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華社
剛剛邁入 " 金三銀四 " 就業季," 北京碩博畢業生人數首超本科生 " 就登上熱搜。
城叔考據了一下,來源是北京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副主任蘇秀麗。其在接受《新京報》專訪時提到,今年北京高校的畢業生數量約 28.5 萬人,創了曆史新高。此外,北京今年的畢業大軍中,還出現一個新變化,研究生(碩士和博士)的畢業人數首次超過本科生。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放在 "2023 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 1158 萬人 " 的大背景下,北京畢業生出現的這個結構性變化,似乎迎合了互聯網上關于就業市場的焦慮:本科生怎麽拼得過?不 " 卷 " 到博士怎麽找工作?
且慢,我們從全國視角來看看,這份新增的焦慮是否成立。
聚焦北京:招生已經 " 倒挂 "
城叔試圖通過北京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的公開電話了解更多信息,卻無果。
爲尋找 " 超過 " 的證據,城叔翻閱北京教委官網公布的曆年 " 北京教育事業發展統計概況 " 發現,每年統計概況高等教育學生情況中,都設有一欄 " 預計畢業生數 "。數據顯示,2023 年北京碩博畢業生預計爲 16.08 萬人,普通本科畢業生預計爲 13.61 萬人。一對比,今年研究生畢業人數确實要超過本科。
圖片來源: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不過,這是一個預估值。
從 2020 年起,北京研究生畢業的預估值就一直超過本科。但因爲延畢等因素,研究生的實際畢業人數,到 2022 年也沒有真正超過本科。
這不妨礙北京研究生畢業大軍這幾年 " 奮起直追 " ——預估 " 超過 " 的部分,越來越多;實際 " 不足 " 的差距,越來越小。
從曆年數據看,研究生畢業人數增加得快,本科畢業人數增加得慢。" 一快 " 遇上 " 一慢 ",研究生群體追上甚至反超本科,也就不足爲奇了。
如果非要尋找 " 超過 " 的實際數據,那就是招生數了。2020 年,北京碩博研究生招生數首次超過本科生,多招了 79 人。2021 年,碩博研究生的招生優勢擴大,比本科生多錄取了 2337 人;2022 年,多招人數增加至 6200 人。
雖然從數據中看," 北京碩博畢業生人數首超本科生 " 暫時沒有明确答案。不過要知道,北京是我國教育高地,也是研究生教育最發達的地區。
從 2022 年的數據來看,在研究生培養機構占有率方面,北京全市有 58 所普通高校,占全國約 1/10;有 81 個科研機構,占全國約 1/3。北京碩博研究生在校人數 43.5 萬人,占全國的約 12%。論及北京研究生教育的規模和質量,在全國都屬于不需要再附加 " 之一 " 的那種地位。
放眼全國:依舊 " 十裏挑一 "
從研究生招生數早已超過本科,再到即将出現的研究生畢業數超過本科,北京高等教育輸出的人才結構是另類的。
北京并不是全國的縮影。從全國來看,碩博研究生是 " 十裏挑一 " 的塔尖人才形勢,并未改變。
" 暴漲 80 萬人 "" 考研報名人數刷新紀錄 "" 考研最難年 "" 将有 300 萬考生落榜 "" 招收碩士生突破 100 萬 "…… 輿論總會追逐每一次的 " 考研熱 "。當 2023 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達到史無前例的 474 萬,外界往往以 4:1 的錄取比例來印證這條賽道越來越 " 卷 "。
其實,無論是普通本專科,還是碩士、博士研究生,每一個 " 池子 " 都在擴容,招生數在增加,在校生在增加,畢業生也在增加。
在我國本科擴招之後,近十年來,研究生擴招也拉開序幕。有統計顯示,近十年來,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年均增幅達到 6%,博士研究生增幅也在 5.7% 左右。
擴容,一方面是高層次人才規模提升的需求,一方面是本科擴招帶來的後續效應。
從全國這幾個 " 池子 " 來看,齊齊 " 擴容 " 的結果就是近乎等比例變化。
以 2022 年全國數據爲例,招 1 個研究生的同時也招了 8.2 個普通本專科生,畢業 1 個研究生的同時也畢業了 11.2 個普通本專科生,有 1 個研究生在校的同時也有 10.01 個普通本專科生在校。
時間倒退 5 年,2018 年以上三組數據的比例變化并不大,平均 1 個研究生對應的分别是 9.2 個(普通本專科生,下同)招生數、12.5 個畢業數和 10.4 個在校數。
考研、考博雖然在輿論場中表現出競争愈發激烈的一面,但整體來看 " 十裏挑一 " 的比例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從高等教育大國走向高等教育強國的過程中,研究生一直都應該是高等教育培養體系下的塔尖人才,研究生教育也該做好儲備人才紅利的支柱作用。
問題 " 藥方 ":解決結構性矛盾
北京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集中的頭部城市,出現 " 本碩博結構倒挂 " 有迹可循;研究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塔尖,絕對值在增長,但比例的 " 含金量 " 保持了穩定的水平——通過以上數據梳理,可以看到北京出現 " 倒挂 " 并非 " 意料之外 "。
但城叔知道,這樣的解釋,并不能消解輿論場中再次被卷起的就業焦慮。
還有 3 個月,勞動力市場就将迎來 1158 萬高校畢業生。《政府工作報告》中建議,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别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因爲過去的高校擴招,這兩年的高校畢業生總是在 " 創新高 "。有人形容,高學曆 " 蓄水池 " 就像服用止痛藥,無法根治疾病。
不過,城叔認爲,疾病的根源,不在于莘莘學子湧向獨木橋,而是勞動力市場跟不上。既有結構不匹配的一面,也有傳統就業收縮的一面。
近日,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甯吉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指出," 我們産業結構整體還是以中低端爲主,對知識型勞動就業吸納能力提升需要一個過程 ",目前的 " 産業結構與大學生就業結構還不匹配,加上周期性矛盾影響和疫情慣性影響,要下更大力氣去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 "。
如何消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從長期來看," 藥方 " 依然是調整産業結構。一方面,把産業結構朝着中高端、能吸引更多大學生方向去調整;另一方面,加大培訓增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來适應産業發展趨勢。
解決就業問題,要綜合施策,也要雙向奔赴。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