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東方 IC)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靜 田進 杜濤 2023 年秋季開學季,全國多所高校學費掀起新一輪漲價熱潮。
經濟觀察報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包括上海、四川、吉林等地陸續調整公辦高校本專科學費标準,上漲幅度在 10%-54% 不等。調整後,全國多所公辦高校學費躍升至每學年 4000-8000 元。其中,華東理工大學部分專業漲幅達到 54%。按照多地已公布的收費标準通知,此次學費調整實行 " 老生老辦法,新生新辦法 ",在标準調整前入學的老生不受影響。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中國,非義務教育實行以政府投入爲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其他多種渠道籌措經費的投入機制。學費價格因受政策控價限制(公辦高等學校學費占年生均教育培養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過 25%),多年始終保持穩定,在多位教育人士記憶中,上一次大規模學費上漲還是在 2013 年,所以此次多所高校集中上調學費價格引發了格外關注。
目前各地把價格上漲原因普遍歸結爲:多年未調整的學費已經制約高校高質量發展。今年 3 月,吉林省發展改革委在調整該省公辦高校本科學費的政策解讀中稱 " 現行公辦高校的學費标準是 2000 年制定的,已執行 22 年,與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不相符,不利于該省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且在收費結構上,原有收費類别劃分和現行 13 大類學科門類不相符,亟需調整和規範。"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認爲,本輪高校學費上漲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經費短缺。" 首先,各個地方财政緊張,導緻依靠财政撥款的高校在經費上受到限制;其次,過去一直執行的收費标準是由政府設定,與高校運營及實際支出存在差距;第三,現行高校收費都是參照十年前的物價水平設定的,無法與目前物價水平保持一緻。"
一位負責教科文方面的地方财政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從他負責的市屬大專高職院校來看,近年來該地高校的學費一直維持在每學年 5000 元左右。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财政對高校的補助經費隻能緩慢上漲,而大規模的投入難度較高。因此,高校隻能通過學費上漲緩解壓力。" 以高職大專爲例,假設每名學生的學費是 5000 元,學校的學生數量在 2 萬人,那麽一年的學費收入大約在 1 億元。然而,整個高校的支出卻在 4 億元左右,學費收入僅占四分之一,而其餘的支出基本都來自财政撥款。"
上漲的學費也引發輿論廣泛關注。支持者認爲随着物價上漲、教師工資的支出、實驗室設備以及高校基礎設施建設相應增加,高校酌情漲價無可厚非;批評者認爲高校支出不公開,不透明,缺乏統一的學費核定管理辦法。
高校的學費可不可以漲?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爲,答案是肯定的。高校可以根據辦學收支情況,從保障教育教學質量出發調整學費标準。但高校上漲學費要漲得明明白白,需要高校核算清楚生均培養成本,而不是簡單地以财政撥款減少、學校支出增加爲由就提高學費标準。
針對本輪價格上漲,也有教育人士呼籲 " 改革對高校資源的配置方式 ",目前作爲高校重要資金來源之一的财政補助收入向雙一流大學、重點大學傾斜,無疑會讓原本資源就少的地方普通院校 " 雪上加霜 "。與此同時,公辦高校價格上漲會進而帶動本就缺乏财政傾斜的民辦高校開啓新一輪學費上漲。
儲朝晖對經濟觀察報表示,雙一流高校本身經費的獲取能力要遠遠高于地方高校。這些高校可以通過科研、實驗以及社會捐助獲得資金,而地方高校在這些方面的能力要弱得多,這方面也是大家長期比較關注的問題。"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如何科學合理地分配教育經費的比例,确保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在地方院校享受高等教育内的基本公共服務,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儲朝晖說。
上漲原因
今年 1 月,四川省率先開啓公辦高校學費标準聽證會。6 月,四川省發改委等部門發布《關于調整我省公辦高等學校學費标準的通知》,從今年秋季學年起,将公辦高校本專科的文科類和理工類學費同步上調 1100 元,分别達到 4800 元 / 學年和 5200 元 / 學年;醫學類專業則上調 800-1700 元,至 5800 元 / 學年。此後,吉林、上海、山東等地先後跟進。
本輪高校學費爲何上漲?
