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經典曆史地圖集的誕生
作者:杔格 / 編輯:Alicia
長期關注曆史地理的朋友們一定發現了,大家平時在查閱各種文章、資料時,往往會時不時地蹦出來一張繪制複雜、地名排布密密麻麻的一張古今對照地圖。
例如在看明朝曆史文章的時候
突然蹦出來這樣一張明朝地圖
(圖:《中國曆史地圖集》)▼
想都不用想,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國曆史地圖集》,更多時候也被習慣性地稱為"譚圖"。這是因為,這套地圖集的主編,是我國著名曆史地理學家譚其骧。
《中國曆史地圖集》開本大小比較實拍,滑動查看 ▼
182mm×258mm,16開
《中國曆史地圖集》(全8冊)
官方微商城下單482元
(附贈《中國行政區劃沿革手冊》+一張《非洲新圖》)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購買▼
購買了《中國曆史地圖集》的小夥伴們,可以憑借訂單截圖,加入我們的讀者交流群,與局長及球局作者就世界地理、全球性問題、海外旅行等話題展開友好而熱烈的交流。局長還将不定期分享相關書籍,并發放福利。
想要入群的小夥伴,可将購買《中國曆史地圖集》的訂單截圖(截圖中需包含書名信息),通過公衆号的菜單欄留言發送給我們,運營小姐姐将向你發送入群二維碼。【由于群成員名額有限,之前已加入讀者群的朋友請勿重複入群。】
進群方式見下圖 ▼
為什麼要編繪《中國曆史地圖集》?
編繪《中國曆史地圖集》的起因也很偶然,這要從上世紀50年代說起。1954年,在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的休息期間,毛主席和時任北京副市長吳晗提到,他在讀《資治通鑒》時,沒有一部詳細的曆史地圖參閱,很不方便。
毛主席同時還談及,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時候,亞新地學社曾出過幾本曆史地圖,但是地圖繪制較為簡單,對于複雜史地研究或參考的作用不高。所以毛主席希望國内出版一部詳細的有價值的曆史地圖集,一是有利于閱讀《資治通鑒》,二也為研究《二十四史》提供方便。
亞新地學社《袖珍中華全圖》(1936年)▼
這時,吳晗就向毛主席介紹,晚清時期的楊守敬編過一部《曆代輿地圖》,内容很詳細,正史地理志中縣以上的地名基本上都有,但是這個地圖也有許多不理想的問題,例如查閱不便等。
随後吳晗建議,可否拿當前時代的地圖作為底圖,将楊守敬圖的古地名移到該圖上,按照最新的制圖标準将其刊印。毛主席當下就同意了,并将此事交予吳晗辦理。但事情的後續發展,并沒有初期設想的那麼簡單,而是非常複雜,期間還發生了諸多波折。
楊守敬《曆代輿地沿革圖》▼
之後,吳晗組織了一批專家成立了兩個機構,一套班子兩個組織,一是"重編改繪楊守敬《曆代輿地圖》委員會",二是"标點《資治通鑒》、二十五史委員會"。至于具體工作,就由譚其骧負責。
早在三十年代的清華、北大、燕京時期,吳晗和譚其骧就是老朋友,同時吳晗還是顧颉剛、譚其骧組織的禹貢學會的成員。譚其骧是研究曆史地理專業的大咖,吳晗自然就請他來主持這項具體工作。
譚其骧當時在複旦大學曆史系當教授,吳晗通過高教部将譚其骧調到北京的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進行這項工作,調期一年。為什麼是一年呢?因為當時人們都覺得将楊守敬圖的地名搬過來非常簡單,一年綽綽有餘。
憑感覺的理論性設想往往都很簡單,譚其骧在工作中卻發現問題并非如此。這是因為楊守敬的底圖是同治年間的《大清一統輿圖》,與當下底圖的方方面面出入很大,每移一個古地名,都要重新考訂,否則無法上圖,所以根本不可能在一年以内完成。
(圖:大清一統輿圖)▼
一個事實可窺一斑——到了1956年冬天,該項工作已經進行兩年,工作組隻完成了秦和西漢兩個時期的圖,而且有些細節問題沒有研究透徹。同時,由于借調期限已到,複旦催着譚其骧回去,高教部也不放人。
最終,譚其骧隻能回到上海,邊教書邊進行這項工作,此後新"楊圖"的編繪工作地點便由北京轉移到了上海。
這是《中國曆史地圖集》的秦朝地圖(淺黃色部分)
實際上當時完成的工作隻有秦朝實控區的疆域部分
譚圖中的秦朝疆域
《中國曆史地圖集》(全8冊)
從新"楊圖"到"譚圖"
一開始,在上海新"楊圖"的工作就這麼堅持了下去,期間雖然也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但編圖的大方向并沒有改變。直到1959年,編圖組的主要工作發生了變化。
當時,一些國家與中國發生了邊界糾紛,再加上國外有許多學者刊文陳述中國曆史上的疆域主要局限在長城以内,長城以外的蒙古、新疆和西藏曆來不是中國的領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果依然遵循新"楊圖"的編圖原則恐怕不合适了。
編圖原則要修改
元疆域局部 ▼
