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張靜波
華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
互聯網對很多線下行業造成了沖擊。
但同樣是線下的藥店卻越開越多,一條 200 米的街道上,恨不得三四家藥店……
更詭異的是,遍街都是藥店,很多人卻感受到:藥更貴了!
在重慶,有個小哥拍了一條視頻,火了!
視頻裏,一個小區底商幾乎全是藥店。小哥認真數了數,竟然有 10 家之多。于是,他得意地宣布:
藥店一條街,你肯定沒見過!
但這位小哥顯然低估了,藥店在大江南北的泛濫。
事實上,無論在視頻評論區,還是全網其他平台,很多網友都在感歎:最近幾年,身邊的藥店越開越多。
甚至,爲此還展開了一場鬥嘴大賽。
有網友稱,自己家附近 500 米開了 7 家藥店。馬上,有人站出來 PK:200 米内 6 家,你見過嗎?
更有網友嘲諷:500 米 7 家?你這是鄉鎮吧,但凡是縣城,就不止這個數!
這位網友所言非虛。
以小編的老家,一個人口 10 萬出頭的西南小縣城爲例。十幾年前,大街上基本上見不到什麽藥店。
那時候,買藥就隻能上醫院,或者去醫藥公司。
但今年再回去,藥店已滿大街,僅一心堂就有四五家分店,就快趕上米線攤了。
不止小編,很多網友都在感歎:如今,藥店比奶茶店還要多!
這并非錯覺,有一組數據可以佐證:
2012 年,我國一共有 44.3 萬家藥店。到了 2022 年,這個數字增至 62.3 萬家。十年淨增 18 萬家。
▲數據來源: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相比之下,截至 2022 年底,包括蜜雪冰城、奈雪等品牌在内,國内茶飲門店也不過 48.6 萬家。
藥店增長的勢頭有多猛呢?
爲了避免過度競争,三亞、上海等地,一度出台了開店限距措施。比如,三亞規定藥店相隔至少 100 米,上海則限距 300 米。
即便如此,也擋不住開藥店的熱情。
藥店如此受追捧,很多人都好奇:這個行業,究竟有多暴利?
但通過查閱相關上市公司的數據,我們卻發現一個有點反常識的結論:開藥店似乎并不那麽賺錢。
以四大連鎖藥店,益豐藥房、大參林、老百姓和一心堂爲例,盡管平均毛利率近 40%,但淨利率隻有 5%。
這是實現了規模化經營,可以攤平成本、管理效率拔尖的上市公司,大部分個人開的小藥店,利潤率和成本管理都要更落後。
很多店主也現身說法,以藥品成本、房租水電,以及人工開銷等爲例,來證明藥店在扣除各項成本之後,真的不賺錢。
奇怪的是,一方面藥店越開越多,很多店主在喊不賺錢;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卻在抱怨:
現在的藥更貴了!
" 好意思嗎?一個感冒,給我配 800 多塊錢的藥……我到醫院裏都花不了!"
最近,上海一名女子,就被藥店的 " 刺客 " 行爲激怒了。
據該女子爆料,自己女兒感冒,考慮到症狀不重,就讓女兒到附近藥店買點藥。結果,藥店給孩子開了 800 多元的藥,吓得孩子趕緊給她打電話。
然而,面對該女子的質疑,藥店員工一開始很不耐煩,反怼女子:" 至于嗎?" 甚至把窗口的門關上。
随着事件的發酵,工作人員才不得出面解釋:現在每盒的量少,每盒的藥價貴,拿的是一周左右的量。
對此,很多網友并不買賬,紛紛替女子鳴不平。
該女子更是情緒激動,直接展示了賬單:這 800 多元包括三種藥:羧甲司坦口服溶液 4 盒 252.8 元、宣肺止嗽合劑 5 盒 233 元、藍芩顆粒 5 盒 339 元。
女子的遭遇,激起衆多網友的共鳴,很多人在評論區吐槽自己藥店買藥的慘痛經曆,現場俨然成了一場比慘大會。
" 我妹流鼻涕,我去配藥 200 多。"
" 咳嗽,藥店開了 300 多的藥,吃了大半個月還沒好!"
" 甲流,我花了三千多塊!"
情緒之下,網友們說話難免激憤。
但對買藥貴這個事,大家的痛點卻高度一緻。在潮新聞一條抖音視頻下,相關評論高達 32.9 萬條!
不少人吐槽,藥店總是挑貴的藥給别人,恨不得把你醫保卡上的錢全刷光了。
吐槽之餘,有人懷念起小時候的買藥經曆,并感慨:2 塊錢一闆的感冒藥,再也沒有了!
這話不禁讓小編想起小時候,每次到醫院看病,大夫都是以粒爲單位開散裝藥,有時甚至精确到半粒。
如今,這種散裝藥,除了在農村或某些社區,已經很難見到。
更多的是,像上海女子這樣,一個小感冒被開了 14 盒藥。某些藥店,真是把藥當成了口糧賣。
在很多市民看來,藥價不但貴,有時,還亂得離譜。
同一種藥,不同藥店售價不一。甚至,明明相距隻有幾十米的兩家店,藥價能差很多。
幾年前,西安的張先生因車禍身體受損,醫生建議他買一種提高免疫力的注射藥品。可他發現,門對門的兩家藥店,一盒藥居然相差 100 多元。
" 以前知道藥店的價格都有點差别,但同樣的藥能差上百元,這也太沒譜了!"
