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書堂》專欄 · 第 314 篇
内容來源 | 本文摘編自中信出版集團出版書籍
《人生的底氣》樊登 著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值班編輯 | 金木研
第7173 篇深度好文:6284 字 | 12 分鐘閱讀
在今天的職場當中,最熱門的話題能反映出大家最大的困惑。比如:躺平還是内卷的問題,追求理想還是向現實妥協的問題,該創業還是守住這份工作的問題等等。
其實我們總是處在患得患失之間,孟子并不能替我們做出決定,但是讀《孟子》可以培養我們的浩然之氣,讓我們的人生境界上升一個層次。
一、關于為人:要懂得擴充 " 四端 "
現在是一個網紅經濟時代,雖然 " 網紅 " 這個詞頗有争議,但我看到很多網紅都在傳播積極的價值觀,分享自己的各種知識和經驗,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少便利。
不過,也有一些網紅,為了 " 紅 " 簡直不擇手段,對着鏡頭進行各種低俗的表演,通過各種怪力亂神成名,這到最後傷害的一定還是自己。因為這些行為已經讓你丢失了羞惡之心、是非之心,結果一定是不好看的。
孟子曾經提出過著名的 " 四端 "。其中的 " 端 ",就是萌芽、發端、基礎的意思,孟子對這四端 " 的解釋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意思是說,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惡之心是義的起點,辭讓之心是禮的開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初始。
一個人具備了 " 仁義禮智 " 這四端,就像身體有了四肢一樣,說白了,這才是一個完整的人。如果你有了這四端,還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行,那你就是在自暴自棄,殘害自己的本性。
孟子這段話其實是說,人天生是有四肢的,而恻隐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這四端,就像人的四肢一樣,也是生來就有的。
一個人隻要把這四端努力地擴而充之,不斷放大,"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就會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從地下湧出來一樣,力量是非常強大的,甚至足以讓你保四海、安天下。
後來,王陽明先生還以 " 緻良知 " 概括了孟子的 " 四端論 ",認為一個真正具備良知的人,一定是個常懷恻隐之心、明辨善惡、懂得适時辭讓、是非關頭保持人間清醒的人。
作為普通人來說,要時刻做到孟子所提倡的擴充四端和王陽明先生所謂的緻良知,并沒有那麼容易,畢竟能做到這些的,可能已經是道德完善、品格完美的聖人堯舜了。
但是,四端又是人人皆可從事的修行之道,隻要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有意識地擴而充之,遇到問題時不要怨天尤人,懂得反省自己,那麼它對我們的個人成長和發展還是大有裨益的。
二、關于規律:
遵從自然規律,才能萬事暢達
任何事情的發生與發展,都有其必然的原因和規律。如果不知道事物的發展規律,就不會理解其中不可遏制的趨勢。
古人常說 " 尊重天道,敬畏自然 ",本意就是遵循規律,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社會,如果做了違背規律的事,都很難有好的結果。
作為古代大儒的孟子,對此更是深有感觸,在梁襄王向他請教天下一統的根本時,他告訴梁襄王:" 不喜歡殺人的人,就能統一天下。" 孟子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在當時其實是有違國君所理解的常識的。
要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在努力加強自己的軍備力量,四處征兵、讨伐,盡可能多地殺掉别國的人,才可能讓自己獲得一塊立足之地。
而孟子竟說不喜歡殺人的人才能一統天下,顯然這與當時各個國家的主張是不一緻的。畢竟在當時,你不殺人就代表沒能力,鎮不住人,這樣誰會跟着你幹革命呀?