"楊圖"除了因測繪技術原因造成的底圖存在誤差需要重新考證以外,還隻畫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直屬版圖,有時甚至連該版圖都沒有畫全。
此外,"楊圖"的主要資料根據為曆代正史地理志,有時候同一朝代不同時期的地名都混畫在了一起,非常不嚴謹。而且,楊守敬是清朝人,當時他畫的曆史地圖自然沒有清朝,但是今人畫曆史地圖就不能沒有清朝。
清朝地圖一共有兩版,前一版繼續閱讀下文
基于多方面原因,"楊圖委員會"認為目前的工作需要重新修正,不能再采用楊守敬的規格和方法,要重新編繪一部當代人認可的中國曆史地圖集。
但随之而來的是一個需要确定的重大問題:什麼是"曆史上中國的疆域"的範圍?關于這個問題,當時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疆域範圍作為中國曆史上的疆域範圍。這個觀點也不能說錯,目前許多細分類别的專業書籍、工具書籍,調查對象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的古代事物,例如各種文物、遺址等,必然調查範圍以及地圖繪制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這一點隻要在凡例中說明即可。
一個例子,前幾個月由國家文物局編著的《萬裡長城: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圖錄》正式出版。在這本書中,所涉及的長城範圍就是僅限于國家文物局認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的長城資源,并不包括境外的長城資源,畢竟境外的長城資源無法由國家文物局認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
83個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分布
隻包括國家局認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的長城資源
(圖:《萬裡長城》)▼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觀點隻适合于專業細分領域的相關操作,并不适用于類似"中國曆史地圖集"的大曆史、大地理背景的宏觀方向。
如果在這一類的地圖集中使用該觀點,那就是承認1840年以後割讓或丢失給外國的領土從來就不是中國曆史上的領土,也意味着中國曆史上從來就沒有過外蒙古土地,沒有過黑龍江以北、烏蘇裡江以東的土地,沒有過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土地。
如果這些領土在曆史上從來就不屬于中國,那怎麼還能叫不平等條約?
例如在譚圖的清代新疆地圖中
自然就包含了巴爾喀什湖(即圖中巴勒喀什池)以東、以南的土地
清代新疆域局部 ▼
第二種觀點,以曆史上中原王朝的疆域為範圍。這個觀點同第一種觀點一樣,也對中國的學術研究以及外交事業不利。
因此,譚其骧寫了一篇文章——《曆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曆代疆域》,主要觀點為"我們今天的中國人畫曆史地圖應以我們今天的中國人的曆史疆域觀點出發"。他認為1840年以前中國乾隆年間定的疆域是中國曆史上的疆域範圍,因為這就是兩三千年來中華民族長期鬥争、融合形成的結果。
也就是清中期穩定時期的最大疆域範圍
(圖:《中國曆史地圖集》,滑動查看)▼
通過對比前後兩幅清時期全圖
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疆域的變化
例如,黑龍江以北、烏蘇裡江以東的領土的丢失
(滑動查看)▼
這一觀念經過學術界讨論,在當時獲得了大家的認同。雖然譚其骧的觀點并不一定絕對科學,但是這個觀點具有可操作性與可行性,因為除此之外無其它辦法可以操作。
所以從1962年開始,中國曆史地圖的範圍完全重新設計。
首先便是在各個曆史時期增加了蒙古、新疆、青海、西藏、雲南和東北三省等邊區的少數民族政權的地圖,比如匈奴、突厥、南诏、大理、吐蕃、渤海、西遼等,還加了原始社會、夏、商、周和清。
經常在曆史研究中被忽視的西遼、渤海等也有研究成果
西遼政權的疆域甚至延伸到了現今的中亞内陸地區
既然叫《中國曆史地圖集》,不僅僅是"曆代"要和中國曆史系統相符合,還要有原始社會,要有夏商周,最後當然要有清代。
受限于科技水平以及認識
古人的曆史地圖肯定不會有原始社會
在現今黃河沿岸的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内
分布着不少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遺址
其次便是吸取"楊圖"的經驗教訓,不根據正史地理志把不同時代的地名都混在一起,而是取比較穩定、能夠代表一個朝代的疆域政區基本面貌的标準年代。