比這更離譜的是,線上線下的藥價,有時相差兩三倍,重災區保健品,更是能差出五倍。
小編有次吹空調感冒了,在藥店買了兩盒感冒清熱膠囊,每盒 35 元。結果,上網一查隻要 19 元。
網店比實體店便宜,這大多數人都能理解,畢竟實體店運營成本高,房租、人工、水電等支出大,進貨渠道也不一樣。
很多時候,由于着急用藥,也都忍了。但很多人不能忍的是,相差這麽懸殊。
既然網店這麽便宜,爲啥很多人不願在網上買藥呢?
很多人之所以不願在網上買藥,大多是基于安全考慮。
早在 2014 年,央視就曝光過一批網上假藥,覆蓋很多品類,既有處方藥,也有非處方藥。
記者通過調查得知,在某電商平台上,賣藥的店鋪有數千家。但據藥監局專家介紹,其中沒有一家獲得國家的審批!
如今,九年過去了,與 60 多萬家實體藥店相比,拿到相關執照的電商依舊寥寥無幾。準确地說:
截至 2021 年 3 月,獲得國家審批的網上藥店僅有 693 家。
然而,在搜索引擎輸入 " 藥店 " 兩字,出現的網上藥店遠超這個數字。
這其中,有很多不法分子,假冒廠家制售各種藥品,用假藥欺騙消費者。
在騰訊 2023 年的一項網絡調查中,有超過 6 成的消費者或其親友買過假藥,老人年是重災區。
2022 年,一種網紅減肥針走紅全國。這種減肥針号稱不節食、不運動,消費者可以自行網購,打幾針就能瘦下來。
然而,公安機關經過偵辦後發現,這種所謂的減肥針,其成分竟然是治療 2 型糖尿病的核心成分——司美格魯肽。
司美格魯肽是處方藥,除了惡心、腹瀉、嘔吐等一長串常見不良反應,更關鍵的是,它包含了許多禁忌症,還可能造成甲狀腺 C 細胞腫瘤、胰腺炎、膽結石、急性腎損傷等一系列潛在風險。
類似的案例,數不勝數。
同樣是 2022 年,浙江甯波一位老人被推薦了一款神奇的能量水。
這種能量水,據稱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尤其對老年患者和重症患者療效更佳,售價 1500 一瓶。
老人自身患有嚴重的基礎病,對該藥深信不疑,先後買了 15 萬元的産品。
然而,警方調查後發現,這種叫 " 粒子能細胞康複液 " 的産品,包裝簡陋,無生産廠家、生産日期、質量合格證等,屬于典型的三無産品。
類似這樣的假藥,很多都通過網上渠道,被銷售了出去。
網店售假之所以如此猖獗,背後的原因之一,自然是暴利。
在吉林,一個隻有小學文化的 90 後女生,僅憑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就靠賣假藥暴富,短短一年時間買了房子和一輛雷克薩斯轎車。
截至案發時,其銷售的假保健品遍布全國 25 個省市、涉案金額高達 1200 萬元。
網上制售假藥是如此暴利,以緻昔日煤老闆都坐不住了。
2019 年 5 月,深圳的歐先生花了 1186 元,在網上買了一款藥。結果服用後,不但病沒治好,還出現頭暈症狀。
歐先生一怒之下,将對方告了。
令人震驚的是,經過警方偵查,這起假藥案的幕後主犯李某賢,居然是當年的煤老闆。
對于今日藥店之亂象,有人将古今藥店作了一番對比。
古代藥店懸壺濟世,講情懷,會在門口貼一副對聯:但願世間無疾病,甯可架上藥生塵。
現在的藥店,門口都貼着:開業有禮,買十送二,消費滿 88 送雞蛋,等等,諸如此類。
也正因爲如此,那些堅守本分的藥店,才會被消費者熱捧。比如,疫情期間,堅持 2 元一闆銷售退燒藥的東北大藥房,就火了。
簡單總結來說,很多藥品依然有很大的價格差,相比網上購藥而言,大多數人又更相信線下藥店的安全可靠,又習慣線下藥店的便利,所以才給了線下藥店的生存空間。
但店越開越多,競争越來越激烈,少數商家的短期逐利行爲,正在動搖線下藥店的傳統優勢。
另一方面,網上購藥也正大步走向規範—— 2022 年 12 月 1 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正式施行。
管理辦法,明确了落實藥品經營企業主體、藥品網絡銷售平台責任、明确處方藥網絡銷售管理、以及強化各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監管的細則,成爲了藥品銷售行業的新規範。
伴随網上藥店的持續規範發展,尤其是大衆線上購藥習慣的培養,以及國家對整個醫藥行業健康規範發展的重視與加強,線下藥店的規範與洗牌也就不可避免。
藥店遍街且野蠻生長,也必将成爲曆史。
[ 1 ]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
[ 2 ] 《追蹤網售假藥》,央視新聞頻道
[ 3 ] 《多起假藥案告破!網上正品率不到四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