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年,經濟疲軟,芯片行業遭受寒冬侵蝕,尤其在消費、工業領域,砍單、減産明顯。彼時,汽車芯片是芯片行業的唯一救星,正值汽車行業電氣化變革熱潮,疊加汽車芯片缺乏,可以說,汽車芯片是那時候半導體行業 " 全村的希望 "。
而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汽車芯片市場開始瘋狂内卷,行業開始憂心行業前景,供需關系逐漸開始有失衡迹象。直到今年初,汽車芯片跌價嚴重,庫存過大,巨頭的汽車闆塊開始松動下滑。這意味着,這一個市場,終于正式迎來過剩的結局。
巨頭開始發出警示
汽車芯片行業,本來有着自己的 " 特權 ",但随着庫存水位逐漸升高,供應能力逐漸恢複,供應關系開始逆轉,汽車芯片也不再是奇貨可居。
回看疫情期間,芯片生産開始短缺,彼時汽車制造商不願削減芯片訂單,而是選擇建立零部件庫存,在越來越多的車輛内配備芯片驅動功能。
但車廠不可能永遠積累庫存,全球汽車芯片緊缺早在去年初就已經逐步減緩,而現在随着不少汽車廠找到替代供應商或自研汽車芯片,這讓原本處于壟斷地位的汽車芯片 " 跌落神壇 "。
不止如此,随着供應商短時巨量擴張,更多産能的釋放,導緻庫存水平持續高位。
去年 Q2,各個芯片巨頭公布的财報來看,汽車芯片龍頭企業們開始業績報喜,獲得巨量增長,但也有企業出現腰斬式下滑。彼時仍然說明,汽車市場對于高品質的車規産品需求量很大,汽車電動化智能化依然不斷加強。
但去年 Q4 開始,芯片行業大多數企業開始出現工業、汽車雙下滑的态勢,市場前景開始不明朗。
不止如此,TI、ST 先後在 2023 年 Q4 與全年财報電話會中,對汽車和工業市場需求進一步疲軟提出警示。而早在 2023 年 Q3,OnSemi 就曾在電話會上提出,歐洲 Tier 1 客戶正在處理庫存,由于高利率,汽車需求的風險不斷增加。
從電動汽車市場來看,2023 年電動汽車是最火的一年,尤其國産汽車方面,但開年以來,越來越多市場開始預測,2024 年增速将會放緩。與此同時,最近一段時間,歐美電動車企推遲布局,市場發展放緩。
更爲悲觀的是,汽車行業的疲軟還會繼續牽連工業市場持續疲軟,而在更早以前,消費市場已經帶動工業市場走低。
不同車芯,誰漲誰跌
誠然汽車芯片在 2024 年,市況或許不會盡人意,但不同種類芯片依然需要單獨而論。
根據群智咨詢(Sigmaintell)最新統計,車用單片機(MCU)、存儲、電源管理芯片(PMIC)、顯示驅動芯片(DDIC)漲跌情況均有所不同。
第一,車用 MCU 方面,英飛淩(Infineon)、恩智浦(NXP)、賽普拉斯(Cypress)、瑞薩(Renesas)、意法半導體(ST)等原廠來看,汽車 MCU 的貨期目前均超過 30 周,車用 MCU 的絕對需求量仍在上升,但終端市場競争激烈,車企在 2023 年的提前囤貨動作使得下遊企業面臨去庫存壓力。
因此,由于短期需求不足,預計 2024Q1 開始進入下行周期,2024 全年價格下探 10%~15%。
第二,車規存儲在 2023 年 H1 價格整體下滑,H2 開始維穩,變化幅度相對消費電子産品較小,盡管消費存儲下半年經曆了漲價,但汽車終端競争激烈,終端 OEM 不接受突如其來漲價,大部分仍然按照年初合約價進行。
不過,DRAM 和 NAND 廠商的減産動作,導緻 2023 年 Q3 車企庫存逐步見底,因此,預計上遊廠商營業壓力,将會驅動車用存儲芯片 2024 年價格整體上揚。但随着車企競争愈發激烈,成本壓力逐漸加大,2024 年底後價格将很難有上漲空間。車用 NOR Flash 市場規模較小,因此預計 2024 年價格和供需保持穩定。
第三,車用 PMIC 産能已經獲得很大緩解,而國内許多車規 PMIC 已通過認證并大量出貨,2023 年 Q2 開始,國際廠商開始與國内持續進行價格拉鋸戰,通用類模拟芯片成爲降價重災區。
因此,2023 年 H1 車用 PMIC 價格相對穩定,而 2023Q3 開始價格開始下行,2023 全年降幅達到 3%~7%,預計 2024 年 H1 車用 PMIC 價格有望繼續下降 10%。
第四,DDIC 自 2021 年開始就進入下行周期,目前仍在去庫存收尾階段,消費電子爲主力的下遊市場沒有複蘇迹象,但車用 DDIC 需求較爲穩健。
預計 2024 年全球車用 DDIC 出貨顆數預計可達到 4.28 億顆,同比增長約 8.6%。在未來五年内預計車用 DDIC 市場規模将保持約 4.7% 的年複合增長率。
汽車芯片還行嗎?
那麽,這樣來看,可以簡單總結成汽車芯片市場不行了嗎?
當然并非如此,可以說,之前半導體芯片市場中,消費和工業市場需求不濟,大多數企業把汽車芯片當作一根 " 救命稻草 "。很多的芯片制造商爲了多分一杯羹,積極地進行擴産,甚至有的可以說是瘋狂擴産,産能出現了大幅度增長。
但相對的,需求量增長或許并不理想,讓很多有需求的汽車制造企業,特别是國内企業,他們紛紛轉身尋求替代品或是自身投入研發,取得的效果也很顯著。
當國内國外甚至是汽車廠商都在大肆布局汽車芯片,但盤子卻還仍然這麽大,分食的人多了,市場就避免不了價格戰,市場就會表現出疲軟。
所以,隻是說汽車芯片市場供需出現問題了,現在産能明顯有些過剩了。
當産能過剩,業界認爲,除了價格,對于可靠性要求極高的汽車來說,誰的品質比較高,誰的服務更好,誰的供貨周期更短,誰才可能在這激烈的競争中取得領先。
不過,對于汽車芯片企業來說,越來越多的長線合作,成爲汽車芯片商未來布局的重點。
比如說,英飛淩與現代汽車、起亞簽署碳化矽功率半導體長期供貨協議,意法半導體與理想簽署碳化矽供應協議。這讓人聯想到此前,甯德時代在電池緊缺時不僅将利潤适當讓出,甚至還與汽車廠商合資建廠,這樣既擴大的産能,又确保了銷量無憂,且得到了長久的發展。
除此之外,筆者也觀察到,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對 Tier1、Tier2 提出國産芯片的需求,反觀全球汽車電動化市場,國産是主要增長力,這将會持續帶動國産汽車芯片繼續增長。
随着市場逐漸擠壓、内卷,可以預見,新一輪的洗牌即将到來,隻有擁有足夠競争力的企業才能繼續立足在過剩的現實,屆時馬太效應也會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