另外由于圖幅的增加、内容的擴大,曆史時期主要河流、湖泊、海岸線也要根據當時最新的考古和研究成果進行繪制。
一部分古湖泊、古河流的變化
有了重大突破性研究
例如漢代的冥澤
位于今甘肅境内的冥澤(今日已消失) ▼
由于工作量大大增加,工作組邀請很多單位共同協作,例如傅樂煥承擔東北部分、韓儒林負責蒙古地區、馮家昇負責西北地區、王忠負責西藏地區、方國瑜負責雲南地區、夏鼐負責原始社會……等等,這些都是相關領域的研究大家。
以往長期不被重視的邊疆史地研究
也在譚圖的編繪過程中得到了巨大發展
例如唐代中後期吐蕃的疆域範圍
唐代中後期吐蕃的疆域廣闊
其中包含了今天不丹、尼泊爾等國家的部分地區 ▼
由于情況已然改變,圖名最終也要修改,不叫《重編改繪楊守敬曆代輿地圖》,就叫《中國曆史地圖集》。
《中國曆史地圖集》影響深遠
自此,新圖的繪編工作便正式确定了下來,開會、協調、推進,中間也遇到過許多波折。到了1973年,工作基本上完成,再經過一年多的時間與外交部交涉。在1974年,編組以中華地圖社的名義出版8冊内部本(試行本),先評估社會反應。
内部本刊發多年後,編組擔心版權流失,在1981年又用了一年多時間,在譚其骧主持下,以内部本為基礎,進行一次較大的修改和增補。1982年,《中國曆史地圖集》終于開始分冊出版,直到1987年8冊出齊。
從原始社會到清時期
全面展現中國曆史地理情況
南漢局部
其範圍大緻包含現今的廣西、廣東、海南三省區 ▼
以今天的視角,《中國曆史地圖集》自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部分朝代地名展示不細,以及地名或政區考訂過程中如若存在諸多觀點隻能選擇其一等情況。
還有一個小問題,坊間在交流談論譚圖時也會經常提到,這就是譚圖的不準确性。這是因為,譚圖在制作過程中,主要依據文獻記載來考訂,部分内容輔以最新學術研究材料。然而,古地名具體地望考證往往出自各地的方志研究學者,而譚圖是國家級編纂規模,外加當時的信息交流渠道有限,當時部分新的學術研究成果未納入譚圖。
例如西晉部分,在《晉書·地理志》基礎上
主要根據《晉書地理志新補正》《新校晉書地理志》等進行補正
西晉冀州局部 ▼
如今,譚圖的正式出版發行已有40年,随着考古學、曆史地理學等學科的深度發展,許多當時根據文獻記載而考訂"誤标"的古地名,也被逐漸發現。
但是,這些"瑕疵"并不能撼動譚圖在曆史地理學研究中的地位。
例如"譚圖"的清代山西研究
對于長城以外的地區,沒有體現"兩屬"原則
而且密密麻麻的細節地望均有考證研究
譚圖中的清朝山西局部 ▼
作為首部完整的由國家組織編纂的曆史地圖集,平時大家在坊間看到的許多民間自制的曆史地圖集或者是民間自發修訂版的譚圖,也都是在譚圖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
甚至,例如其它一些國家級出版刊物刊發曆史經濟、曆史人口、曆史戰争等領域的作品,所采用的底圖往往也是《譚圖》。
《中國曆史地圖集》是中國曆史地理學發展史上的一部巨著。一共8冊,20個圖組,304幅圖。大概7萬多個地名,每幅圖有山川城邑大概為上百上千。曆史圖從開工到完成,前後經曆了33年之久,參與者有100餘人,可見工程之艱巨。
對不同時期的不同政權疆域均有描繪 ▼
這套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曆史地圖集》,在我局官方微商城下單,售價482元,并附贈《中國行政區劃沿革手冊》+一張《非洲新圖》。
*發貨說明
1.河北發貨,極兔/郵政快遞随機發貨,工作日72h内完成發貨,節假日順延;
2.關于售後:請保證圖書塑封完整,拆封後無質量問題不支持7天無理由退貨。如出現質量問題,請到公衆号後台聯系退換;
3.需要查詢物流的讀者,可直接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入我們的店鋪,右下角"我的訂單"裡進行查詢;
4.出版方直發,正品保證;
5.需要發票的讀者,下單時請在買家留言中備注擡頭、稅号、電子郵箱(如需開明細,請務必注明)。
參考資料:
華林甫. 清代地理志書研究-鄒逸麟:
譚其骧主編《中國曆史地圖集》編繪始末及其學術意義[M]. 1.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年 :4-19.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更多好書推薦
▼
《古代世界曆史地圖集》
原價498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269元
《萬裡長城: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圖錄》
原價380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300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