預算減少疊加多年未動的學費價格與增高校支出日益上漲的矛盾,被指是此次漲價主因。根據教育部公布的 2023 年部門預算,2023 年高等教育支出類預算數爲 10,256,451.61 萬元,比 2022 年财政撥款執行數減少 396,348.69 萬元。主要原因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安排的基本建設支出減少。
上述财政人士表示,在政策的引導下,地方前幾年都在積極推進高職院校的建設。不少高職院校在校園建設、師資隊伍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地方财政普遍緊張的當下,依靠地方投入已跟不上高職類院校擴建、擴招的速度,這也讓學費上漲成爲必然選擇。"
中國高校經費主要來自财政補助收入、事業收入、上級補助收入、附屬單位上繳收入、經營收入等。其中,财政補助收入包括财政教育經費撥款、财政科研經費撥款及其他财政經費撥款。事業收入包括教育事業收入和科研事業收入。教育事業收入即學校開展的教學及輔助活動取得的收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費、住宿費等。事業收入與财政補助收入也是目前普通高校主要收入來源。
熊丙奇對經濟觀察報表示,近年來,由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待遇标準,加之物價上漲,高校的辦學支出确實在逐年增加。而很多高校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财政撥款與學生學費,在财政撥款不增加,甚至有所減少的情況下,提高學費标準就是應對辦學支出增加的現實辦法。
但他也強調高校上漲學費要漲得明明白白。" 需要高校核算清楚生均培養成本,高校也應該公布學校的賬本。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公衆清晰地知道學校把錢花到什麽地方,另一方面可讓調整學費标準有充足的理由。"
在核算生均培養成本基礎上,熊丙奇建議要确定受教育者承擔的适當比例。" 發達國家确定公立大學學費标準有兩個‘ 25% ’,一個 25% 是受教育者承擔的生均成本比例爲 25%,如生均培養成本爲 3 萬元,學費标準爲不超過 7500 元;另一個 25% 是大學學費支出不得超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25%,超過這一比例會擠占國民的其他消費支出。計算兩個 25%,取其最小值作爲确定學費标準的依據。"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2 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9 萬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9 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 萬元。
據此測算,熊丙奇認爲 7700 元學費占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約 21%,但卻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38.5%。" 因此,從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把學費上漲到 7700 元沒有問題,而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則遠超 25% 這一比例,會增加農村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
部分學生承壓
7 月,大一新生李慧(化名)在得知學費漲了 30%-40% 後,後悔不叠。這個來自湖南一座縣城的女孩,原以爲她以 607 分考入上海的大學就能開啓新的篇章,卻未曾料到還未走進校門,上漲的學費已經成爲這個暑假她和父母頻繁争吵的導火索。
李慧承認自己當初隻想考入大城市,留意了像上海這樣大城市的學校排名,而忽視了學費價格。直到一所上海高校寄來的錄取通知書連同繳費通知單像冷水一樣把她潑醒,學費 6500 元 / 年、住宿費 1200 元 / 年,加上零七八碎的教材費、醫療保險、棉被床單等費用,加起來 1500 元左右,一年合計約 9200 元。
" 算上步入大學需要新配置的電腦和手機,這将使支出又增加一萬元。" 李慧的家庭并不富裕,父親長年工作不穩定,靠安裝防盜窗賺取收入,有活兒的時候平均每月到手 5000 元左右,沒活的時候一個月沒有任何收入;母親在一家自助火鍋餐廳當服務員,月收入僅有 2600 元,家中還有一個弟弟正在讀初中。
在開學前的一周,李慧和父母還在激烈地争吵每個月生活費應該多少。她的父母隻想拿出 1200 元,這個數額對于湖南一個地級市來說足以應付一個月的基本開支。" 我們這裏吃個快餐也就 12 塊,一家四口一天的夥食支出四五十元,所以在我父母眼裏這些錢肯定是夠的。" 然而,李慧也清楚地明白湖南一個地級市的物價水平無法與上海相比。
小趙也是今年高考被四川一所二本院校錄取的大一新生,一年學費近 1.7 萬元。爲緩解學費和生活費支出壓力,暑假一開始,他就和同學來到上海租一輛每月 700 塊錢的電動車,住每月八百塊錢的八人間,開啓了送外賣的曆程。
