁堂由同仁堂第 13 代傳人樂笃周 1923 年創立,後來發展成爲天津市第五中藥廠。
樂笃周早年留學歐洲,學成回國除創建宏仁堂外,還受家族委派南下,創立了南京同仁堂。台灣同仁堂也同出樂家,由樂家第 13 代樂崇熙 1953 年開設。
雖然能與樂家扯上關系,北京同仁堂卻并不認可張彥森使用同仁堂商标的行爲,雙方對薄公堂,這場官司至今沒有塵埃落定。
根據國家知識産權局官網顯示,同仁堂商标歸屬于北京同仁堂集團所有。該集團已培育出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國藥等 3 家上市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