孟子所要表述的,既是自然規律的問題,也是人生規律的問題。當時天下的國君沒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如果突然出現一個不嗜殺的國君,全天下的老百姓肯定都會等着他來營救自己。
老百姓一旦歸附于這個人,那就像瀑布的水傾瀉下來一樣,這股強大的力量誰能擋得住呢?這才是孟子真正要傳達的觀點。
我在講書時也多次講過,這個世界有兩種規律,一種是自然規律,一種是社會規律。
比如說,我打敗了你,你的領地被我占有了,短期來看,這是社會規律在起作用,但從長期來看,一定是自然規律在起作用。就拿秦始皇統一六國來說,秦始皇是個嗜殺之人,殺了很多人,滅了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國。
表面看,這是以武力、嗜殺實現了 " 定于一 ",似乎與孟子的觀點相左。然而如此強大的秦國,卻僅僅維持 15 年就被滅亡了,最終讓天下安定下來的是漢朝。漢朝隻在開國階段打了一段時間仗,到文景之治時便開始讓百姓休養生息,不再打仗。
所以你會發現,在文景之治之後,漢朝的所有鬥争基本都限制在朝廷之内,對老百姓影響很小,這才是真正的 " 定于一 "。那麼漢朝的好日子是什麼時候結束的呢?
是到漢武帝之後結束的,因為漢武帝不但好大喜功,還有一個極大的缺點——殺人成性,大臣犯一點小錯,他直接就将其處死,毫不留情。在這種狀況下,漢朝最終走向滅亡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了。
人的一生往往是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綜合來說,社會規律會在短期内起作用,如果我們把時間拉得足夠長的話,最終真正起作用的永遠是自然規律。
人遵循了自然規律,按規律辦事,就會萬事暢達;否則,就會受到懲罰,這種懲罰也會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看似是天災,實際是人禍。
三、關于教育:
想教好孩子,先活好自己
對于很多做父母的人來說,人生中除了健康、事業之外最重要的事可能就是教育孩子了。這不僅因為我們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十分關注,還因為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産生極大的影響。
《父母的語言》的作者認為," 孩子一生的學習、行為以及健康狀況都建立在與父母積極的、相互回應的、禮尚往來的基礎之上 "。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無法想象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無意中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動作,會對孩子産生怎樣的影響。
在《孟子》一書中,也涉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方法,以及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等。
比如,孟子的學生公孫醜就曾經問孟子:" 都說從古到今,君子不會直接教自己的孩子,這是為什麼?" 孟子回答說:" 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
意思是說,這些人并不是不教自己的孩子,隻是情勢上行不通。因為在教自己的孩子時,教的都是正道。如果用這些正确的道理教育孩子後,發現沒有效果,那麼父親就會發怒。
一發怒,就會傷害父子間的感情,讓家庭失了和氣。父子間感情不好,家庭不夠和睦,對孩子的成長肯定是不利的,這樣的教育就失去意義了。
孟子的這一觀點在今天也仍然很有道理。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自己在家教不好孩,孩子不聽話。但同樣的話,老師說給孩子聽,孩子就願意聽。為什麼?
原因就在于父母教孩子的那些道理,有一些自己也做不到,比如不能玩遊戲、不能拖拉、不能說髒話等,但他們自己卻可能會在家裡玩遊戲,自己做事也會拖拉,也會忍不住說髒話。
這時,孩子就會不服:憑什麼大人能這樣做,我就不能呢?也即 "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你要我做這做那,你自己卻沒有做到呀!于是,之前的教育就失效了。
老師教孩子的那些道理,跟父母教的沒有太大區别,但孩子之所以更願意聽老師說的,是因為老師在孩子面前展現出來的都是正能量,老師說給孩子聽後,自己也會做到。
當然,老師也有做不到的事情,隻不過在孩子面前,他們會把這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掩藏起來,不會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
古人早已深谙此道,所以他們才會 " 易子而教之 ",互相交換着教育孩子,你的孩子我教,我的孩子你教。
這樣一來,孩子所接觸的都是老師善的一面,學的也都是善的道理。
與此同時,孟子還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 " 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即父子之間不要相互求全責備,要求太多,否則就可能造成更大的不幸。
我認為孟子這句話說得特别好。我們反思一下,現在有多少家長與孩子之間都在互相 " 責善 "?