在上海靜安區,小趙每天騎着電動車穿梭在街頭巷尾。一天 30-50 單,每單可獲收入大概在 6 — 7 元之間。他會在上午 10 點出發,然後跑到晚上八九點鍾收工,下午三四點沒單的時候他也會停下來吃頓飯,休息一下。
小趙說自己的家庭很困難,除他之外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所以在看到學費通知時壓力很大,面對開學後 " 學費+生活費 " 接近 2 萬多元的支出,他說 " 當時是抱着不能再給家裏添負擔的心情來上海打工的。"
現在兩個月過去,小趙收入達到了一萬元。這筆錢對他來說心滿意足," 掙的錢基本就是自己接下來一年的生活費。" 小趙并不知道今年入學的學費與去年相比是否出現增長,但他認爲 " 如果學費再上漲,我們廣西這些小地方的學生肯定不敢考出去了。最多隻能讀些本地便宜的大專院校。"" 因爲在我們當地一些家庭,一年根本攢不下兩萬塊錢。" 小趙說。
爲規避普通家庭學生受到沖擊,多地在上調學費價格的同時,也強調将全面優化學生資助政策。優化 " 獎貸助勤補免 " 體系,确保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上海市發改委在發布《關于優化本市公辦高校本專科學費形成機制的通知》時提出,嚴格按照規定從事業收入中足額提取 4%-6% 的經費用于幫困助學。做好資助政策宣傳,确保學生和家長全面、準确知悉。吉林在本科學費結構性調整的通知中也強調,嚴格執行各項資助政策。要求各高校落實好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政策,應按規定及時足額發放獎學金、助學金,幫助學生辦理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
儲朝晖認爲,高校收費上漲确實會影響到農村和城鎮普通家庭的孩子,一些農村家庭的孩子在目前階段也确實存在支付不起學費的問題。雖然現有助學貸款等政策能夠确保讓每一個孩子不因家庭困難而失學,但這些都是有成本的,在當下就業形勢緊張的情況下,一些家庭會感知更爲明顯,因心存猶豫而考慮如何支付這筆錢。長期來看,這會對一些農村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上大學形成一定障礙。
對于這種情況,他建議地方财政、高校與社會力量應共同承擔一定責任。具體可以參照國際上一些做法,對貧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更大額度的助學金,提供更多的保障。" 有些财政經費可以定額發放到需要解決經濟問題的學生賬戶裏,用這種方式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而不是僅僅通過助學貸款。"
如何更合理的分配教育經費
在本輪公辦高校調整學費價格的過程中,如何科學合理地分配教育經費亦被提及。
與國外一些好的大學都是私立學校不同,國内辦學質量高往往都是雙一流大學,它們能夠得到更多的财政傾斜,同時憑借自身科研能力、社會捐款和校辦經營等活動中獲得大量收入,而一些地方院校往往在财政補貼方面不但與重點高校差距甚遠,在資源方面也無法與重點高校作比較,因此成爲了本輪上調學費價格主力。
上述财政人士稱,省屬高校采取省市共建的模式,市級财政每年會撥給省屬高校經費支持。但是,這種學校的經費主要來自省級财政部門的保障;對于市屬高校,市級财政主要采取定額劃撥的方式,以前是按照學生數量計算,現在爲了激勵學校不盲目擴張,學生數量僅作爲一個參考因素。此外,還要考察學校的辦學質量等。"
儲朝晖說,在我國政府承擔了教育經費的大部分,且相當大的比例投入到雙一流高校,隻有很少的一部分投入到了省屬高校和地方院校,必然會導緻地方高校要提高收費才能維持運轉。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如何科學合理地分配教育經費的比例,确保絕大多數的學生在地方院校享受到高等教育範圍内的基本公共服務,儲朝晖認爲:" 這是政策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而雙一流高校不僅享有全國的關注和支持,同時也是地方的重要資源。據上述财政人士介紹," 一些雙一流學校在某地設立了一個研究院,每年地方政府會提供幾千萬的資金支持。這種支持相當于使用了名校的品牌資源,同時上級财政部門還要負責這些名校在當地建設和運營費用。此外,市縣一級也要提供配套資金,這給一些财政緊張的地級市和縣區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熊丙奇說,過去幾年有學者建議提高雙一流高校的學費标準,但最後都無疾而終,主要原因是輿論對于學費漲價的敏感度較高,一旦漲價就會有人質疑增加了貧困家庭上名校的負擔,但實際上進入名校的貧困大學生比重并不高。相反一些沒有财政補貼,或者财政補貼很少的民辦高校和高職院校中,農村大學生的比例反而占到了 80%。所以,應該如何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與高校整體辦學理念有關系。
因此他建議改變原有高校的資源配置方式。熊丙奇說:" 無論學生進入的是民辦學校,還是公辦學校都應享有一樣的生均經費,享受到國家的公共教育資源。這幾年有些地方會給民辦學校一定生均經費,但無法與公辦校獲得的撥款相比,這也牽扯出公平的問題。由于民辦學校主要靠學生學費辦學,因此辦學條件整體比公辦校差,怎樣配置高等教育資源,促進各類學校能夠在自己的定位上辦出高水平,其實就牽扯出高等教育發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