我就經常聽有些家長說,我想讓孩子彈琴,别的事都可以不在意,但彈琴必須要堅持,還要彈好,如果孩子不能堅持,我就狠狠地懲罰他。
可是,孩子真的喜歡彈琴嗎?即使彈好了,未來就要靠這個生存嗎?未來一旦人們發明出一種自動彈琴的東西,你的孩子是不是就會因此而失去生存的技能?
這就是一種求全責備,結果孩子不但沒有從中得到更多快樂,還影響了親子之間的感情,得不償失。
那麼,我們是不是完全不能夠教自己的孩子呢?我個人認為,其實是可以教的,但有個前提,就是你自己一定要先成為一個表裡如一、内外一緻的人。
你希望孩子什麼樣,自己首先就要做個這樣的人,這時孩子才會覺得你是坦蕩的、真誠的,與你相處也會更加舒适,學你的樣子也會更加自然。
所以,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教育?孟子早在幾千年前就告訴我們了,就是不要對孩子要求太多,跟孩子搞好關系,同時努力活好自己,給孩子做好示範。
隻有你活好了,心中有熱愛,眼裡有光芒,孩子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你的積極影響,并照着你的樣子去生活,去追求更好的自己。
四、關于選擇:
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
人生本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而選擇就意味着,"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意思是說,隻有對某些事舍棄不幹,然後才可以有所作為。
也就是說,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有所不為,畢竟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孟子的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但要做到 " 有不為 ",需要理解這句話裡所包含的四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不要掉入機會陷阱。
在創業階段,經常有人請我吃飯,而每一次飯局我幾乎都會遇到一個誘惑。比如,有人會在酒桌上跟我說:有一塊地皮不錯,咱們一起投資房地産吧。
其實,無論在生活或工作的社交中,每個人都曾遇到過一些機會,有的是發财機會,有的是升遷機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機會都是機會,有的機會很可能是陷阱。
很多時候,機會和陷阱隻有一步之差。一旦踏入陷阱,就會覺得每個機會都不錯,但最後的結果隻不過是在自己周圍挖了無數個坑。
有一個挖井人漫畫,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有個人想要挖一口水井,他先是找了一個感覺有水的地方開始挖,挖了一陣發現沒有水,就換了一個地方接着挖,結果還是沒有水,于是又換了一個地方接着挖……就這樣,反反複複操作下來,一口水井也沒挖出來,周圍隻是徒增了很多個坑罷了。
同樣還有一個人也要挖井找水。他沒有像第一個人那樣東挖一下,西挖一下,而是找準了一個地方,一直挖下去,直到把水挖出來為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機會都需要抓住,有些隻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第二層含義:不要忘記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不可為的事情堅決不為,否則很可能到最後一事無成。
比如在做生意時,客戶為了獲得更大利益想要給你回扣,你如果為了眼前利益而收取了回扣,就等于破壞了原則,丢掉了底線,甚至觸犯了法律。
生意場上,真正可以讓客戶滿意的,絕不是給回扣,而是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客戶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才能與客戶維系良好的關系,讓生意做得長久。
第三層含義:不做戰略分散,要做戰略集中。
巴菲特曾讓自己的私人飛行員在紙上寫下 25 個目标,然後他讓飛行員逐一删這些目标,并把這些目标放在 " 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避免 " 的清單上—— " 無論如何,不要讓這些事情引起你的注意 ",最後隻保留了 5 個目标。
這就是巴菲特的時間管理法則:專注 20% 的要事,堅決不做剩下 80% 的次要事。強調戰略集中,就是要讓大家把子彈集中打在最有效的陣地上,這樣面對再強的敵人我們也有戰勝的機會。
第四層含義:不要即時滿足,而要延遲滿足。
20 世紀 60 年代,斯坦福大學選取數十個孩子做了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每個孩子分了一顆糖,并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掉這顆糖,那麼他們就隻能吃到這一顆;如果等 15 分鐘之後再吃,就可以再得到一顆糖。
結果,有的孩子沒能堅持住,馬上吃掉了這顆糖,但有的孩子卻忍耐了 15 分鐘,然後又得到了第二顆糖。經過長達 30 年的跟蹤,實驗人員發現,那些能夠堅持 15 分鐘再吃糖的孩子,比馬上吃掉糖的孩子所取得的成就普遍要高得多。
"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這句話的四個層面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認真思考和探索的。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樣才能不被欲望和瑣事所左右。當斷掉多餘的欲望,自然就能擦亮雙眼,認準一條主路勇往直前,直到成事為止。
五、關于交友:" 三不原則 "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除了親人,朋友同樣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存在。但現實中很多人在交朋友時都懷有私心,比如隻願意跟有錢有勢有能力的人交朋友,認為這樣的人才對自己有用。
但是,交朋友需要以心換心,需要的是真情實意,如果懷有這種功利心,很難交到真朋友,即使交到了,也多半隻是點頭之交。
既然對方的權勢和能力都不是我們結交的重點,那麼什麼才是重點呢?孟子告訴我們說:" 友也者,友其德也。" 也就是說,交朋友,我們最應該看重的是對方的品德。而且,孟子還提出了交友的三個原則: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也就是說,在交朋友時,不倚仗自己年齡大而倚老賣老,讓對方尊敬自己;不倚仗自己富貴而頤指氣使,讓對方屈服于自己;不倚仗自家兄弟的權勢而予以震懾,讓對方懼怕自己。為此,孟子還以自己的祖先孟獻子為例來闡述這個道理。
孟獻子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大夫,家中富貴,有上百輛兵車。孟獻子有五個好朋友,孟子記得其中兩個人的名字,分别叫樂正裘和牧仲。
他們兩個都沒有官位,卻都是賢德之人,孟獻子與他們的友情非常深厚。孟獻子在跟他們交往的時候,從來沒有把自己大夫的身份放在前面,也從來沒考慮過他們的身份,他最看重的一點就是對方的德行。
六、關于内省:
善于反省,才能不斷成長
古人都特别講究反觀自省,曾子就曾經說過:" 吾一日三省吾身。" 意思是自己每天都要多次檢讨審視自己的行為和想法,看看有沒有不恰當的地方。
孔子也說過:"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一個君子,一定要能夠約束自己、要求自己,嚴于律己;隻有小人才會經常怪罪别人、指責别人,很會原諒自己。這些智慧都是在告誡後人要善于反省自己。
人最大的弱點就是容易看到别人的缺點,卻對自己的不足視而不見。一旦遇到問題或麻煩,第一反應就是埋怨外界的事和物,把責任推到别人身上,好像這樣就能讓自己輕松一些,心理壓力小一些。
但是,這種缺乏擔當、不敢正視自身弱點的做法,輕則阻礙自己心智的發展,重則害人害己。
孟子曾說:"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當我們想對别人好,想跟别人親近時,發現對方并不跟我們親近,那我們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仁愛還不夠;當我們想要管理别人,對方卻不服管時,我們也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智慧還不夠,處理的方式不夠好;當我們對别人以禮相待,發現對方不搭理我們時,我們也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恭敬程度不夠,或者不夠誠心。
歸根結底,這些反映的都是一個本質問題,就是 " 仁德 ",你自己的仁德夠不夠。仁德夠了,一言一行都合乎天理,一切就都順了。
就像《詩經》上講的那樣:"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這裡的 " 自求多福 " 與今天的含義不一樣,它的意思是你隻要努力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該做的事,配合天命,就會獲得更多的福報。相反,仁德不夠,又不經常正己,隻會責怪别人,那你就什麼都做不成,也得不到。
我之前講過一本書,叫作《思辨與立場》,其中也提到,如果你在這個世界上還有煩惱的話,那一定是因為你的思維方法錯了。這句話聽起來雖然絕對,但卻不無道理。
它就是在提醒我們,遇到困難、煩惱要向内找原因,看看自己能夠改變些什麼,不要動不動就抱怨,求仁而得仁,有什麼可怨的呢?
我們如果能把孟子的 "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 和《思辨與立場》中的觀點想通的話,也許真的就會把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都想明白了。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